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 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 高校教师成了村里“兴农人”

最新信息

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 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 高校教师成了村里“兴农人”
2023-09-11 01:44:00
在番禺区大岭村有一个名为“山川方物”的文化创意服务工作室。店内摆放了各色各样经过蓝染技艺制作而成的衣物品,墙上还挂着一排排山西纳底拉花千层布鞋。工作室创办人陈婧表示,在推广乡村手艺、非遗文化的路上,她已经奔走了14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新农人”,她为农村发展带来新平台和新技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晋南文化在岭南古村生长开花
  陈婧从小在民间剪纸、社火表演等群众艺术的耳濡目染下成长,在大学时就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偏爱。在创作研究生毕业论文期间,她特意返回晋南家乡,将目光聚焦在家乡非遗手工艺纳底拉花上。毕业后,陈婧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担任老师,利用专业优势将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将乡村的手工艺真正推向市场,让纳底拉花手工艺“活”起来,由此便有了“山川方物”品牌。
  2021年,机缘巧合之下,陈婧走进了大岭村。“第一眼我就很喜欢这里,艺术氛围十分浓厚。”陈婧表示,大岭村古朴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自己推广乡村手工艺的初心非常契合。当年10月,山川方物工作室入驻大岭村。
  以非遗手工艺推广乡村美育
  记者留意到,在工作室内有几双蓝靛染面料的布鞋,鞋面像皮革一般硬挺有光泽。该作品是贵州侗族与山西传统手工艺的一次“跨地域+跨界”合作。原来,在做纳底拉花项目推广的过程中,陈婧结识了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从事多年侗布研究的赖蕾。两个团队共同合作,让传统布鞋变成融合了贵州手织布、侗家蓝靛染、山西纳底拉花工艺、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四项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作品。
  据了解,蓝靛染这种天然染色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2008年就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接触了蓝染技艺后,2022年春天,山川方物启动蓝染工作坊,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门传统手工艺。为此,陈婧在大岭村开办乡村非遗课堂,开设蓝染、蜡染、扎染等手工艺课程。在体验课上,亲子齐动手进行传统扎染的制作,玩得不亦乐乎。
  今年下半年,大岭村党总支部计划充分发挥村内艺术家工作室资源优势,组织开展系列特色文化活动。陈婧获悉后积极与大岭村沟通,配合提供了一系列非遗特色课程,并将于近期面向村民开展。“乡村美育课程也欢迎游客前来学习体验,希望能有更多城市中的人走进大岭村,了解大岭村。”陈婧说道。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端午龙舟主题的钥匙扣、扇子,这是‘四时大岭’主题的杯垫。”在山川方物工作室里展示着一部分大岭村文创产品,据陈婧介绍,这些都是学生团队创作的作品。作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老师,2022年,陈婧推动所就职学院与大岭村签订了合作协议。该校师生结合大岭村的古建筑和文化符号,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岭村文创产品。端午期间,师生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连续多天跟踪拍摄大岭龙舟民俗纪录片,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和推广。
  “这里的时光仿佛都慢了,这里的人们幸福简单着……”这是大岭村原创歌曲《大岭时光》里的歌词,也是陈婧真实的感受。作为这首歌的作词人之一,她将自己这两年在大岭村生活、创作的感受浓缩在歌曲里。陈婧表示:“来到大岭村感觉时间都变慢了,这首歌是我的真情实感,也希望通过这首歌能吸引大家来到大岭村。”
  从高校老师,到乡村“新农人”,陈婧在这两个角色间自如切换。她积极与村委交流沟通,了解村民诉求,把诉求带入学校,以课程“反哺”乡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陈婧的步伐稳而坚,疾且远。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 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 高校教师成了村里“兴农人”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