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头雁效应” 闯出一条新路

最新信息

发挥“头雁效应” 闯出一条新路
2023-08-20 06:05:00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揭牌四周年。
  四年来,临港新片区以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要求为统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努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截至目前,累计形成102个突破性创新案例,其中48个为全国首创;前沿科技产业累计签约近500个项目,涉及总投资超6000亿元;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2%。
  数据反映了临港新片区的高速增长态势,站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的时间节点,观察全国最前沿的这片开放热土,无疑需要更复合深入的视角。与其他的自贸试验区相比,临港新片区不是简单的面积扩大,而是有更高的定位、更丰富的战略任务,是推进改革开放重要战略举措的再升级。
  回望过去一年,在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临港新片区积极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如果说自贸试验区发挥的是“头雁效应”,那临港新片区正努力成为“头雁”中的“头雁”,为上海、为国家闯出一条新路。
  勇闯“无人区”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今年6月,国务院发文支持部分自贸区、自贸港试点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开展再制造产品进口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丰富消费者选择,在推动国内更好对接衔接国际通行规则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
  临港新片区此前为一家国际再制造龙头企业争取到了试点的机会,经过一年多的单企试点,为国家有效探索了进口再制造产品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监管经验,这才有了此次全国“有条件地区试点”。
  国务院发文后,被“点名”的几个试点地区都赶来咨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一位人士说:“这一次,临港新片区又走在了全国前面。”
  有观点认为,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已驶入“深水区”“无人区”。过去一年,临港新片区通过个案试点、创新监管、法规固化三步,逐个撬动改革的关键节点,又诞生了多项“走在了全国前面”的制度创新成果。
  近日,全国首批金融租赁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业务签约落地。签约方之一格科微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底可能会有核心器件的重大突破,预估需要10亿—20亿美元以采购高端设备,董事长赵立新说,这笔钱即便通过股市融资也压力太大,金融租赁试点落地解了集成电路企业的燃眉之急。
  我国金融租赁行业SPV业务主要集中在飞机、船舶、海工等领域,由于暂无现行相关法规,临港新片区采用“沙盒监管”模式,在个案试点过程中开展风险评估,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时机成熟后,有望把集成电路金融租赁纳入法规允许范围,进而赋能全国的集成电路企业。
  临港新片区还依托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成果发布了实施细则,把“无驾驶人路测”率先通过制度固化落地,并向图森未来、赛可智能等4家企业的15辆车发放了全国首批基于立法基础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娟表示,实现“真无人”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临港新片区,有法规保障,我们感到离终极目标更近了一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将面临法规空白的问题,自动驾驶就是其中代表。对临港新片区来说,“无驾驶人路测”实施细则发布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无人区”,还有一系列要推进、细化的制度创新工作要做。但临港新片区的使命,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为各创新主体营造稳定的环境和预期,为国家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样板。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高质量发展
  这些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促进作用。“开放始终是临港最重大的使命,改革始终是临港最大的经济红利。”临港新片区上下反复强调的这句话,代表了一种清醒的认知——只有坚定深化改革、矢志扩大开放,才能不断丰富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的实践内容,才能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能级和水平。
  年初,上海市临港产业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通过商务部的年度考核。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出口的新能源汽车约一半从基地所辖的南港码头滚装出海。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首创的“径予放行”模式,对于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企业可直接提货发货。追求零部件“快进快出”的各大车企保税分拨中心、配送平台、国际汽车销售服务中心等项目纷纷落地。
  随着“径予放行”政策适用口岸扩展至南港,出口汽车可通过驾驶员“地跑”的方式,自动识别信息过卡,实现“无感”监管、快捷通关。特斯拉、上汽名爵等新能源汽车,以及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也已开始在南港实现规模化出口。更自由便利的货物贸易规则,也推动诸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企业在临港新片区集聚。
  面对新兴领域,临港新片区也及时审慎地开展制度创新的有效探索,以期撬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动能迅速落地。
  近年来,数字贸易规则伴随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出于国家安全、信息隐私等考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数据流动均实施了不同力度的监管。探索数据跨境的合规传输,有助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也能让外资企业打消顾虑,稳步推进在华业务、扩大在华投资,是各方都十分关切的问题。
  作为上海建设“国际数据港”的先导区,临港新片区创建集“事前备案登记、事中传输存证、事后监管抽查”为一体的功能平台,运用区块链、监管沙盒等新兴技术,探索数据跨境有序流动,目前已完成全国首家外资车企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
  这当然只是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的第一步探索,但也足以让外资企业感受到临港新片区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决心。今年,这家外资车企又在临港新片区投资建设了一家供应对象覆盖全球市场的大型工厂。2022年,临港新片区实到外资从2020年的5.2亿美元增长到20.4亿美元,占上海全市比重从2.5%提高到9.0%。
  站在“十字路口”引领制定国际规则
  与国际标杆对标对表,是临港新片区代表上海和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前提。为了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临港新片区必须实现更深一层的对标。
  去年年底,临港新片区与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迪拜自贸区在多个国家推行“世界物流护照”计划,建立了全新的贸易路线,推动全球贸易在“迪拜规则”下流动畅通。介绍“世界物流护照”计划时,迪拜代表说:“我们希望改变游戏规则。”
  这给在场的临港新片区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要“适应”“对接”规则,更要“改变”乃至“制定”规则,这是全球棋局中“高级玩家”的思路,体现了这座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的自信。
  更深一层的对标,指的就是与这种高级思维模式的对标,临港新片区已经开始探索。
  今年7月,临港新片区举办首届滴水湖高能级航运服务业创新大会,邀请了诸多来自英国、挪威、日本、法国的行业重量级人物共同商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航运处处长林益松说:“希望通过这场大会,为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可行的路径。”潜台词是,临港新片区希望借此机会,引领制定国际规则。
  大会的效果也达到了预期。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等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认为,临港新片区前瞻性地布局甲醇等航运新能源,有助于提升绿色发展话语权。
  演讲环节,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副局长西格呼吁,全球航运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整个行业迫切需要转型。其实,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不仅是航运业,各行各业都站在“十字路口”,国际规则运作方式随时可能激烈演变。唯有了解其内在逻辑,才能更快更好应变。更进一步,唯有赢得定义规则的主动权,才能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站稳“排头兵、先行者”的位置。
  8月18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集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这意味着,临港新片区将被赋予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同时也要肩负更重大的使命。作为“头雁”,临港新片区将继续坚定谋划推进更大力度自主改革,开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加快建设前沿产业集聚发展、城市功能配套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挥“头雁效应” 闯出一条新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