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西安杨森

最新信息

消逝的西安杨森
2023-09-20 19:07:00
“消化不良,快找吗丁啉帮忙”。达克宁、息斯敏、采乐、泰诺……这些都曾是中国人家中必备。
  而上述“国民记忆”的生产方——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杨森)这一“铭牌”即将消失。
  9月14日,跨国药企巨头强生宣布品牌更新,旗下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将整合至强生(Johnson & Johnson)名下。
  其中,杨森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Johnson & Johnson Innovative Medicine),意味着从此世间或再无“西安杨森”标识。
  将时间倒转回1961年,比利时科学家保罗·杨森博士创立的杨森制药加入强生,“强强联合”之下成就一段佳话,强生制药板块实力大幅增强,处方药研发走上正轨。
  而杨森并入强生时曾约定:保留杨森公司的名称、标识以及公司不受干预的独立运营。
  如今一甲子过去了,曾经的约定终将“隐入尘烟”......
  西安与西安杨森
  1976年,杨森制药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来到古都西安,参观尚在挖掘中的兵马俑坑发掘现场,自此对兵马俑产生浓厚兴趣。
  医药出身的他,发现泥土和空气中霉菌的腐蚀,正加速秦始皇兵马俑的颜色褪去后,专门研发出一批适用于兵马俑抗真菌剂,来保护这些文物。
  小小的举动,却已然为了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场轰动埋下伏笔。
  1985年,当杨森再次登录西安时,已然是备上一份“大礼”,签约落地成立西安杨森,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药企之一,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药行业带来西方制药的工艺水平。
  时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张斌曾回忆:西安杨森的工厂是中国第一个符合国际GMP标准的制药车间,得到了多方的高度认可。
  与设备相比,其引入的先进营销理念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杨森的进驻是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与西方现代理念对接的真正发端,其也被外界称为医药营销的“黄埔军校”,而内部员工则更爱叫它“杨森大学”。
  而这所“大学”的“校长”,便是1990年来到西安杨森任副总裁的香港人杨伟强。
  杨伟强采取“广告+学术”结合的产品推广方式,将一大批从医院走出来的医生、药剂师以及医学毕业生,“手把手培训”成国内最早的一批医药代表,大幅提高了国内临床医生对药物的认知水平。
  在当时的西安杨森,采用鲜明美国元素的训练方式,每名员工平均每年可以接受100小时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其中10%的员工有机会接受海外培训。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安杨森,每个人都被要求走上讲台进行3~15分钟不等的主题演讲。
  从西安杨森培养体系走出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培养的这批知名职业经理人仍大多活跃在医药行业市场,成为各大药企高管人才。
  双管齐下后,西安杨森一度成为了当时外资药企在华标杆,旗下OTC产品称雄天下,如达克宁、吗丁啉等产品深入人心,成为常用药的代名词。
  从1989年开始,西安杨森以每年两位数增长的销售业绩迅速崛起。鼎盛时期,甚至为美国强生在亚太地区的业绩做出近一半的贡献。
  毫不夸张地说,在千禧年前,西安杨森一手缔造了整个中国药企运营模式,甚至几乎无药企能逃过“杨森系”。
  杨森千禧年之变
  2002年之后,西安杨森赖以为生的OTC产品产生断层,其明星产品吗丁啉、达克宁已经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后续的新产品迟迟不见动静,强生集团再也没有给西安杨森新的产品支持。
  彼时市场猜测,部分原因在于强生收购西安杨森中方股权的计划遭遇强烈的阻力之后,开始减弱支持力度,至今,西安杨森仍不是美国强生全资控股的子公司。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安杨森从2002年后又经历人事高管的多次变动,导致其成名销售战略变更频繁,一时难以找准船头。
  据彼时的媒体报道,2002年以来,来自德国的范雅墨担任西安杨森总裁,制定了“凡是能买到矿泉水的地方都要有西安杨森的OTC产品”的深耕战略。
  不料,范雅墨在西安杨森任职不久便挂冠而去。2006年,西安杨森从中美史克挖来了OTC营销见长的谢炳福。谢炳福到任后,便提出集中优势专攻20多个优势城市的销售战略。
  然而,谢炳福在西安杨森担任总裁2年不到就辞了职,继任者为处方药运营见长的韩国籍总裁朴济和,其上任后的战略为“加大处方药,深耕OTC”。OTC则又恢复到范雅墨的销售战略。
  范雅墨的放与谢炳福的收,一来一往直接造成营销人员的流失。
  2008年,谢炳福离职,处方药事业部总经理梁伟强离职,医学总监徐宁离职,公关部总监闵熙离职。2009年初,公共事务总监侯建政离职,高级人力资源总监任巍离职。
  高层频繁变动下,销售人员也迅速流失,多年积淀下来的人才培养体系亦逐渐失灵。
  中间交叉产品“青黄不接”、人才流失、培训管理能力衰退、处方药产品多次召回......西安杨森这座大厦已然“摇摇欲坠”。
  2015年,中国药审改革启动,西安杨森引进了“善妥达”、“恩泽”、“普泽力”、“亿珂”等大批处方新药,算是战略方向调整中的获益时期。
  根据公司官微,2018年至2020年中旬期间,西安杨森共有24个新产品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或上市;截至2020年中旬,公司已经在中国引入了62种创新药品,其中51种已经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却再无“家喻户晓”的产品。
  如今的西安杨森,没有了当年行业标杆的公众热度,而是更像一个埋头做事的科学家,而这次“改名”整合,便是希望将“科学家”身份进一步发挥。
  对此,记者联系西安杨森西安工厂,截至发稿电话无法接通。
  强生“釜底抽薪”?
  根据资料,西安杨森归属于母公司强生集团,位于“三驾马车”之一的制药部门,其余两项业务为医疗器械、消费者健康。
  2021年11月,强生宣布将消费者健康业务剥离并独立上市,取名“Kenvue”,制药和医械业务则保留了强生的名称,此次分拆也是强生135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组。
  自此,强生成为横跨医械和医药两大板块的双业务公司。
  而“改名”整合,也意在凭借双业务紧密地联结在强生品牌,依托其所构建起庞大的资本版图及强大的品牌护城河,更好地突出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跨业务综合实力。
  未来,强生制药将更加专注于肿瘤、免疫、神经、心血管、肺动脉高压和视网膜等领域,开发前沿药物。
  在上述一系列大刀阔斧改革下,近5年,强生全年销售额不断增长,近两年营收均超900亿元美元,全年净利润最高为208.78亿美元。
  据强生的半年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其总营收超过500亿大关。其中,制药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加3.7%至271.44亿美元,免疫和肿瘤是强生制药业务领域的主要业绩来源。
  业绩稳步增长下,强生内部调整的步伐也开始加速。
  据华夏时报,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强生已剔除了7个传染病项目,其中大多数是治疗乙肝的,这些管线都在杨森旗下。
  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打算关闭位于荷兰莱顿的传染病和疫苗部门,而两个部门重组刚过半年时间。
  《华尔街日报》去年10月19日消息,强生首席财务官Joseph Wolk表示,由于经济压力和明年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分离计划,强生可能会适度削减员工人数。
  如今,更是直接抹去“杨森”品牌,上演“釜底抽薪式”调整,并启用全新品牌标识。
  组织架构调整、缩减管线、裁员频发......强生整合动作不断叠加下,聚焦核心业务,已成为强生保持竞争优势和高效运转的关键。
  而与强生“绑定”62年的杨森,终究成为强生百年进退巨变中的一个注脚,以另一种身份继续滚滚向前。
  只是,昔日“杨森大学”盛况却已再难重现。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消逝的西安杨森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