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看变化 | 从刷人脸到刷牛脸 从卫星到鹰眼 “最后一百米”的金融科技力量

最新信息

一线调研看变化 | 从刷人脸到刷牛脸 从卫星到鹰眼 “最后一百米”的金融科技力量
2023-09-06 08:42:00
从蚌埠南站出发,由高速公路转县道,再穿过多条乡间小路,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目前,全县仅有两家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全部落户在这个历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小镇。
  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陈磊磊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创办牧场,前后总投资1.5亿元。巨额投资,外加运输、喂养等环节均暗藏风险,陈磊磊的养牛生意顶着不小的压力。保险公司研发的“牛脸识别”技术,如一场及时雨解决了他的忧虑,牧场养殖风险借助科技之力大大降低。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在安徽、重庆、北京等地调研时了解到,不断升级的技术应用,已成为驱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实现从经验到精准、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重要跨越的关键因素。
  从“刷人脸”到“刷牛脸”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买东西、住酒店、领养老金、进考场……人脸识别广泛应用于各个场景、各个领域,渗透至经济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在陈磊磊经营的安徽鑫哪脸。记者看到了面部识别在畜牧领域的突破。这里的几百头肉牛都有“身份证”,工作人员只要拿手机扫一扫,就能精准识别每一头肉牛的身份信息,万一出现意外死亡或疾病的情况,便于及时获赔。这个“牛脸识别”技术的提供方,正是陈磊磊为肉牛投保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平安产险。
  养殖保险并不是一个新的保险产品,但在“牛脸识别”技术应用前,当地养殖户购买保险的热情并不高。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尚鹏介绍,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尤其是一些养殖户得不到保障,“我们的养殖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和养殖户在对接的过程中有不畅的地方,因此投保难以落实”。
  养殖户是愿意扩大规模的,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养殖牲畜的头数增加,风险也越来越大。既然保障需求大,那为何之前养殖户的投保积极性不高呢?
  “养殖牲畜是动态的,不像小麦或玉米受灾后容易定损、方便理赔,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农业技术负责人李运前解释道。李运前口中的“不规范”,指的是早年间因无法逐户逐头承保牲畜,而造成重复索赔的不规范。
  有着丰富一线承保经验的平安产险蚌埠中支农村保险部经理赵尧告诉记者:“像鑫哪脸≌庵执蠊婺5难殖公司,管理相对规范,但过去在面对一些养殖散户的时候,容易出现虚假理赔、重复理赔的情况。”
  据了解,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养牛场都采取“打耳标”的方式,方便养殖户对牛追踪识别、信息监测、投保等。不过,耳标成本较高,且佩戴不方便,在操作中还容易引起牛的应激反应,造成伤人等风险。不仅如此,耳标还容易脱落、被调包,后期在理赔的时候仍然会带来无法核实唯一性的问题。
  不好定标,就不方便理赔;不方便理赔,养殖户的投保积极性就不高。“牛脸识别”技术的研发,打破了上述这个一直以来困扰养殖户和保险公司的“死结”。
  “牛脸识别”技术是如何精准区分每一头牛的?平安产险团体前置AI组经理付园园告诉记者,“牛脸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复杂。“区别在于,牛是一个立体结构的脸,牛脸有三个视角——左脸、中脸、右脸,必须采集这三个视角脸部的特征,并融合牛身体上的花纹特征,以及毛发、纹理的分布和位置等特征,融合起来做识别。”
  平安产险怀远支公司农险业务专员陆飞龙经常和养殖户打交道,切实感受到了“牛脸识别”技术给验标、理赔工作带来的便利。“以前没有这项技术的时候,需要把牛从牛棚里一头一头地拉出来进行验标。可以说,我们是追着牛跑,牛往哪里跑,我们就往哪里跑。这样风险性挺大的,有同事在验标时被牛踢到,养了两个月的伤。另外,现在耗时也大大缩短了,以前完成200头牛验标可能需要两三天时间,现在通过‘牛脸识别’技术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陆飞龙说。
  在多模态大模型牛脸技术的加持下,单个活体牛的识别率已经达到97%以上,养殖大户对于投保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我们还在对‘牛脸识别’技术进行升级,通过技术来监测牛的健康问题,做到提前预防。”付园园说,一旦发现健康问题,会马上通过相关App通知养殖户,将损失降到最低。据了解,除了农险领域,动物脸的识别还可以拓展到猫、狗等宠物领域,可以赋能宠物保险服务。
  “牛脸识别”为陈磊磊的牧场提供了专业保障,科技的力量又助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走实走深。鑫哪脸』乖诔中扩建,几处新牛棚正在开工建设,陈磊磊的养牛生意越做越大。未来,“扩建牛棚,养更多的牛”,他也少了些许担忧。
  从“动产”到“不动产”
  农村有句老话,叫“家财万贯,带毛不算”。这句话的意思是,饲养家禽家畜,有很多风险是不可控的,包括市场价格、自然灾害和瘟疫疫病等,都可能影响养殖者的收益甚至赔钱,所以在计算家庭财产时,往往把这些“带毛”的家禽家畜排除在外。
  上述说法,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同样适用。记者从多个养殖户了解到,禽畜往往因其流动性、不好估价、病死风险等特征,不被计算在养殖户的资产之内,难以成为有效抵押物,也就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
  位于重庆的养鸡场老板钟桃,也一度为融资难所困扰。9年前回乡创业搞过蔬菜种植,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几十万元;之后改散养土鸡,又在2017年遇到鸡瘟,十几万元投入一下子就没了。鸡场是租用当地农民的,鸡舍又不能算作固定资产,鸡更是不能用来做抵押,这让钟桃犯了难。
  银行为什么不敢放贷?因为牛、羊、鸡等禽畜很容易受到气候、疫病等因素影响,一夜大雪、一场瘟疫就可能让所有禽畜冻死、病死。而养殖户除了禽畜之外,通常又缺乏房产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融资支持。得不到资金支持,养殖户很难持续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萦绕在养殖户心头的烦恼,终于被金融科技化解。金融机构通过视频监控、AI点数、“牛脸识别”等科技工具,实现养殖业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有效提升了对禽畜的监控、管理、评估能力,做到“家财万贯,带毛也算”,把“动产”转化为“不动产”,变活体牲畜为金融“活水”。
  为解决散养鸡行业中最难的管理问题,钟桃引入了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及智能化监控技术——一个2000多亩、1万多只鸡的大鸡舍,实现了鸡群自动计数。该功能由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自主研发,不仅让养殖户实现了“掌上数鸡”,还解决了融资“老大难”问题。
  今年3月,针对养殖户融资难题,马上消费与国任保险两江中心支公司、渝北银座村镇银行一起,创新了“金融科技+保险+银行”的金融模式,帮助钟桃的散养土鸡项目获得了30万元贷款授信,且不需养殖户提供任何抵押物。这也是国内首笔通过该模式支持散养土鸡项目的贷款。
  其中,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及智能化监控技术,实现了对鸡舍的智慧化管理和监控,并向渝北银座村镇银行和国任保险两江中心支公司开放,以便保后监测、贷后管理及跟踪回访。国任保险两江中心支公司开发了慧养鸡助农保融合型保险产品,提供信用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和网络安全责任险,为散养土鸡项目进行融资担保。这类保险在禽畜活体抵押贷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这个保险,也让银行放贷更有底。
  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宽养殖户的融资渠道。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畜牧活体抵押信贷业务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的现状,农业银行推出了“智慧畜牧贷”专项信贷产品,有效提升了对畜牧养殖主体的信贷服务水平,该产品通过借助“视频监控+AI点数”技术,实现对抵押品牲畜的智能监管。
  “农行智慧畜牧场景入驻客户已超3200户,覆盖30家一级分行。”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在吉林、内蒙古、甘肃等多个畜牧主产区省份实现智慧畜牧场景落地应用,监管活体牲畜超过300万头,智慧畜牧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
  视频监控、AI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牛脸识别等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养殖业,不仅有效提升了对禽畜的监控、管理和评估能力,也为养殖户管理、融资提供了支持。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
  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金融机构运用科技为客户提供了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深度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自2020年起,平安银行率先布局“物联网+卫星+金融”服务模式,完成“平安1号”“平安2号”“平安3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打造“星云物联计划”。目前,已陆续覆盖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绿色能源等相关场景,将应用边界拓展到更为广阔的乡村、沙漠、海洋等领域。一方面通过卫星科技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以科技手段助推涉农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创新落地与贷后监管。
  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的芦蒿基地,记者见到了平安银行为芦蒿基地安装的气象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系统。平安银行乡村振兴金融办公室工作人员张芳芳告诉记者,通过数字农业物联网应用设备的铺设,采集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温湿度及大气气象等关键数据,能应用卫星通信传送数据,当地农户只要通过一部手机,便可实时获取芦蒿基地检测数据,并在数据预警时获得及时提醒和关注。平安银行进而构建了“上有卫星、下有物联网设备、中有数字村平台”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赋能芦蒿产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该行已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10个智慧农业基地。
  7月底以来,受台风影响,多地遭受损失。为及时有效应对台风影响,从风险预警、减损救灾、快速理赔到灾后重建,科技助力保险服务跑出“加速度”。
  当台风“杜苏芮”在太平洋上空盘旋时,就已被平安产险的“鹰眼系统2.0”注意到了。平安产险借助这一大数据风控系统,进行承保前的风险判断、AI技术评估和承保后的防灾防损。据统计,“杜苏芮”台风登陆后,平安产险借助“鹰眼DRS2.0”以短信、微信等方式累计发出灾害预警超1.6亿条。
  “在有效预防监测自然灾害方面,‘鹰眼DRS2.0’系统利用数值模拟、机器学习、卫星遥感监测等创新技术,构建了多种灾害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同时,精准识别卫星雷达等遥感影像,助力智能调度、远程查勘、精准定损和快速理赔等多项业务。”平安产险“鹰眼DRS2.0”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气象预警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预报预警越提前、越精准,防御主动权就越大,风险就越少。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多家保险公司利用科技手段,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提前预警风险,同时组织人员做好应急准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这正是监管部门引导财产险行业推进的“风险减量”。监管部门今年初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提出,加快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鼓励财产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重塑风险减量服务理念;鼓励财产险公司建立完善与风险减量服务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设施,着力构建风险减量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机统一,助力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由此来看,科技在风险减量管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看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帮助保险公司指导被保险人更精准地识别风险,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
  此次调研,记者深刻感受到农村金融、县域金融、小微金融、科创金融等领域依旧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科技工具细分客户群体,助推金融服务走深走实,提供更富差异化和灵活便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百米”。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一线调研看变化 | 从刷人脸到刷牛脸 从卫星到鹰眼 “最后一百米”的金融科技力量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