活跃资本市场,要让金融期货市场成为更重要力量,迎接资本市场“长风”

最新信息

活跃资本市场,要让金融期货市场成为更重要力量,迎接资本市场“长风”
2023-08-15 12:55:00
财联社8月15日讯(记者周晓雅)随着“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资本市场新一轮变革进行时。
  证监会在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将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近期,投资端改革方面动作频频,引入中长期资金、优化投资产品工具等举措陆续出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金融期货市场整体步伐加快,但对比海外市场仍有提升空间,从产品上新方面,与创业板、科创板相关的股指期货或可更有助于满足风险对冲需求,此外与行业指数相关的期货也备受市场关注。而从市场体系建设来看,交易门槛的放宽是公募基金所期待的,多位机构人士还认为,费率、税率、股票融资交易制度等多方面仍有可完善空间。
  需求一:扩容金融期货品种,满足公私募参与需求
  千亿规模非货ETF的面世,科创板100、科创板成长等科创板细分赛道ETF与中证2000、国证2000ETF即将登场,指数化投资的浪潮正起;与之对应的是,公募基金在金融期货方面的需求仍待满足。
  事实上,金融期货市场近年已呈现上新速度加快的趋势。财联社整理资料了解到,仅在去年全年,国内共上市了7个金融类期货期权品种,包括中金所上市的中证1000股指期货、中证1000股指期权和上证50股指期权;上交所上市的中证500ETF期权;深交所上市的创业板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和深证100ETF期权。
  而截至去年底,共上市金融类期货期权品种数量达到17个,这也意味着,去年上市品种数占全市场品种总数的四成以上。
  “自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已经13年,当前已经上市的股指期货品种包括上证50、中证500、中证1000股指期货,对于投资人对冲和管理风险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华泰柏瑞基金量化与海外投资部看来,就公募基金的风险对冲需求,当前的股指期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冲需求,尤其是中证500和中证1000上市后,增加了对冲工具选择的多样性,扩大了风险对冲覆盖的股票范围,但市场仍有可提升的空间。
  具体来看,从股指期货品种来看,该部门提到,尽管当前品种在股市已覆盖范围相当大,公募基金参与较多的创业板、科创板仍可以上市相应的宽基股指期货,以助于投资人进行风险对冲。也可以根据市场真实需求,继续布置其它股指期货品种,丰富市场中可利用的风险管理工具。
  总体而言,上述部门认为,公募基金更多地参与股指期货市场,一方面合理运用金融期货可能有利于公募产品努力提高收益或者减低风险,平抑净值波动,有利于投资人利益;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参与金融期货交易有利于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减少对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冲击。
  私募在指数化投资上也有明显的发力。从2020年以来,私募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总数持续增长,其中,中小盘股相关产品被集中布局。在陆生生资产管理总经理秦国文看来,私募基金凭借其灵活的投资策略和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具有更强的参与度。然而,现行的交易机制并不能完全满足私募参与金融期货市场的需求。
  仅从产品设计来看,他认为,私募基金需要更多样化的金融期货产品,以便对冲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风险。
  需求二:门槛放宽,成为更多公募资金入市关键所在
  “其实当前期货品种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产品属性、参与比例等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由于目前金融衍生品的参与比例本来就不高,还谈不上满足对冲需求。”一家华南地区公募基金经理直言,虽然市场对细分行业指数期货与中证500相关产品的呼声一直很高,但首先是参与的限制放宽才能驱动产品需求的增加。
  “当前公募基金参与衍生品的要求和门槛依然很多,再多的产品可能也很难短期就形成公募基金参与的诉求。”
  据介绍,当前,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需求,主要有三种。
  一是多头替代现货力争获取超额收益或者流动性。当股指期货存在负基差时,指数/指数增强类基金产品可以用股指期货替代现货力争获取超额收益。同时,股指期货具有资金占用少的特点,在股票市场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用股指期货替代现货可以增强基金产品的流动性。
  二是利用股指期货进行仓位管理。以指基和指增基金为主的公募基金产品,在应对大额赎回时,可利用股指期货减低当日仓位,次日或者之后在降低股票仓位的同时平仓相应的股指期货合约,既减少对现货市场的冲击,又可以降低仓位被动变化对持有投资人收益的影响。在市场剧烈波动时,现货市场调仓的冲击成本/交易成本可能很大,在股指期货市场流动性较好的情况下,利用股指期货加减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更有效地管理股票仓位。
  三是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对冲/绝对收益策略)。当前,市场中有少量的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的绝对收益策略类公募基金。这类基金通常在构建指数增强多仓的同时,用股指期货空仓对冲市场风险,力争获取不依赖市场涨跌的绝对收益。在极端下跌的市场环境下,因为有股指期货对冲市场下跌的风险,这类产品就敢于在股票现货市场买多,起到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
  在华泰柏瑞量化与海外投资部看来,当前公募基金整体在金融期货市场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股指期货上市之前成立的公募基金,基金合同中没能将股指期货写入投资范围,这些公募基金不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公募基金修改基金合同流程复杂、成本较高,因此绝大多数较早发行的基金因为基金合同的规定,不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
  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公募基金,根据现行法规规定,在任何交易日日终,公募基金持有的买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持有的卖出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持有的股票总市值的20%。
  “由于这一投资比例的限制,一方面基金经理即便想多参与也不可能;另一方面,10%-20%的投资比例对投资组合影响可能不太大,导致一些主动基本面的投研团队可能不太愿意在股指期货上花太多时间与精力。”
  此外,目前可以高比例(80%以上)投资股指期货的完全对冲策略类公募基金产品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这类基金产品对参与度的贡献也很有限。“上述方面若能有一定改善,公募基金对股指期货市场参与度也有望提升。 ”
  从整体的市场运行效率来看,2022年报公募基金规模超过8万亿元,同期所有股指期货名义持仓额8000多亿元。“2022年,中金所所有股指期货品种合计日均成交额约4000亿元(wind),但利用股指期货对冲的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受融券交易的限制,当股指期货出现负基时,难以通过市场套利机制降低或者消除负基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股指期货市场的定价效率。”
  还能如何迎“长风”?
  包括公私募基金在内的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之一。早在7月28日,中金所曾宣布发布实施“长风计划”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
  事实上,金融期货可以为中长期资金提供精细化、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充分发挥其市场功能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加快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活跃资本市场。
  对此,中金所表示,近年来,机构成交持仓持续增长,目前,机构已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效提升了市场的稳定性。“但客观来看,市场参与者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中长期资金类机构运用金融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足,相较于现货资产配置规模金融期货运用程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
  华泰柏瑞基金也认为,目前金融期货市场的参与者相对集中,某些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仍较低。股指期货市场要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需要市场中有专业能力并有意愿参与的各方可以通过参与市场表达观点。随着市场参与度越高,市场的定价效率也就越高。
  进一步来看,他们分析,部分机构参与金融期货程度较低,主要可能在于在参与金融期货上仍受到比较大的制约。“这可能是受限于机构内部风控,也可能是机构还没有参与的资格或许可。”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险资选择少做股指期货,或是出于风险偏好的考虑。“股指期货的技术性较强,且在‘政策市’特征较明显的A股市场参与股指期货,或面临较大风险,而保险资金首要重视安全性。”
  在他看来,险资入市的积极性,在于股市能否带来收益,需要建立与维护一个健康且能够盈利的股票市场。
  整体来看,华泰柏瑞基金认为,为提高股指期货市场参与度,除了拓展股指期货产品线,提高对于股市覆盖范围,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是尽可能让合格的投资者可自由决定是否参与金融期货市场。合格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股指期货市场,专业能力更强的机构投资者有相应参与的便利;二是可以进一步优化交易制度,降低日内交易手续费,增加日内流动性,降低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市场制度建设上,可考虑进一步完善股票融券交易制度,使股票现货和股指期货的套利交易更加通畅,努力降低大的负基差发生的概率,提高市场定价效率。
  秦国文也认为,从交易成本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可从税费、交易费等方向着手;另外,还需要构建更加适应性的监管机制,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也不能抑制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应的政策、产品、参与方都在快速成熟,长期资金入市在当前的背景下仍可被乐观看待。具体到金融期货,其发展也有目共睹,但总体而言,长期资金的占比依然不高。”前述基金经理认为,参与标准的明确界定,门槛的降低,可参与比例的提高都要有所变化,才能推动对应的策略产品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活跃资本市场,要让金融期货市场成为更重要力量,迎接资本市场“长风”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