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王志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

最新信息

北京文化论坛|王志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
2023-09-16 15:10:00
“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的革新下,传统文化资源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专访。在王志鸥看来,如北京文化论坛发布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度十件大事”之一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就是以优秀的文化为内在表达方式,以数字科技为媒介,向世界展示了彰显中国式的浪漫的独特文化印记。同时,这种持续创新和丰富大众文化的方式,也成为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谈及如何更好地创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思路时,王志鸥表示,重点还是需要培育科技艺术领域人才。“这个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创意行业,更多是需要开拓性、复合型、跨界型的人才,把中国文化和最新科技进行融合和创新。”
  创新科技与艺术融合重点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提出,“一直希望用最新的技术来做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在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思路创新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志鸥:我们一直在科技艺术领域深耕,在多次创作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字科技艺术方面的手段、理念以及核心团队。
  比如之前有幸和张艺谋总导演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创作的《北京8分钟》,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第一个人与机器人协作的表演,开创了奥运会历史上的先河。后来又在“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利用科技美学手段打造中国文化的新时代表达。还有去年在北京的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我们在很多创意中不断提炼、不断打磨,最终确定用科技艺术的手段来展现中国文化的浪漫空灵与文化自信。
  新京报贝壳财经:这些经验难复制吗?如何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王志鸥:实际上每次创作,我们的内容形式都在改变,都会有模式的创新,新赛道上的开辟。而这背后核心的则是技术迭代、融合创新以及团队不断地积累突破。
  我觉得重点需要培育科技艺术领域人才。现阶段,我们也在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及北京其他一些高校开拓人才培养的相关专项课程。在冬奥会等很多大型项目中,我们也采用校企联动共创的模式,让新时代的优秀学者与人才都能参与到不同项目的实践当中,持续为公共文化项目提供新鲜血液。这个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创意行业,更多是需要开拓性、复合型、跨界型的人才,把中国文化和最新科技进行融合和创新。
  新京报贝壳财经: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火热,这对文化科技类工作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现阶段黑弓团队重点关注了哪些科技手段或者技术?
  王志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现在创作的许多作品就非常深入地运用了这些科技类的手段。在多个项目的创作和制作流程,都与AIGC深度融合,融合的速度也超出了我的想象。
  比如,在我与团队黑弓BLACKBOW打造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红飘带”,是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我们集合AI虚拟交互、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利用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观众可以通过全域行浸体验,产生共鸣,将长征这一关于中国革命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深深铭刻于心。今年5月,我们在河南洛阳打造了中国首部数字行浸演艺《寻迹洛神赋》,运用了数字影像、机械装置、现场演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古都洛阳城的千年故事。接下来黑弓也将以整个洛阳城市为舞台,以科技艺术焕活洛阳城市“新文旅”,将河洛丰富的文化资产、数字科技与洛阳爆款内容相融合,打造全时、全域、全城的洛阳城市级沉浸全域体验。
  科技艺术使传统文化资源更具时代感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你看来,从消费和市场角度来看,目前市场规模较大的数字消费和场景应用需求有哪些?还有哪些市场潜力较大的拓展空间?
  王志鸥:比如数字博物馆这类的体验馆,利用数字技术,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崭新的观展体验。同时硬件技术的发展也会帮助优质内容更好地进行传播,比如马上将在明年问世的苹果MR头盔,相信正式上市后,行业内也将会有围绕着硬件的升级,好的内容也会不断推动科技技术的创新,这两者相辅相成。
  新京报贝壳财经:科技艺术对推动文化发展有何作用?展望未来,科技和艺术会如何融合?
  王志鸥:首先,我认为科技艺术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创新路径。科技艺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使传统文化资源更具时代感。以优秀的文化为内在表达方式,以数字科技为媒介,对大众文化进行持续的创新和丰富已成为一种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科技艺术将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加全面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绚丽风采,同时也深刻、准确地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为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最后,科技艺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的革新下,传统文化资源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属性与历史基因,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独特的文化深度体验,不忘初心,以科技艺术的手段讲述中国故事,助力文旅产业发展。我相信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会实现弯道超车。通过人工智能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打造出我们独特的美学方式和文化表达。我与团队黑弓BLACKBOW也将持续基于“科技+文化”的模式,以艺术化的手段讲述更多中国故事,解锁数字科技探索文化表达的新叙事、新体验、新模式。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一起向未来!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北京文化论坛|王志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