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赞峰:建议通过多领域跨界融合协同降碳

最新信息

中汽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赞峰:建议通过多领域跨界融合协同降碳
2023-09-22 23:16:00
“结合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态势,经测算,汽车保有量峰值将达到5.6亿辆,未来我国行驶碳排放预计在2025到2028年达到峰值。”9月19日~20日,“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举行,在此次峰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赞峰对《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
  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愿景,已成为全球共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成为各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李赞峰表示:“汽车行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大,是牵动交通、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碳排放的‘牛鼻子’,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正在加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通过多领域跨界融合,协同降碳,来加快汽车产业低碳化的进程。”
WechatIMG1913.jpeg  “节能降碳技术进行全面应用还有距离”
  事实上,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碳排放占到交通领域80%左右,在国家双碳工作中属于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多项政策文件提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相关要点,涉及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清洁能源替代等多个方面,双碳目标对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李赞峰看来,当前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根据我们的测算,2021年,我国汽车碳排放总量约为13.8亿吨,其中包括零部件制造部分的汽车生产碳排放约为0.8亿吨,汽车行驶碳排放约为9亿吨,汽车材料及能源上下游碳排放为4亿吨左右。其中汽车行驶直接燃烧,汽柴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70%。”他表示。
  李赞峰表示:“汽车产业碳排放与汽车企业、交通规划、能源变革生活方式的转变都密切相关,因此汽车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依靠汽车行业自身,还依赖能源、交通、材料、工业等行业的变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然而当前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文件。”
  在李赞峰看来,当前我国节能汽车技术、汽车电动化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涌现了以共享出行为代表的车辆使用模式的创新,正在对汽车运行的碳减排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当前低碳材料、电力清洁化等节能降碳技术,尚未在企业层面实现规模化替代和应用,距离全面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他还指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仍存在不足,如芯片产业,仍存在卡脖子的环节,部分技术依赖国外软件,市场占有率较低,动力电池所需关键的矿产资源对外依赖度高,供应受海外政策及国际形势影响大。电机电控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相当,但是在驱动电机的质量稳定性、使用寿命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应发展氢能、推广分布式发电”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方位转型的重大国家战略,对汽车行业而言,低碳发展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向强发展的重大机遇。李赞峰认为:“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既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抓住突出问题,立足当前求实效,又要着眼长远,明确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对此,李赞峰建议,持续营造支持汽车绿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预计我国交通运输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基于现状,还需以汽车产业碳减排路径为导向,构建与碳排放挂钩的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政策体系。通过规划引领、试点示范、激励性政策,不断引导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从管理思路上来看,需要加强热能耗管理,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降低新车制造碳排放,推动汽车与相关行业协同降碳。”他表示。
  他还表示:“碳中和愿景下实现汽车产业的碳减排已不仅仅是汽车领域的事情,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系统审视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汽车是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多个领域低碳发展的连接点,可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实现良性减碳互动,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推动,形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网络生态,构建产业生态发展新格局。”
  他认为,要积极发展氢能,鼓励零碳燃料研发示范应用,推广分布式发电与用户侧电动汽车储能。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节能技术,提升车辆运输效率与能力,采用替代燃料带动交通领域协同降碳,通过推动车能路云高效协同,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碳排放。
  李赞峰还建议,应引导汽车消费端的低碳升级。“引导绿色消费和出行需要建立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的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汽车税收制度,发挥汽车税收在引导汽车购买、汽车使用中的导向作用。”他表示。
  他最后表示,应推动汽车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政府要加强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全球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强与国际相关标准法规的协调互认,提升汽车碳排放相关标准法规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内产品核算方法和数据库的互认,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碳管理与合规能力建设,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积极应对国际产业体系的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汽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赞峰:建议通过多领域跨界融合协同降碳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