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 化解限售股减持压力

最新信息

标本兼治 化解限售股减持压力
2023-09-02 07:51:00
始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股东权益不一致的问题,理论上实现了全流通。此后,不管是创始股东,还是公司上市前入股的股东,其所持有的股票都具有了在二级市场流通的权利,差异只是流通的条件有所不同。于是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限售股。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不少公司股东所持限售股流通后大量抛售,会对二级市场形成极大压力,进而影响了市场稳定。为此,监管部门着手制定有关限售股在解禁后的流通规则。自2008年以来,这些规则不断加码,从限时间发展到限数量、限价格,直至最近出台的将减持与分红等挂钩的政策。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大都较为集中,公司上市时限售股占比通常超过70%,这部分股票的成本又相对比较低,一旦大量减持对市场会构成不小冲击,特别是在大盘表现并不太好的时候,限售股减持往往成为诱发股价下跌的重要因素,并引起投资者不满。因此,对限售股减持制定规范,从多个方面予以相应的限制,虽属无奈,但也是必要的,并且符合市场的长期利益。
  现在不断强化对限售股减持的限制,与当年股权分置改革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不一致。但作为一种制度的补充与修正,这无可厚非。十多年来不断调整该制度,说明相关制度效果有限,更多只是发挥了治标的作用,没有能够治本,并导致对限售股减持的限制越来越多,而这样做的结果并非对市场总是有利的,特别是会弱化人们投资创新企业的积极性。
  现在急需要做的事情,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寻找从根本上化解限售股减持压力的路径与方法。
  过去股权集中与控股股东需要足够的话语权有关,有了差异表决权制度后,股权适当分散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可以被淡化的,而通过包括在公司IPO时原有股东出让部分股权用于发行等形式,也能够起到降低公司股票集中度的作用。
  还有,现在限售股减持压力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股票上市时,由于大股东持股被长期锁定,导致流通股数量较少而容易被大肆炒作。等到大股东股票可以流通时,由于股价偏高而引发巨大的抛压,那么适当缩短限售股的限售时间,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清楚当前流通盘偏小是暂时的,限售股很快就会解禁,这样是否能够抑制二级市场的过度炒作,从而压缩二级市场股价泡沫,间接减少限售股的套现压力呢?
  此外,对于限售股减持所产生盈利征收的资本利得税,能否考虑实行差异利率,即随着股东持股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适当递减,以达到鼓励长线持有以缓解减持压力的目的。
  当年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由于解决了一个深层次矛盾,将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此后股权投资的活跃,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就体现了这一改革的效果。但是,限售股问题的出现,再次考验市场。
  事实证明,靠不断增加技术性限制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难以摆脱对限售股减持的担忧。因此,这就需要标本兼治,从源头开始,设计出符合全流通市场特征的交易结构,从而为证券市场的长期平稳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标本兼治 化解限售股减持压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