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透露这些信号

最新信息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透露这些信号
2023-08-27 20:58:00
上市公司重整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国有控股、民营上市公司当前的发展现状如何?中小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将如何提升?
  由民建中央上市公司专委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浙江财经大学、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共同主办,温州商学院协办的2023中国上市公司论坛8月26日至27日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证监会:进一步完善破产重整机制
  会上,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赵善学以“提升破产重整质效,助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题,深入探讨了上市公司重整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应该完善破产重整等机制,支持优质资产进入上市公司,为上市公司提质增效注入“新鲜血液”。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大家关注的最重要问题是能否通过重整维持上市地位。但破产重整实际上不适合所有存在困境的上市公司,不能将上市地位简单地等同于公司的重整价值。”
  他表示,上市公司体量大、负债高,通常需要高昂的社会资源投入和深度的利益再分配,才能保障重整成功。对于部分重整后也无法恢复持续经营能力、扭亏无望的空壳企业,不适合通过重整继续滞留市场,理应通过退市等方式实现出清,这也是破产重整制度的根基,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如何进一步推进上市公司破产改革,对于化解上市公司债务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
  赵善学建议,下一步在《企业破产法》和《关于审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文件和法律的修订中,可以从三大方面予以重点完善。
  一是要着眼于上市公司质量的真正提升。近年来,已有8家上市公司在破产重整后最终又退市。究其原因,有的公司在方案设计的时候就没有统筹考虑潜在的风险,留足偿债资源。有的公司重整方案仅仅解决了化债,而并未真正立足于恢复持续经营能力。
  二是要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重整制度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规范、有序为前提,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利益,站稳人民立场,体现资本市场监管的人民性。
  三是坚持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并举。要回归重整制度的本源,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破产重整的制度功能,及时挽救具有发展前景的困境企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确实不具备重整价值的企业,通过退市等方式让其有序退出市场。
  上交所:
  下一步改革方向将围绕三大层面
  “科创板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正由点到面加速驱动创新要素向科创高地聚集。”会上,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介绍,截至8月22日,科创板共有556家上市公司,IPO融资超8900亿元,占同期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的4成;再融资募资近1400亿元,合计融资额超万亿元;股票总市值超6万亿元,板块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逐步增强。
  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科创板在聚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介绍,目前科创板集成电路行业覆盖了设计、制造、封测等各主要产业链环节,以及设备、材料、IP等支撑性环节,合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1家,占A股同行业数量约6成,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下一步,上交所还将推动哪些改革?在论坛现场,王泊透露,下一步上交所将从三大层面加快改革步伐。其中,加快推进投资端和交易端改革,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被着重提及。
  “首先是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为支点,加大制度供给,增强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其次是多维度提升产业支持精度和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产业体系建设的能级,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更加精准高效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GDR等境外融资,进一步发挥境外市场的资源要素配置功能,拓宽产业发展路径。”王泊表示。
  此外,加快推进投资端和交易端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王泊表示:“要强化以分红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的导向,加大市场化并购重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再融资的市值评价维度,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同时,加快投资端改革,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增强资金吸引力,例如完善场内基金产品体系和配套机制,引导头部基金公司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比例,研究推出更多适合中长期资金参与的投资产品等,充分发挥证券公司财富管理功能,进一步畅通资金入市的渠道。不仅如此,还要推动交易端改革,优化完善交易制度,提升交易便利性和畅通性。此外,进一步完善衍生品市场建设,丰富衍生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功能。”
  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来,上交所坚持投融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接产业、资本的“纽带”作用以及“晴雨表”功能,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营造投融资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
  近期,在证监会的指导下,上交所修订发布了指数基金开发指引,缩短非宽基股票指数产品所需的指数发布时间,推动基金产品更及时服务于国家战略,更快响应相关基金投资需求。
  深交所:推动国有控股、
  民营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做大
  近年来,深交所认真落实新一轮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部署,配合国务院国资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深入对接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多措并举地提高深市国有公司质量。
  深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会副主任付彦在会上介绍了一组数据,一是,2022年深市国有上市公司合计实现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占深市公司整体营收和净利润的37%和33%;二是,截至2023年6月30日,深市国有上市公司近三年通过定增、配股、可转债等募集资金超过3700亿元,再融资比例占深市公司同期的31%;三是,深市国有上市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5561亿元,其中2022年为2136.24亿元,同比增长12.19%;四是,深市国有上市公司中,近三年风险公司占比分别为11.99%、8.22%、6.01%,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民企方面,深市公司同样展现了活力和动力。从经营效益看,深市民企平均收入规模从2011年的2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5亿元。从市值规模看,聚焦主业、稳健经营的大市值公司不断增加,市值超500亿的公司达到61家,超千亿的公司从十年前的0家增长至27家。
  付彦表示,在服务国企方面,深交所下一步将深化合作对接机制,持续加强与国资国企战略合作,并深入开展走访调研,举办系列交流活动。同时,夯实规则制度保障,推动并购融资制度市场化改革,引导深市国有上市公司用好用足再融资、并购重组、固定收益、股权激励等工具。
  与此同时,深交所也制定了关于支持民营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稳健发展的工作方案。“将推动优化股权激励、融资并购等基础制度,对符合分类审核条件的项目提高审核效率,鼓励支持公司用好资本市场工具。同时,进一步落实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方案,强化‘关键少数’培训, 并对存在阶段性困难风险公司实施‘一司一策’,探索推动公司走出经营发展困境的方案。”付彦介绍。
  北交所:
  推动中小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提升
  “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难点,因此相关治理机制也不能够简单对标和趋同于大型公司,而是针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特点和难点问题,推动形成与之契合的长效治理机制。北交所主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共有上市公司216家,其中民营中小企业的占比超过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九成,近一半的企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于如何优化提升中小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北交所副总经理张梅如是说。
  张梅表示,抓好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就等于牵住了公司治理的“牛鼻子”。在公司治理的监管安排上,既要遵循公司治理的一般规律,也要根据中小企业成长的阶段和发展特征,积极探索推动提升中小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新举措、新模式。聚焦“关键少数”,夯实公司治理规范基础。在提升“关键少数”合规意识方面,着力做好四个“一”,分别是“一班一课,一图一册”。一是办好北证培训班,念好规范运作“紧箍咒”。二是讲好监管第一课,拉紧公司监管“高压线”。三是画好规则索引图,筑牢法律法规“防火墙”。四是编好常见“错题册”,打好违法违规“预防针”。
  张梅认为,要破解中小上市公司治理难题,不能简单依靠商业逻辑和利益驱动,也不能单靠交易所一家的力量,而要注重发挥市场各方的作用。“如推动优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机制,鼓励证券公司在经纪、投行、行研等不同条线加大对北交所业务的资源投入,逐步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匹配的全链条业务模式。又比如推动完善基金公司分类监管评价机制,鼓励公募基金产品配置一定比例的北交所股票等。”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透露这些信号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