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去年有哪些重要进展?专家思考一会儿才作答 原因是……

最新信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去年有哪些重要进展?专家思考一会儿才作答 原因是……
2023-09-22 06:07:00
9月22日,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将在虹口区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开幕。海内外航运领域的官员、学者、机构负责人和企业家们又一次汇聚上海,交流探讨、分享见解、凝聚共识,为全球航运业新发展贡献智慧。
  曾经给上海写过感谢信的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将亲临现场,他想看看上海这座创造了航运中心建设奇迹的城市又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林基泽并非孤身一人。今年,到上海来,几乎成为所有海外嘉宾的共同选择,他们不再满足于跨越大洋的视频连线,即便再忙也要到现场看一看,希望能够面对面的交流。
  或许,这就是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全球影响力提升的体现。
  今年是上海连续第三年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过去两届论坛上,一批批关于航运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倡议发布,为全球航运业发展指明方向。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取得新突破。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实力、全球地位、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上海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这样一个世界级航运业高峰论坛的底气。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航运市场持续回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可能独善其身。新格局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更要主动作为,为全球航运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一位航运业专家表示。
沿着延安高架行驶,一直到世界会客厅,沿途可见印有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和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主题标语的道旗。沿着延安高架行驶,一直到世界会客厅,沿途可见印有“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和“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主题标语的道旗。
一年时间,成果斐然
  “过去一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当记者问出这个问题时,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书记张永锋思考了一会儿才开始作答,因为一年来,亮点实在太多。
  硬实力指标上,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全球第一;今年1至8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1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6%。
  岸线资源的匮乏,一直是制约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进一步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如今,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后者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试运行,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60万标准箱。
  改造后的罗集将成为上海港新一代智慧化绿色全自动集装箱码头的代表,是集洋山四期之后,又一“集大成之作”。
  空港方面,今年1至8月,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共完成航班起降44.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128.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9.3万吨,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75%和93%。其中,8月境内航班起降量和旅客吞吐量都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分别恢复至2019年118%和108%。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海空双枢纽,这也是上海的优势所在。”张永锋说。过去一年,上海加快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稳步推进;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启用;上海市政府与中国东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东航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
  其中,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开工建设更是一项标志性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上海形成“西有虹桥枢纽、东有东方枢纽”的格局,成为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
  软实力指标上,过去一年,上海高端航运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上海港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拥有“船到船”同步加注保税LNG(液化天然气)服务能力的大型港口,合作伙伴不断拓展;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上海海事法院首次采用法律互惠标准承认英国法院的商事判决;我国首个综合性船员评估示范项目在上海正式启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航运人才、科技人才汇聚上海……
  今年8月,国内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交易。
  毫无疑问,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升高端金融服务保障能力的重大突破。一位外贸公司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市场上一直没有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难以为航运业上中下游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行业内企业习惯于短期定价议价、随行就市的模式。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推出,不仅为航运企业和外贸企业提供了运费定价和风险管理工具,而且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形成新的定价机制。
回归本源,共谋发展
  今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这与首届论坛的主题“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业发展与重构”形成呼应。
  全球航运业的发展格局变了,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但应对挑战的方式还是回归本源,即通过开放合作推动创新,靠新思路去解决新问题。
  有人说,航运业的全球化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没有开放合作,没有国际公约和共识,航运业发展就会举步维艰。开放合作不仅是航运业创新的推动力量,更是航运业创新的基础。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开放、合作、创新自然是始终不变的“主旋律”。
  去年6月,上海开放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为航运企业优化航线布局、灵活配置航运资源、提升班轮运载效率提供了新机遇。一年多以来,上海海关“沿海捎带”备案相关外资船舶数量已从最初的44艘增长到了94艘,“沿海捎带”的箱量也已经突破2万标准箱。
  今年3月,上港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法国达飞集团共同签署了《关于开展港口船用绿色甲醇供应合作的备忘录》。预计到2024年,上海港将具备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绿色甲醇燃料加注服务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多种新能源船舶加注服务业务体系。
  在实现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保税LNG同步加注服务后,上海港又一次以开放的心态,率先联合海内外企业拥抱新事物、探索新规范,顺应绿色航运的发展大势。
  今年暑期,中国东航研发出“飞机地面牵引避撞装置”,融合了三维点云、AI识别、电子围栏多种技术,实现对飞机牵引作业区域碰擦风险的自动预警,帮助牵引车安全拖曳飞机。表面上这只是一个点上的小创新,实际上,这背后是东航以数字机坪为核心的智慧运行体系建设。
  东航信息部总经理高志东介绍,目前,东航与上海机场、民航华东局合作,三家一起协同创新,实现了机坪各类设施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并共同打造出基于5G应用、以数字孪生为典型特征的智慧机场标杆。通过仿真映射,他们发现,如果能够实现机坪资源的高度集中共享,现有设施设备预计能提高15%的使用效率,这也意味着,上海两大机场航班保障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数字机坪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将是未来民航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的重要抓手,但这需要各方共商共建共享,单靠一家航司不可能做到。” 高志东说,在上海之外,东航也计划将数字机坪推广到更多地方,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圈,共同助力智慧民航创新发展。
  不难发现,随着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增长,上海通过开放合作创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在许多方面,展现出引领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影响力。
  正如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回忆的那样,多年前,中国专家参加国际航运会议,就像是去度假,因为他们只是一个聆听者。但如今,中国专家参加国际航运会议时却异常忙碌,他们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要主动推动一些行业标准的建立,为全球航运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些探索走在世界前列时,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张守国说。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航运研究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最新数据,按总吨位计,中国已经超过希腊成为世界最大的船东国。目前,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了2.492亿总吨,市场份额占比为15.9%。
  “世界航运的重心正在东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基本建成,并向全面建成的目标迈进,新格局下,上海主动作为是恰逢其时,亦是当仁不让。”一位航运业人士表示。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去年有哪些重要进展?专家思考一会儿才作答 原因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