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不再造车 小鹏58亿港币接手!双方能擦出什么火花?

最新信息

滴滴不再造车 小鹏58亿港币接手!双方能擦出什么火花?
2023-08-29 18:09:00
K图 09868_0
  成都车展开幕了,又有很多跟汽车相关的新闻批发出来,也就有很多的热点可以讨论。今天先来说说滴滴和小鹏汽车的合作。
  8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最高总对价约为58.35亿港元,收购完成后,滴滴会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双方开始长期合作。
  两家公司合作的一个重点是打造一款售价15万元的智能电动车,代号是“MONA”,计划在2024年就实现量产。
  他们为什么敢说一年后就量产呢?其实,滴滴原本就在独立研发纯电动车,项目名为“达芬奇”,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而“MONA”很可能就是“达芬奇”基础上的延伸,小鹏汽车为它加入智能化系统,并用自己的产线资源来实现量产。
  这其实意味着滴滴放弃了独立造车的计划。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还将进行更大范围的长期合作,比如无人出租车、营销、充电、国际市场拓展、金融保险服务等等。
  实际上,他们的合作中最有价值的可能是无人出租车。为什么这么说呢?
  表面上看,经过了这几年的坎坷,滴滴意识到了独立造车的压力,选择出售造车项目,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卖项目,选择可以很多,关键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小鹏。
  小鹏汽车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中一直以技术见长,与特斯拉的总体路线非常相似,在走纯电动车路线的同时,还注重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几年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在国内的电动汽车中,他们最先让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在城市场景中量产落地。
  更重要的是,滴滴可能认识到了智能出行的未来趋势,才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注重自动驾驶技术。但是,如果在国内选择与特斯拉合作,目前看不太现实,国内的电动车新品牌中,最现实的应该就是小鹏。
  我一直认为,电动车只是汽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未来是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出行服务,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乘坐自动驾驶出租车出行。
  这就意味着,共享经济热潮下出现的网约车服务平台也是一个过渡产品,也需要跟上汽车智能化的步伐,否则很可能在智能出行时代被淘汰。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到海外市场,就会发现网约车巨头Uber就处在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无人出租的竞争中,主要分为两种路线:一种是直接做无人出租车,比如Waymo和Cruise;另一种就是先卖电动车,同时不断做自动驾驶系统调优,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路线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8月10号,Waymo和Cruise已经获得许可,在美国旧金山全市无时间限制地运营无人出租车,虽然有不少无故停车、走错方向等小问题,却仍然获得了很多居民的认可,这对走出租车路线的厂商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
  而走电动车路线的特斯拉,也做出了技术升级,现在已经升级到FSD Beta V12版本,这个版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原本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做大量的训练和路测,才能适应更多更新的路况,但升级到V12版本之后,它可以靠人工智能来适应陌生的路况了,这被称为端到端的AI自动驾驶系统。
  为了证明V12版本的能力,马斯克还坐在自动驾驶的特斯拉汽车里做了一场直播,在45分钟的直播中成功绕过了障碍物,识别出了道路上的各种标志,顺利到达终点。
  重要的是,这些障碍物和标志不是提前编码的,对AI来说都是不熟悉的,但它却可以做出合理的驾驶操作。虽然这个版本还处于测试阶段,但却体现出了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
  也就是说,两条路线的参与者都在不断向前迈进,而无论谁能获胜,最容易被替代的可能就是前些年还风光无限的共享出行服务商,比如Uber。
  在这种情况下,滴滴选择与小鹏汽车合作,将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出行平台优势相结合,就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做技术跟进,这恰恰是迈向未来出行服务的关键一步。
  近期车市以低价竞争为主,车企之间打价格战是为了生存,这无可厚非。但是滴滴与小鹏的合作也在提醒大家,我们一直强调的汽车产业的革命是电动化、智能化、出行服务这三波潮流,企业不能在电动化阶段止步不前,眼前的生存很重要,但不能因此忽视智能出行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滴滴不再造车 小鹏58亿港币接手!双方能擦出什么火花?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