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央行加息风险警示

最新信息

欧美央行加息风险警示
2023-08-21 09:24:00
7月,美联储、欧洲央行相继宣布加息。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5.25%至5.5%之间;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25个基点,自8月2日起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4.25%、4.50%和3.75%。
  在经济学中,央行加息通常是应对本国通胀的标准化常规方法。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加息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会由于利率水平上升导致本币币值上升,抑制出口;有的会导致储蓄倾向加重,投资回落;有的会带来股票等交易回落,股市下跌等消极影响。
  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元气始终未恢复,次贷、坏贷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应对措施就是发行新货币,大量印美元,试图堵住次贷危机带来的窟窿。这导致美元货币供应量激增,超过市场需求,触发了通货膨胀的阀门。
  此外,俄乌冲突驱动了全球能源价格上涨,这对于美国通胀也是致命一击。疫情导致的经济停滞、失业率高企、社会生活成本上升、经济循环与金融循环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全球供应链非正常运作、政府管理成本上升等,都是极其消极的拖累。由上述因素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是通胀的直接反映。
  因此,美联储试图借助加息来抑制通胀。自2022年3月至今,已进行11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最初的0%—0.25%上调至目前的5.25%—5.5%,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这个利率水平,对应其超发的美元货币规模,让美国当下与未来的负担不可忽略。将这些超发的美元货币消化对于美国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再加上当前的通胀问题,消化这一负担无疑将更为艰难。
  现在全球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没有适合加大消费的环境,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基础民生的问题,所以说利用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其实并非对症下药。失业率、收入降低、经济停滞、疫情带来的不稳定性,都让人忧心忡忡,人们更关注的是基本生活、健康与稳定,而不是四处度假去消费。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如果有剩余的资金,多数会考虑储蓄,尤其在高利息的前提下,为未来的不定数做准备。这既不是投资,也不是消费。
  经济学里有个一个概念叫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法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仅依靠调整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人们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或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耗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美国政府大规模发行美元货币,现在又高息收回这些超发的美元,LM曲线处于近似垂直的状态,弹性停滞。由加息而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回落,利率水平高企,投资减少,经济产出超额回落,这些都不利于经济复苏。
  那么加息能够引导货币流通量降低,从而降低通胀水平吗?美国政府超发的货币,并不体现在个体公民的账户上,而是集中在给经济补窟窿上。所以加息最显著的反应,就是降低了生产环节的投资,对提高国民经济产出的影响是致命的,企业再无能力投资生产,因为投资成本太高。
  对股市的直接影响,就是市场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交易需求的降低,股市回落。
  此外,加息导致美元兑其他货币升值,以美元为标价的商品更贵了,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需求降低,这又不利于提振美国经济。
  大西洋彼岸,欧洲央行与美联储保持相近的加息步调。欧洲央行自2022年7月以来已连续加息9次,共计加息425个基点,主要利率已近历史最高水平,再度刷新史上“最激进”货币紧缩周期纪录。此外,英国央行迄今连续加息13次,累积加息幅度高达490个基点,利率已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欧美国家面临问题是有共性的。笔者认为,通过激进加息来应对经济问题不是正确举措。如果不做调整,将会使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作者系同济大学副教授)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欧美央行加息风险警示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