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甲教授创业险途:高潜力药物靶点转化受阻 IPO终止资金撤出 人去楼空

最新信息

大三甲教授创业险途:高潜力药物靶点转化受阻 IPO终止资金撤出 人去楼空
2023-09-02 14:25:00
很多医生科学家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希望把自己在临床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最终让患者受益的产品。然而,医生科学家创业也是险途重重,由于缺乏对产业和资本市场的了解,即使是大三甲医院的教授,也可能成为创业途中的“炮灰”。
  2021年初,第一财经曾报道过一家上海本土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创新企业上海日馨医药科技公司,该公司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病学教授钟春玖联合创办并担任首席科学家,致力于转化其团队发现的全新AD靶点。
  然而时隔两年半,当记者再次来到日馨医药时,已是另一番景象。
  现场探访研发中心人去楼空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日馨医药位于周浦的上海研发中心,门口保安并未阻止记者进入采访拍摄。当记者进入公司的研发大楼时,发现大堂漆黑一片,前台也空无一人。
  一位姓傅的工作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他是留在公司为数不多的“看守者”,公司已经连续几个月停发工资了,就在一周前连电也被停了,只留下唯一一部电梯还在运作。
  傅师傅2019年起加入日馨医药担任日常维护工作。那一年,日馨医药获得浦东新区的支持,从闵行搬到周浦,并从那时起开始扩建研发团队,由最初的二三十人扩张至2021年底的100多人。
  傅师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全面停运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员工也已陆续离开,现在剩下的都是一些像他这样的职能部门岗位的人,留下做“收尾”工作。
  第一财经记者在实地探访中发现,实验仪器设备记录的最后时间是今年2月,而过去养小鼠的动物房现在也已空空如也。
  企查查信息显示,截至8月29日,日馨医药已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涉及7条失信被执行人案件,涉案金额近45万元。7名疑似申请执行人据了解都是日馨的前员工。
  8月30日,因企业自身未履行法定义务,日馨医药董事长戴卫东已被限制高消费。
  此外,公司已经无力为员工缴纳公积金。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的由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发给日馨医药的《督促缴存住房公积金通知书》,前员工们已经开始陆续向公积金中心投诉。
  另据企查查数据,自今年以来,针对日馨医药的法律诉讼已经有百余条,其中大多是供应商合同与劳动合同纠纷。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公司已经负债累累,大股东撤资后,近一年都没有任何新的资金注入。
  第一财经记者就此通过电话和短信试图联系日馨医药总经理侯昱伟了解情况,不过截至发稿,侯昱伟没有就公司的现状回复第一财经记者。
  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日馨医药原本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在2021年底终止IPO。此后,公司大量人员流失,公司陷入停摆状态。
  公开信息显示,日馨医药董事长、法人代表为戴卫东,总经理为侯昱伟,公开简历显示两人均非医药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公司股东查询显示,钟春玖为上海日馨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3.45%,第二大股东是戴卫东、持股比例为19.33%,公司前十大股东大部分是自然人,并未获得知名基金投资。
  钟春玖曾在2021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戴卫东作为日馨医药的主要投资人,连续多年对公司进行投资。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日馨IPO终止后,去年8月,投资人将资金撤出,导致公司无法继续运营。
  第一财经记者暂时无法联系到日馨医药的主要股东和管理层就此发表回应。
  不过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从股东的组成来看,公司缺乏医药健康专业管理人才队伍、融资策略出现问题、公司基于原创性靶标研发成果难以获得业界认可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日馨医药运营难以为继的主因,但为何资本会突然撤出的原因仍有待具体信息披露。
  第一财经记者致电日馨医药董事长和主要投资人戴卫东,截至发稿,戴卫东未就撤资原因回应第一财经记者。
  颠覆学界传统认知的新靶点
  2021年6月,时任日馨医药总经理曹纬曾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日馨医药将有两款治疗AD的全新结构的原创新药进入国际临床研究。首个AD药物的中、美两个二期临床研究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实现基于中国人自主原创理论研发的新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也称AD药)是近十几年来全球药企争相开发的热门领域,也是国内初创公司竞逐的制高点。西方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今年7月,美国FDA批准了卫材和Biogen公司的AD药物Leqembi,礼来公司也已经向FDA提交了AD药物的审批申请。
  然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款在临床上有充分循证依据和清晰作用机制证明有效的国产AD创新药问世。
  目前包括卫材/Biogen以及礼来公司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制药巨头将AD药的靶标指向淀粉样蛋白(Aβ)。但由于此前大量的研发失败,科学家们也越来越怀疑除了该靶点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日馨医药的AD药靶点完全不同于国内外现有靶点。钟春玖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叫作硫胺素焦磷酸激酶(TPK)的蛋白表达减少, 是AD特异性的和关键病理损害因子。
  作为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的临床医生,钟春玖早在2000年左右就发现,A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异常,他开始着手从这方面论证AD致病机制。在发现TPK这一全新靶标后开始基于该靶标研发防治AD的药物,并基本完成了包括人体试验的全链条验证过程。
  钟春玖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在重大疾病原创性理论和靶标发现方面长期处于空白,一直都是跟着西方国家走,学术界、资本界和相关监管部门对此都缺乏信心。我经常被资本界等有关人士问到的一句话是‘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做’?”
  当钟春玖团队提出TPK的靶点时,这一假说颠覆了学术界的传统认知。为了用数据来说服同行,就需要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2021年,钟春玖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该药物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亿元。按照全球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设计,30%患者在美国,30%患者在欧洲,40%患者在中国,他预计三期临床的花费在1.5亿美元左右。
  科学家创业难在哪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钟春玖作为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并不参与日馨医药具体的公司管理事务,主要负责科研攻关。
  不过,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钟春玖也为公司走到目前的困境扼腕叹息。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学家创业面临很多想象不到的险途,原本以为把科研做好就能成功,但经营一家公司远比科研复杂得多。”
  “术业有专攻,医生科学家创业成功的寥寥无几,因为这不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建议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一位医疗界资深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针对日馨医药的情况,记者采访了相关律师。律师认为,科学家创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专业法律知识的缺乏。“在准备成果转化和专利转化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聘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法律顾问进行把关。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依法依规处理相关事情,绝不能碍于情面或仅凭经验想当然去处理,这往往容易使事情复杂化,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在日馨医药的案例中,缺乏专业投资人和机构投资者也是导致公司最终无法挽回大局的因素。一位相关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生物医药研发涉及面非常广、耗时长,风险大,融资时一定要寻找具有相关业务背景和经验的正规基金和投资机构进行规范融资,个人投资者的不确定风险较大,可能出现‘翻脸不认人’的情况。”
  另据第一财经记者从医院专利转化部门相关人员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很多大学和医院都设有相关的转化推进机构,依托本单位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寻找正规的机构投资人参与,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并且依托相关专业人员和机构,可以在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等过程中获得更专业的指导。
  无论如何,国内科学家成果转化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资本界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水平仍在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因此,科学家在向资本界介绍有关科研成果时,也要做到通俗易懂、细致耐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大三甲教授创业险途:高潜力药物靶点转化受阻 IPO终止资金撤出 人去楼空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