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减持新规发布后 哪些药企紧急终止?

最新信息

“史上最严”减持新规发布后 哪些药企紧急终止?
2023-09-01 16:39:00
上市公司的增持或减持只要合规,本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奈何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减持套路花样百出,有“离婚式”减持,“踩点式”减持,还有“跑路式”“组团式”减持的,让投资者在A股里时不时体验一把戏剧般的人生。
  近日,证监会重拳出击,连发多条政策,宣布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限制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资节奏,以及最重要的,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严”减持新规的出台,或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新规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这一新规发布后,北大医药奥赛康长江健康九强生物悦心健康翰宇药业百奥泰康希诺龙津药业富祥药业香雪制药等超10家医药企业先后发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的公告。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梳理A股医药板块相关公告发现,2023年以来,医药板块有44家医药企业大股东减持计划已完成,至少有105家医药企业的大股东在过去的8个月里发布过减持计划。
  密集“减持潮”被叫停
  资本越冷,减持越狠。
  减持新规将大股东减持与企业破发、破净以及现金分红紧密联系了起来,覆盖面不可谓不广。据国盛医药团队统计,A股医药板块中,存在破发情况的共106家,其中科创板可谓“重灾区”,破净情况的共9家,包括重药控股科华生物星昊医药以及生物谷等。
  此外,近3年未现金分红的共97家,接近20%为科创板公司,近3年累计现金分红小于近3年平均净利润30%的共59家,包括长春高新九安医疗联影医疗美年健康等近年来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企业。
  剔除重复后,合计193家医药上市公司被“框”进了不得减持的条件范围内。减持新规发布后,九安医疗华熙生物等近10家医药上市公司发布增持公告。
  一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全球没有哪个交易所像A股散户基数这么大,尤其是过去这几年,很多上市公司通过IPO、定增等方式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但公司股价一团糟,经营状况也不行,大家见怪不怪,其实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这次减持新规从长期来看一定是有利于重构行业良好生态的。
  东方财富choice金融客户端数据显示,2023年过去的8个月内,华康医疗甘李药业普蕊斯罗欣药业康华生物等9家医药企业大股东减持次数超过10次,其中减持比例最高的则是罗欣药业华康医疗,2023年大股东减持比例分别为17.92%和10.12%。
  罗欣药业成立于2001年,2020年借壳东音股份登陆A股。2022年其财报显示,罗欣药业全年实现营收35.88亿元,同比下降44.62%,实现净利润-12.26亿元,同比下降401.79%。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较为惨淡的“成绩单”。
  不过,业绩下滑后罗欣药业大股东减持的节奏反而愈发高昂,粗略估计,多次减持后罗欣药业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套现超10亿元,6月份甚至因为违规减持收到了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8月30日,罗欣药业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自愿承诺未来6个月内不减持公司股份。
  另一家华康医疗,则是跨界到医疗板块的,其在疫情期间曾参与过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半年报显示,华康医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净利润2338.4万元,同比增长40.1%。不过,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华康医疗总负债高达87.75亿元,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也是不断扩大,其第二大股东复星投资在解禁期后即进行了清仓式减持。
  市场的风浪难以把控,企业经营不善或许是每家公司都会遇到的事,但公司破发、破净,大股东却在“卖卖卖”的情况,在减持新规发布后估计很难出现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也得打响“市值保卫战”了。
  挤掉泡沫,重新出发
  减持新规发布之前,“破发”在医疗板块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尤其是对于科创板来说,0营收冲刺上市的医药企业并不少见。不过,减持新规的出台或将改变资本市场未来的筹资逻辑。
  将破发、破净以及分红与减持联系在一起之后,对于控股股东来说,新股定价越高,则越容易有破发的危险。对未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来说,二级市场的规则改变,自然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的融资和定价,未来一段时间里,一级市场相关项目的估值预计将迎来一段“冷静期”。
  不过,同样有从业者质疑,其对本报记者表示,创新药企的高投入高回报外,高亏损同样是常态,一旦对于盈利提出要求,很多biotech可能会收缩管线,降低研发投入。
  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十年十亿美金的投入是成功的前提,因此现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低水平重复、内卷式创新开始成为医药行业的“重灾区”,无论是反复的重拳出击还是减持新规的“紧箍咒”,医药板块的发展就是个不断阵痛的过程,做真正有创新,有临床价值的新药,才是当下医药企业的初心和价值。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曾表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起步较晚,近几年批准上市的创新药绝大部分属于跟随式、引进式创新,新靶点、新化合物、新作用机理的原创新药寥若晨星,即使这样,这也是历史上的进步。
  但是也要看到,这样的创新数量不能太多、时间不能太晚,如果不能做到更好更快,研发失败,投资变成沉没成本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反腐接着减持新规,医疗板块的阵痛尚未停歇,但不能忽视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同样密集下发了一系列行业利好政策,从国谈续约细则到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政策范围几乎囊括了医疗板块从研发到审批、上市进入医保目录等多个关键节点。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发展后,医药行业的产业估值正在挤出泡沫,回归理性。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史上最严”减持新规发布后 哪些药企紧急终止?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