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最新信息

江苏盐城: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2023-09-05 03:05:00
初秋时节,黄海之滨的湿地滩涂绿意翻涌,鹤舞鹿鸣。
  盐城,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每年吸引千万名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如今,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的同时,盐城加快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为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了样本范例。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盐城,拥有着极为稀缺的“原生态”——黄海湿地。在这里,孕育了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
  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标志着我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
  申遗成功以来,盐城坚决扛起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责任。为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盐城从一线海堤内的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目前,条子泥的候鸟种群数量已达412种。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截至2022年底,盐城全市森林覆盖面积538万亩,林木覆盖率25.17%,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三个全省最优”。“抬头盐城蓝、四顾生态绿”渐成盐城人的生活日常。
  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的同时,盐城也持续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饭碗”。
  近年来,盐城市以条子泥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廊道。
  “嗨的哟来,吭呀!吭呀个号来,哎啰……”在盐城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渔民之家,弶港渔民号子表演歌声嘹亮,吸引了不少游客观看。这个由当地村民自导自演的表演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巴斗村是黄海之滨最靠近海边的一个小渔村,紧靠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条子泥湿地与黄海国家森林公园。随着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地处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巴斗村迎来发展生态新机遇。
  减船转产、退养还湿,如今的巴斗村通过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成滩涂养殖、旅游开发等多元化业态,走上了渔旅融合发展之路。曾经的小渔村华丽转身为“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现在来巴斗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开饭馆、办民宿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项目。近年来,巴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村集体积累累计超过120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累计超1.2亿元。
  2022年,盐城全市年游客接待量25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
  此外,立足资源禀赋,盐城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7月10日,东台晶澳科技项目10.8万平方米光伏组件车间正式投产,首条光伏组件顺利下线。该项目投资达100亿元,新上10GW高效电池、10GW高效组件以及光伏辅材、光伏电站等项目,20条电池生产线、14条光伏组件生产线,全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智能化的设备和绿色低碳系统,生产新一代n型高效产品,供应全球市场,对于东台科技创新发展以及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1/5、全球1/10,新能源发电量占当地全社会用电量的59%,新能源产业突破1500亿元,“风光气”等绿色能源发展已成规模。
  2022年,盐城GDP跃上7000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增幅列江苏省第一。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江苏盐城: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