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等多专家解读 如何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跃升

最新信息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等多专家解读 如何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跃升
2023-08-18 12:31:00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全球价值链正加速调整,呈现新的趋势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以期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8月1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在京举行,18位政、商、学界嘉宾就“全球价值链调整:新挑战与新机遇”展开探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致开幕辞,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部分行业已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中先行一步,但仍有较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如何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跃升?她认为,首先要聚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新技术革命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关键。要在前沿技术领域尽快解决一批重大疑难问题,构建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体系。同时,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需要一大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位于生产、制造和装配等价值链从属环节的企业,也要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她还强调,要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借助共建“一带一路”、落实RCEP等,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发展,通过打造优势互补的价值链体系,延伸和提升我国的价值链韧性。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发表题为《全球经贸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演化》的主旨演讲中强调,经济全球化不会终止,但具体内容与链接将会变化,更多趋向于短链化和多链化。无论从科学技术行将攻关克难的指向来看,还是从人类面对气候变暖、环境破坏的挑战来分析,都预示着各经济体的开放势在必行,闭关自守必将落后。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矛盾的转化,经济全球化下的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发生动态调整。生产要素的成本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贸规则的调整与变化,以及地缘政治斗争等几种力量,将显著影响着最终的变化趋势。陈德铭表示,全球经贸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演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陈德铭特别提到,今年7月由中国牵头并推动的《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结束,作为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参加方涵盖欧盟、日本、韩国等110多个成员。陈德铭表示,这将有助于提升全球投资监管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提振全球投资者心,也将对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产生影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Lamy Pascal)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两个重大转变,即气候变化和数字化——与气候相关的贸易措施越来越多,数字贸易体制比以前的体系更加碎片化,总体上呈现的情况是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再平衡。一方面,受市场驱动的去风险影响,供应链重组转化为多元化发展,以减少对单个或若干上游供应商的依赖,也让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受到政府推动的“去风险”影响,一系列贸易限制等措施也改变了外国生产商和国内生产之间的竞争平衡。因此,应该共同努力了解当下的情况,着力解决那些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累及弱势地区的根源问题。
  在后续的圆桌论坛中,嘉宾围绕“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数智经济时代的国际技术合作”等主题各抒己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奇渊提到,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冲击之下,东盟作为中间缓冲地带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东盟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几乎全是中国,虽然存在出口竞争压力和中国的产业迁出,但他观察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体现出国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良好势头,以及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错位竞争、良性竞争的发展势头。随着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融合,双边贸易以人民币计价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他提示,不仅要强调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还要在亚洲区域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需求网络,减少依赖美国的最终需求和“三角贸易”的比例。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研究产业链、供应链变迁背景下中国地位的变化,数据应用口径很关键。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负债增幅降至49亿美元,同比去年缩小了87%;而商务部数据显示,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还有627亿美元的规模,同比上升58%。管涛认为,应以商务部口径作为主要参考,以国际收支口径作为辅助。如按商务部口径,直到2022年,中国不论是FDI(外商直接投资)还是ODI(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流量占比,都和疫情前五年均值相比有所上升,这说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中国的初期影响不太大,是否会随时间推移逐步显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生总结指出,全球的产业转移可能造成了短链化、多链化,但其中也存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价值链互补大于竞争、人民币国际化等新的机遇。当前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跨国贸易新业态,监管部门也在和金融机构及企业一同探讨新的平衡。因此短期内我们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中长期还是机遇大于困难。企业在决策时,要观察不同口径数据,全面理解“危与机”,发挥企业家创新开拓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赵先德教授强调,未来供应链的两个制高点是快速响应,以及低碳和可持续。要做好这两点,必须要有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持。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跨越组织与区位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流程连通、资源整合和决策优化,一方面更快、更准确地洞察和响应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把碳排放算得更清楚,通过上下游协同创新把碳排放降下来。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更高端跃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会计学教授许定波表示,从短期来看,地缘政治摩擦使企业运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现金流和风险管理;但另一方面,外部技术封锁恰恰刺激一些国内企业极大提高了研发投入——这一观察基于他近期对中欧校友企业的调研。这样的投资着眼于未来,回报可期。同时,他还强调顶端研发人才的战略重要性,并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如何营造一个吸引创造性人才的环境?他说:“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强调效率和控制,但创新型技术人才更需要的是宽松的创新环境和制度便利。激发社会创新和解决技术瓶颈也特别需要鼓励企业家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政策层面要提升可预见性,鼓励长期投资。”
  作为国际关系学者,暨南大学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陈定定近年来关注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更深度参与和观察人工智能产业。他发现,从政府的优惠政策、产业基金和各类补贴,到民间资本的热情、国内科技企业的人才素质,可以看出我们发展AI“不缺钱,也不缺人”。因此对于当下企业的信心问题,他认为要全面看待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当部分行业遇冷,也有新兴行业火热,需要企业家及时调整预期。此外,他也建议企业要考虑中美欧等地缘关系的影响,针对性调整市场方向。如今,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十周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这一区域价值链上,国内企业大有作为的空间。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认为:“突破困境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据悉,这是中国国际工商学院连续第三年举办“智荟中欧·北京论坛”,旨在聚焦重点、热点的宏观议题,搭建政商学界共商共议的对话交流平台,迄今已有近50位政要、专家和企业家出席。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等多专家解读 如何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跃升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