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工博会高校参展项目数量创新高 多举措推动技术成果“落地生金”

最新信息

【财经分析】工博会高校参展项目数量创新高 多举措推动技术成果“落地生金”
2023-09-22 14:52:00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于9月19日至23日在上海举办。高校展区作为本届工博会的九大专业展区之一,参展高校和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高校展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以及“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让校企对接突破展会的时空限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功夫在展台之内,也在展台之外。
  工博会高校展区参展高校、项目数量创新高
  工博会期间,高校展区人气旺盛。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区,一款“液相芯片”技术吸引不少人驻足了解。
  目前的医学检验中,患者往往要抽五六管血,等一两天,乃至更久才能拿到结果。这一状况未来能否转变,可否只需几滴血,就能在一至两小时内能完成数十项指标的精准检测?基于“液相芯片”的单管多指标检测技术,是实现上述愿景的一种有效手段。此次上海交大展出的这项成果,正是在相关领域的有效突破。
  “液相芯片”技术只是工博会高校展区“万花丛”中的一朵。记者了解到,本届工博会,共有87所高校携815个项目参展,展区展示面积达8600平方米。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跟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趋势,今年的高校展区亮点纷呈。
  复旦大学展出的“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是国内首款应用于人体的聚乳酸冠脉可降解支架;武汉大学带来了“内镜精灵”,结合AI技术,可为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提供有效支撑;南京大学的“能源地下结构与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实现了低成本、高能效、高品质供冷供热;西北工业大学的“高端工业仿真软件”,瞄准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重点工程需求,核心产品在实现自主可控的同时,关键参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工博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助力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的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纸变钱”按下加速键。
  “本届工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我们这次带了25项偏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参加展会,其中不少已经完成了初步产品化。这两天有不少企业和投资人,专门到高校展区与我们进行接触。”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欢喜表示。
  记者了解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博会期间高校展区将举办数场路演专场。20日下午,第一场路演已经举办,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6项成果吸引了场内观众驻足。今年高校展区还创新推出“高校成果数字化展示平台”,首批上线208项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溢出效应,构建“365天”技术推介网络。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功夫还在展台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工博会高校展区,除了项目技术研发负责人,还可以看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刘欢喜介绍,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除了技术的攻关突破,畅通行政流程同样是关键一环。
  以上海交大为例,刘欢喜介绍,这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作为一支专业化队伍,“不仅熟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文件内容、转化模式、业务流程,而且具备前沿技术判断、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等综合能力。”专员们不仅能现场就技术成果合作转化事宜为前来咨询的企业答惑,展会后还可继续提供“一对一”的“一站式服务”。
  据悉,上海交大已经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技转专员”一对一服务、多部门协同审批、数字化网络支撑,实现资料提交、专家预审、职能部门立项前审批及立项后管理一站式服务,极大地简化了成果转化项目行政审批流程,提升了相关部门、科室间的高效协同。
  此外,上海交大还搭建了“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取代传统落后的单向型、阶段性的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方式。
  事实上,记者在工博会现场了解到,已有多家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助力打通高校与企业“最后一公里”。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建设了高校专家标签库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杨华元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对各领域专家的科研成果、擅长领域进行标签化,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关键词高效筛选专家。另一方面专家通过信息的展示、线上的交流以及搜索数据的指导,也可实时掌握市场需求,指导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财经分析】工博会高校参展项目数量创新高 多举措推动技术成果“落地生金”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