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半年报扫描|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减少、中国区业务下滑 高速增长不再?

最新信息

医健半年报扫描|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减少、中国区业务下滑 高速增长不再?
2023-08-24 15:43:00


K图 02269_0
  过去两年,全球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调整周期。CDMO作为价值链上游,却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增长亮点。

  8月23日晚间,全球生物药CDMO龙头药明生物发布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收益同比增长17.8%至人民币84.9亿元,经调整纯利同比增长0.4%至人民币29.3亿元,非新冠项目收益同比增长59.7%,非新冠临床后期及商业化生产收益同比增长130.3%。另外,临床早期收入同比增长51.8%,主要受益于“跟随分子”业务模式下临床前阶段项目的执行,这也预示了未来临床三期和商业化阶段项目的增长潜力。此外,由于全球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尤其在中国地区更为明显,临床前收入增长6.6%。而随着美国和欧洲生物技术融资触底反弹,临床前收入增长有望逐渐恢复。
  不过,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有所下滑,且中国区市场表现不如去年。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新增项目数为46个,而去年同期为59个。中国项目占比不足两成,中国区业务占比更是从去年的第二跌至第三。
  药明生物方面解释称,全球生物技术融资(尤其是中国)放缓,导致临床前项目增长变慢,但在融资环境出现挑战后6个季度才开始显现对业务的周期性影响,凸显了公司CRDMO模式对抗外部环境变化的韧性。尽管新增项目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是得益于临床三期和商业化项目增长强劲,单个项目平均收入仍保持增长。签单周期延长暂时导致项目数增长放缓。
  如今全球医药创新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遇冷、价格战博弈、全球化“退潮”等诸多挑战下,CDMO行业高增长势头已不如过往,头部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药明生物能否穿越周期,重回高速增长期?
  新兴业务成增长新引擎
  尽管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挑战,药明生物依然保持业务稳健增长。
  根据药明生物财报,公司收益增至人民币84.9亿元,同比增长17.8%;毛利同比增长4.3%至人民币35.6亿元,毛利率为41.9%;纯利和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分别为人民币23.4亿元和人民币22.7亿元,同比下降10.8%和10.6%;经调整纯利为人民币29.3亿元,同比增长0.4%。经调整纯利率为34.5%。
  其中,在谈及纯利和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下滑的原因时,药明生物方面表示,主要由于毛利率下降;销售和市场营销开支、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增加;资本市场波动造成的投资公允价值损失三方面原因所致。
  此外,根据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未完成订单总额超 201亿美元,未完成服务订单达136亿美元,通过“赢得分子”转入的商业化项目带来逾10亿美元未完成订单,项目涵盖单抗、双抗和生物类似物,强化中长期收入增长。同时,得益于领先的技术平台和独特的CRDMO业务模式,未完成潜在里程碑付款订单超过65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约6,000万美元里程碑收入,预期技术赋能平台和独特的CRDMO业务模式将助力R端加速发力。截至2023年6月30日,三年内未完成订单约35亿美元,可以巩固近期收入增长预期。而临床前项目的高效执行以及不断扩大的产能加速未完成订单转化为收入,完成订单匹配充足产能。
  在报告期内,药明生物与GSK达成独家许可协议,GSK将获得基于药明生物专利技术平台开发的一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TCE双抗和其他至多三款处于早期发现阶段的TCE双抗/多抗的独家权利。药明生物将获得40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达14.6亿美元的四款TCE抗体的研究、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基于净销售额的分级销售提成。
  这也意味着在2023年上半年,双抗、ADC、多抗、融合蛋白以及疫苗等新兴业务增长,将有望成为药明生物未来增长新引擎。
  除了外部合作,在2023年上半年药明生物也宣布拟分拆药明合联赴港上市。分拆交易后,药明合联仍将持续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药明生物方面表示,拟分拆将允许药明合联在资本市场上拥有独立的融资平台,以满足资金需求,药明生物也将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及能力,在其各个业务之间分配资金资源。
  2021年,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宣布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药明合联。公司专注于从事抗体偶联药物(ADCs)等生物偶联药物合同研发生产服务(CDMO)。根据双方签署的合资协议,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将各自出资1.2亿美元和8000万美元,分别持有药明合联的60%和40%股份。
  药明生物财报也显示,在报告期内,药明合联正在帮助全球客户开发110个ADC综合项目,其中16个项目处于临床II/III期阶段。作为全球生物偶联药领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药明合联在全球ADC外包服务领域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药明海德也将继续巩固其端到端疫苗技术平台,共有48个疫苗项目,其中包括21个综合项目。
  对此,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DC这类网红药物的市场竞争加剧,也使得CRDMO企业之间陷入“内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目前的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有很多公司拿不到订单,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开始贴钱做,这是不健康的。”上述高管预计,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两到三年,这对不少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而药明合联选择此时赴港上市,也需要一定的勇气。
  国内市场困境需打破
  今年以来,作为国内CDMO龙头的“药明系”在二级市场市值已缩水8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财报数据发现,分区域板块看,药明生物中国区业务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北美作为药明生物最大的市场,业务占比为46.3%,由于来自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大型药企的需求比较旺盛,北美非新冠收入同比增长40.6%。第二大市场为欧洲,业务占比为30%,非新冠收入同比增长较快为238.9%,中国市场成为第三大市场,占比为21.1%,非新冠收入同比增长22.7%。
  这一数据与2022年有所差异。根据2022年药明生物发布的财报,分区域板块来看,北美作为药明生物最大的市场,由于来自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大型药企的需求比较旺盛,收益同比增长62.5%。2022年50%的新增项目来自北美市场,成功开拓约100个新客户。第二大市场中国,尽管市场受到宏观环境不稳定及融资放缓的扰动,但受益于生物医药创新和新冠项目的收入贡献,该区域恢复到与公司收益同步增长。
  至于欧洲市场,2021年由于新冠抗体和新冠疫苗的贡献,欧洲市场业务收益创历史新高,2022年非新冠收入同比大增超过150%。同时欧洲市场新增项目数增长约3倍,瑞士跃升为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场。而在当时,药明生物方面就预测,在2023年,北美将继续成为其最大的市场,而瑞士有望会超越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中国市场不行了?对此,药明生物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这也是由于中国Biotech融资面临挑战、项目数减少所致。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此前在行业论坛上也表示,“每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周期,但是医药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却不强,因为医药行业是由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驱动的。无论是肿瘤、老年痴呆,还是罕见病,只要疾病还没有被彻底解决,医药行业就一直会蓬勃发展。”陈智胜指出,在医药行业一定要乐观,不管现在的环境是“冷冻箱”还是“冷藏箱”,近一两年行业可能面临大环境的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暂时的,只要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存在,就会在隧道里看到光。
  尽管中国区业务表现不如去年,但在过去18个月,中国企业License out的新药超过20个,在绝大部分项目的背后都有药明生物的支持。陈智胜介绍,药明生物提供了研发和生产服务。在这些“出海”的新药中,相信在三五年之内,其中几个药将会成为中国原创的重磅炸弹药物(Blockbuster),而且是由跨国药企进行产业化。这些Blockbuster可能是ADC、双抗,也可能是单抗,销售额可能将达到10亿美元,甚至30亿美元、50亿美元。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生态圈已经非常成熟了,工艺开发、产品开发的土壤已经完全成熟了,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把中国创新推到国际舞台,让更多海外患者受益,证明中国新药研发企业有能力做好‘全球新’药物。如果一个创业者有一个新的靶点,与药明生物这样的CRDMO企业合作,能够在保证国际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大大加快研发时间,最快三、五年之内产品就有望上市。”陈智胜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医健半年报扫描|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减少、中国区业务下滑 高速增长不再?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