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高质量补齐这块短板已刻不容缓

最新信息

高标准高质量补齐这块短板已刻不容缓
2023-09-26 17:08:00
排水设施是指排水管网(雨水、污水和雨污合流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其中排水管网包括排水管道(俗称“下水道”)及其泵站、检查井、雨水口、井盖和雨水篦子等附属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排水设施对于预防洪涝灾害,保障国家尤其是城市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城市的良心”。
  近年来为何频频出现洪涝灾害
  不可否认,近年来频频出现洪涝灾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受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横行、极端天气频发的影响,暴雨越来越频繁,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我国属于洪涝灾害和台风灾害风险多发地区,山洪、城市内涝、农田渍涝等灾害风险较高,台风灾害影响范围也开始由原来的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扩大到华北和东北。当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时间长形成的大量积水超过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内涝。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存在缺陷。我国城市化率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十多年里几乎停滞不前,一直保持在17%左右,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快速发展,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1998年的30.4%和2022年的65.2%。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后果是,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地面人工地物(如建筑、道路、工业用地等)覆盖率增加,自然地物(如森林、草地、湖泊和河流) 覆盖率减少。这些使原有的自然水文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和排放,只能流入排水系统,从而增加了排水系统的负担,引发城市内涝和其他洪灾。
  三是排水系统标准低,老化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采用的都是苏联模式。苏联幅员广阔,大部分地区位于寒带,降水量不多。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莫斯科年总降水量不到600毫米。苏联将莫斯科降水平均值(非极值)作为城市下水道最大排水量,采用并建立了相对窄小的“管网式”排水系统模式。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不稳定的大陆季风气候,而且受台风影响大,更容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即使没有暴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降水量也远高于莫斯科的年均降水量。这意味着我国沿用的“管网式”而不是廊道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城市也就更容易被淹。当然,这并不是说下水道管网式没有廊道式好。只要设计合理、调度得当,管网式和廊道式都可以很好地发挥排水作用。但在城市排水系统老化、管道堵塞、泵站故障等问题频繁发生的城市,雨水因无法及时排放而引发内涝的可能性更大。
  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水治理和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城市防洪的经验比欧美都要悠久。中国古代庭院透水地面比例高,园林绿地全部下凹,利用池塘蓄水抗旱,积累了不少经验。当代许多专家提出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加强排水管网调度运行管理,加强城市暴雨内涝应急指挥,建设“海绵城市”等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但暴雨成灾现象频发的现实说明,排水设施尤其是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仍然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高标准、高质量补齐这块短板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从一些国家和城市的经验看,水治理和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着眼未来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综合施策,统筹落实。例如,法国人很早就开始思考城市水治理问题,而不是到了城市建成一定规模出现问题后再进行修补。从1850年开始,巴黎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成能通车行船的下水道工程。如今的巴黎下水道总长超过2000公里,并成为游客乘车参观的旅游景点。在借鉴巴黎下水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伦敦于1859年开始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建成的下水道总长度也超过了2000公里。受巴黎和伦敦下水道建设理念的影响,西欧城市普遍根据雨水峰值(最大降水量)确定下水道的排水量,采用了廊道式排水管道模式。德国人在100多年前将这种理念带到青岛,并对以后青岛的高水准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下水道设施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新一代雨洪管理模式的“海绵城市”被提出并在欧洲成功实施推广后,我国在2014年也开始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这种“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全年降水均匀、很少有暴雨、人口少、体量小的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获得成功,但是否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值得思考。有专家指出,海绵城市应对中小雨也许可以,但无法应对特大暴雨。而我国恰好是特大暴雨多发地。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及其防洪防涝、生态环保的功能,而是强调要基于我国城市规模和气候特征在更高标准和质量上进行规划与建设排水基础设施。
  在这方面,日本和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1991年9月遭遇强台风“密瑞儿”袭击引发洪水灾难后,东京于1992年开始高标准修建地下排水系统。经过14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一座全球最先进、被誉为“地下神殿”的地下排水系统(即“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对预防东京地区免受水灾的侵袭具有惊人的效果。这套下水道系统最多可承受每小时50毫米降水,即一小时内可以排空一场“特大暴雨”的降水量(我国对特大暴雨的定义是6小时内降水量达50毫米),大大高于我国2022年最新《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及对应降雨量》中规定的北京市防雨标准(每小时12.5毫米)。此外,东京还采取了“雨水流出抑制”对策,包括使用透水铺砖、绿色屋顶、蓄水模块、渗井、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最大程度减缓雨水汇集量和时间,防止雨水在城市形成洪涝。新加坡在借鉴欧洲和日本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活跃、美丽与清洁水项目”(简称“abc”),探索出整体性雨水智慧管理模式,通过设置水位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建设完成一套平时作为景观、应急时作为行洪通道的水网系统。东京没有提“海绵城市”,但其雨洪化整为零的措施正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义。新加坡也没炒作“海绵城市”,但其城市水治理理念与“海绵城市”是相通的。
  需要指出的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排水设施尤其是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是一项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利在长远的工程。在当前尚处于复苏的经济运行状况下,在大规模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相对不多、内需不足的环境下,启动水治理和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成为扩大政府投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新领域和新引擎,可谓正逢其时。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高标准高质量补齐这块短板已刻不容缓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