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减持案例频现 须扎紧制度篱笆

最新信息

违规减持案例频现 须扎紧制度篱笆
2023-09-11 20:37:00
日前,沪市W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违规清仓式减持股份一事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不仅上交所火速下发监管函且启动纪律处分程序,证监会也及时启动了立案调查程序。个人以为,基于市场频频出现违规减持的案例,有必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
  今年8月28日至9月6日,W公司股价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短期内涨幅巨大,其相关股东亦开启减持之旅。作为持股超过7%的股东,其在9月5日与6日将所持股份全部清仓,这一减持行为已经涉嫌违反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比如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每减少5%时,需在三日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且在此期间不得继续减持股份。而W公司的相关股东在减持股份达到总股本的5%时,既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也未停止其减持行为,反而实施清仓式减持,其违规减持股份的事实已经板上钉钉。值得关注的是,在前不久证监会表态要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的背景下,W公司相关股东的违规减持,更无异于顶风作案,其遭遇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亦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更何况,该公司此前已有“前科”,但此次还是犯了类似的错误。
  减持股份是上市公司股东的权利,但减持也须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就有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或在市场上产生新的不公平。因此,违规减持行为一直为市场所不容。
  近年来,资本市场出现的违规减持案例比比皆是。从类型上看,有短线交易的,主要出现在上市公司董监高或其配偶身上,短期内卖出自家公司股票后又买入。有在“窗口期”减持的,在上市公司年报、定期报告等发布前后的窗口期内,上市公司高管交易自家股票。有过桥减持的,由于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股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的方式将股份转移至第三方后,再由第三方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限售股通过融券方式减持的,大股东等的限售股由于禁止减持,其通过融券的方式实现减持,相当于提前减持了股份。
  此外,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违规减持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像上述W公司股东违规减持的,通过假离婚减持的,通过股份质押方式减持的,通过司法划转方式减持的。比如像股份质押方式减持,大股东将股份质押给第三方,由于大股东没有归还贷款或借款,第三方将质押股价抛售。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相关股东违规减持股份的方式多种多样,甚至不排除今后还有其他创新的减持方式出现,这无疑值得市场警惕。
  针对各种各样的违规减持行为,既需要大幅提高违规成本,更需要扎紧制度篱笆。一方面,对于违规减持者,除了启动立案调查程序,并要求其从二级市场“回购”全部违规减持的股份外,还应处以减持金额10%-30%的罚款,以提高违规减持的成本。
  另一方面,建议建立相关股份的“锁定”制度:一是违规减持股份“回购”后予以锁定,且锁定期不低于36个月;二是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重要股东的股份自动锁定,在其披露减持计划后,将减持计划数量的股份解禁,以防止其超比例减持;三是为防范过桥减持,第三方减持包括离婚减持等须遵守重要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四是限售股禁止融券。有了这些规定,违规减持现象必将大为缓解,也可减轻因违规减持给股价造成的压力。(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违规减持案例频现 须扎紧制度篱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