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 迎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最新信息

上海集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 迎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2023-08-21 15:01:00
临港新片区揭牌4年后,又将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等领域迎来更高水平开放的压力测试。
  8月2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下一步,新片区将更加着力于高水平开放。重点是围绕“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程度促进发展”推动制度创新开放。
  “对照国务院制度型开放方案,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领域率先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为国家申请加入CPTPP、DEPA提供新片区的实践经验。”陈金山表示。
  建设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综合集成和压力测试试验区
  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开展更大压力测试,表现之一,就是要依托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的综合集成和压力测试的试验区。
  更便利的信息快捷联通,是临港新片区要打造的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制度型开放体系中的“一便利”。揭牌至今,临港新片区已经初步确立了这一制度型开放体系,并且具备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础条件。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表示,过去四年来,临港新片区已经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对标国际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多项聚焦国际数据流通与合作领域的创新实践应用场景。
  在深化国际规则的对接方面,新片区积极探索与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推进电子发票互操作、数字身份互认证等项目,进一步促进跨境数据贸易便利化。
  在推动国际数据合作方面,新片区统筹数据流动与经济、金融、商务、航运、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梳理供应链可视化、跨境电商直播、数字内容出海等一批与高水平经贸往来强相关的场景,在贸易、供应链、工业等领域推动数据空间合作,支持国际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推动发展一批国际化的数商。
  目前,新片区重点围绕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4大领域,推进21个数据跨境流动创新试点场景建设,完成“便捷访问”“跨境查”“供应链可视化”等5个试点场景建设。
  数据显示,4年来,新片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家新型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接入总带宽1.38T;开通国际数据传输专用通道,已有15家企业开通21线专用通道;建设高能级算力中心,建成高等级算力中心8个,机架数2.3万架,可调度算力约3EFLOPS(每秒一百京次浮点运算);建成国际海光缆5条,海光缆登陆站2个,筹备建设上海至新加坡直连国际海光缆,吸引更多数据要素向中国流通。
  “下一步,新片区将着力提升全球网络链接、算力大规模调度、数据要素便捷流动与高效配置的三大能力。”张宏韬说,将在新片区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依托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的综合集成和压力测试的试验区,探索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研究制度规范与标准,进一步在电子发票、数字身份等跨境互认证和互操作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场景试点;持续建设国际数据流通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二是支持深化国际数据合作,构建重点领域联接国际的行业数据空间,打造更多的国际数据产品,培育壮大一批从事国际数据合规评估、质量评估、定价咨询、经纪撮合、数据交付等专业化国际数商,以数据流全面激活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商贸物流。
  三是支持强化跨境互联的数据基础设施,对标国际数据枢纽城市,推动关键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区块链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数据港功能性数据中心和高性能算力网络。
  新一轮支持政策出台
  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上海连续四年出台市级支持政策文件,举全市之力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今年,上海再次制定《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其中包含6个方面29项任务举措。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临港新片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给予临港新片区更大力度的资源要素供给与改革自主权,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新一轮支持政策主要聚焦三个关键词‘特殊’‘经济’‘功能’。” 阮青说。
  聚焦“特殊”定位,是指突出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的定位,支持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地方事权范围内给予临港新片区一批首创性、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
  《若干意见》提出了继续给予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政策支持、完善集中行使事权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支持临港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方式等3项支持政策。例如,在原来赋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市级和区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人才招引、综合执法等领域继续为临港新片区放权赋能。
  聚焦“经济”发展,是指围绕低碳绿色能源、开放型服务贸易等产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提出一批具有针对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和配套措施,促进前沿产业的企业在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
  《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赋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发展有关区级推荐权、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高能级低碳绿色数据中心等3项支持政策。同时,还专门设置了服务贸易专章“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跨境资产管理示范区、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支持离岸贸易创新发展、完善技术贸易交易体系等6项支持政策。
  例如,探索数据资源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制度和标准规范,在临港新片区率先试点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跨境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数据依法合规、便利化跨境流动等举措。
  聚焦“功能”打造,是指围绕临港新片区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在对外快速交通体系、高品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提出一批支持政策,推动临港新片区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更加着力构建前沿产业生态
  揭牌以来,新片区构建了以“6+2”为框架的前沿产业发展体系,发挥了上海全市产业发展“增长极”“试验田”和“加速器”的作用。
  陈金山表示,接下来临港新片区将更加着力于产业生态构建。重点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狠抓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元器件的发展,丰富完善产业链。筹建与生物医药产业高效协同的临床研究型医院。加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石油材料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高度重视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建设“车路云网一体化”自动驾驶示范区。大力推进氢能和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探索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加注。系统谋划全方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让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临港吸引投资最鲜明的特色。
  数据显示,2019~2022年,临港新片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0%,累计签约重点前沿科技产业项目超过500个,合计投资约563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成立初2019年只有885亿元,到2022年全年实现3482亿元,而且预计今年有较大的增长。
  “十四五”前半程,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量中,临港新片区贡献超过1/3的份额。四年来新片区高新技术企业从成立之初254家增长到1323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从成立之初不到20家到现在达到313家。
  相对于揭牌之初,临港新片区高新处处长陆瑜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片区的产业项目引进,目前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其对产业链完备和产业集群效率提升的意义。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包括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及上汽、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临港新片区已经构建涵盖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全生态领域的“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8月15日,临港新片区四周年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12个重点项目中,就包括了2个特斯拉配套企业的项目。
  而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所在地的泥城镇,如今也被称为“特斯拉小镇”,浦东新区泥城镇党委书记张银标告诉记者,围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和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这2家龙头企业,近年来在泥城镇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条新能源汽车本土生态链。
  延锋国际智能座舱配套项目是临港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重要企业,延锋总装车间运作经理贾廷文表示,从客户下订单到供货抵达,一般1.5小时内必须完成,落户泥城,就是因为新厂位置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大约8公里,到上汽乘用车工厂大约6公里,为特斯拉及上汽乘用车供货极为方便。
  上海诺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销往欧美市场,用于奔驰、宝马、奥迪、兰博基尼、道奇等一线品牌。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在泥城能方便地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
  张银标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一期的带动效应非常大,产业区开发后不仅带动了周边的就业及城镇化,一些配套企业还主动寻上门来。展望未来,“特斯拉小镇”将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强力推进链上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建设,补齐薄弱环节,形成产业生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未来,张宏韬表示,上海将以临港七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海洋创新园”“信息飞鱼”“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为载体,继续构建临港“6+2”为框架的前沿产业发展体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海集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 迎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