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表征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交通战略研究

最新信息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表征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交通战略研究
2023-08-18 11:02:00
作者:张展展|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引言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要求各省份做好省域指标的制定工作,各相关科研单位做好指标测算指南研究及技术支撑等相关工作,各行业、各单位协同配合,高质量推进指标体系的建设、管理及评估等工作。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机动化出行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公共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如何准确全面的反馈城市公共出行服务质量,引导公共出行高质量发展,是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表征指标体系进行梳理。
  1.研究范围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获得许可的营运单位或个人为城区内公众或特定人群提供的具有确定费率的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按照运输能力与效率可划分为集约型公共交通与辅助型公共交通。集约型公共交通是指为城区中的所有人提供的大众化公共交通服务,且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辅助性公共交通是指为满足特定人群个性化出行需求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如出租车、班车、定制公交、分时租赁车辆等。从出行范围来看,城市公共交通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指公交车、轨道、班车、出租等运行于城市特定范围内的公共出行方式。
  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受政府服务、企业运营、政策分配、财政投入、发展理念、线网规划、行业管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缩小交通服务预期与实际出行感知之间的差距,公共交通服务表征指标体系旨在直观而全面的刻画公共交通服务期望与期望认知、期望认知与服务标准、服务标准与实际表现、实际表现与信息传递之间的差距,多维度反映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2.国外现行的指标体系
  英国交通规划评价体系设计了公交准点率、等待时间、骑行出行指数、公交旅客出行特性等4类量化指标。德国绿色指数在交通方面设计了公交加权出行时间、慢行通勤分担率、自行车与公交路网密度等3类指标。日本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了公交运输效率、利用次数和分担率等3类指标。共享出行数据汇总机构Fluctuo发布的《共享出行指数2022》从车辆数量、出行次数、用户平均价格等方面对100个欧洲城市的共享单车、共享踏板车、共享轻便摩托车和共享汽车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共享汽车不包括网约车服务(如Uber、FreeNow)、拼车服务(如Klaxit、BlaBlaCar)和长期租赁服务(如Swapfiets),汽车共享只包括按分钟、小时或天计算租金的共享。德勤发布的《2018德勤城市移动出行指数》中,聚焦运行情况与恢复能力、长远规划与领导决策、服务与包容性3个主题构建了一系列交通服务表征指标。
  表1 德勤城市移动出行指数中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标
  3.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乘客满意度为基础的服务质量测评和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的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关于乘客满意度的测评多从时间、经济、可达性等方面建立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布设和管理运营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模型量化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感知。Saleem Muhammad Abid等通过SPSS中的差距分析、重要性—绩效网格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清洁度、无现金运营、覆盖范围、便捷度、环境影响、员工行为、安全保障等因素对BRT服务质量影响;Abdel latif等收集了29个国家关于地铁系统的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这些标准对提高地铁系统性能和效率的影响;Tomas等研究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负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票价等要素与公共交通的用户数量的关系;Johari Mansour等通过网络宏观基本图,在网络层面多方面研究了公交停靠点远近位置及其汽车泊位数对商务区道路网容量的影响;Hana Fitzová等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了票价、补贴、网络密度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反向显著关系。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的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基于绿色交通理念对公共交通通达性、通达性对民生和社会经济的效益、政府措施与成本等方面的研究。Tiwari Geetam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的目标(SDG11.2)定位为打造费用可负担且无障碍换乘衔接的公共交通系统,分析了非机动交通网络、中间公共交通系统、综合公共交通网络对于小城市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Zhitao L.以乘客数量和出行距离为权重分析了多模式出行数据,探索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流动性,分析了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Chen N.等通过研究由收入、教育经历、车辆所有权、种族和年龄等定义的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获得交通出行机会的差距,指出为不富裕社区提供高效的绿色公共交通对促进社会公平的影响;Hiep D. V.等研究了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的交通管理政策;Gooneratne T. N.等将经济效率研究纳入交通规划视角,引入投入—产出维度进行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的效率和效益分析等。
  4.国内现行的指标体系
  201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比率、公共交通正点率等20个约束性指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人均日出行次数等10个参考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各创建城市结合自身公共交通发展特点也提出了一些特色指标,南京市提出了运营车辆中空调车比例、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共自行车比例2个特色指标;武汉提出了“公交+慢行”出行模式、多方式网络化公交服务、低碳交通绿色出行3个特色指标;许昌提出了适应老城区道路条件的小型公交车配置率、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2个特色指标;上海提出了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站点衔接情况、公交站点候车亭覆盖情况、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首末班车时间衔接情况3个特色指标等。
  国标《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GBT35654-2017)规定了公共换乘衔接率、公共交通车辆单位能源消耗强度等14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城市定制公交服务规范》(JT/T1355-2020)给出了正点率、乘客投诉处理率、车辆整洁合格率、车厢服务合格率、车内服务设施完好率、服务质量乘客满意度等企业运营指标。
  国标《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GB/T 22485-2021)提供了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在线率、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率、乘客有效投诉率等10个出租汽车的企业运营指标。
  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DB11T 1899-2021)要求行业监管与服务平台应具备根据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对数据接入情况、入栏率等指标进行测算的功能,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指标及计算方式。
  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也分别构建了一些指标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状况进行评价。
  百度地图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从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两个维度,以地面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和非直线系数、通勤高峰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的行程速度比、公共交通出行中的步行距离、公共交通的换乘与直达、地面公交候车时间等7个指标分析了36个重点城市主城区的集约型公共交通年度运行情况。
  高德地图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提出了“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数”,在效率维度引入“小汽车与地面公交速度比、全市全天线路运营速度波动率”,时间维度引入“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高峰出行时间比、平均候车时间”,便捷维度引入“平均步行距离、平均换乘系数”,构成公共交通幸福六宫格,采用信息熵法、TOPSIS正负理想解法进行50个主要城市集约型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数排名。
  西安市交警支队发布的《西安市绿色出行指数2021年度报告》引用了常规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轨道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非机动车通行守法率等26个指标评估步行、(电动)自行车、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四类出行方式的基础设施及运营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联合编制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从活力骑行、轨道骑行、减碳骑行、效率骑行4个方面,建立了10项骑行指标,指标体系突出了“轨道+骑行”服务效能间差异、对骑行便捷性的关注。
  5.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热点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对城市巡游出租车数量的指导性标准为大城市每万人不宜少于20辆,该规范年代较为久远,在当前城市机动化交通发达、网约车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已无法指导现状大城市的出租车配置标准。共享(电)单车、定制公交等新业态在行业内部管理与技术服务水平、政府规划与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关于城市辅助性公共交通运力平衡的研究。蔡赫等以打车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基于出租车需求与供给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建立了最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分析了出租车总体规模及区域间行驶时间等因素对乘客平均等候时间的影响。刘恒孜等提出了季节性灰色Markov模型来预测共享单车需求量,根据双层规划模型结果来制定调度优化方案。郭源园等应用全局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对ofo停车位置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人口密度、主干道和进站客流、办公用地、公园广场、公交站点等都市区建成环境与“共享单车+地铁”接驳使用的影响。计斌等构建了出租汽车运力投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出租汽车运力投放提供参考。李翔等选取道路网络、常规公交、地铁、网约车和出租车、共享单车等5种公共交通方式,从运能匹配度、空间耦合度、乘客服务水平3个指标层相应设计15个指标,搭建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每种方式的“交通供需状态综合指数”分析区域内的城市公共交通供需失衡程度。
  除了运力平衡问题,公共交通多模式出行中各交通方式之间的竞合关系研究也成为关注重点。吕莹等使用网约车订单数据,基于效用函数比较推断网约车是否有机会被公共交通替代,从OD层面分析公共交通可替代和不可替代两类出行的特征。刘路美等研究了共享单车对接驳公交出行需求和线路设计等规划运营方面的影响。张瑾等从公交和共享单车集成化研究角度出发,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公交与共享单车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各参与主体的演化趋势及内在机理。
  结论
  国内外都对城市公共交通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城市快速公共交通表征指标体系方面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是,除了考虑车辆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国外研究侧重于将城市公共交通视为改善城市整体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将公共出行作为一种消费需求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更关注居民的移动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集约型公共交通的技术服务、企业管理、政策分配、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研究,受困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和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复杂性,关于辅助性公共交通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以乘客为中心、多种公共出行资源整合的城市内部公共交通联程运输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指标体系是大数据与行业应用结合的关键,应加强对以集约型公共交通为主体,辅助性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的高可达性公共出行网络的研究,完善城市内部公共出行的评估体系,结合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协同分析,进行公共交通的动态规划和施策,促进公共出行全过程服务能力的提升。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表征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交通战略研究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