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北向资金波动 专家建议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频率

最新信息

理性看待北向资金波动 专家建议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频率
2023-09-26 19:16:00
近期,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出创下开通以来的记录,尤其是每日北向资金在盘中实时净流出与市场下跌形成了一定的负反馈,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北向资金以“聪明钱”著称,不少境内投资者认为,北向资金是“境外机构投资者”代名词,北向资金的变动是境外资金的操作方向,并视其为“风向标”,跟风操作。
  但历史上A股外资的流向与市场的涨跌并不一定对应,这背后主要源自于外资在A股市场中的比重并不高。在A股市场上涨时,也存在着净流出内地市场的情况。
  比如,今年8月28日,北向资金净流出82亿元,但是万得全A指数当日却上涨了1.03%;今年6月2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5亿元,万得全A指数则上涨1.23%。
  9月26日,多位受访机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向“聪明钱”不一定那么聪明,北向资金难以反映A股市场的总体态势。一味跟风,则加剧了外部金融风险的传导效应和交易波动带来的市场情绪变化。还有专家建议,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频率。
  北向资金难以准确反映A股市场总体态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北向资金流向对A股市场日内和短期波动有较大影响。
  年初以来,北向资金双向波动较为频繁,并且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尤其是今年1月北向资金超过1400亿元的净流入,与此同时伴随市场快速上涨;以及8月至今北向资金出现超过千亿的净流出,与市场下跌形成一定的负向循环。
  北向资金有何“魔力”?投资者为何以其为“风向标”?
  汇添富基金研究部总监刘伟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向资金在2016-2020年持续在低位布局A股优质蓝筹,并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近年来在A股市场被部分投资者信奉为‘聪明资金’,其动向受到高度关注。”
  他指出,尤其是当前北向资金在盘中实时披露买入和卖出的成交金额,并且也是A股中唯一一类在盘中实时准确披露交易动向的资金,因此北向资金的实时动向可能造成市场其它资金的“跟风效应”,其对A股日内波动的实际影响可能远高于自身交易占比所反映的水平,其流入和流出往往容易起到助涨和助跌的效果。
  但事实上,北向资金占比不算高,对A股中期走势影响有限,也并非绝对的“聪明钱”。
  “虽然北向资金动向短期对A股影响较大,但是从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比重的角度看,北向资金占比为9%左右,公募和私募为A股的第一和第二大机构投资者,险资的持股规模也相对较高,因此北向资金并非唯一影响市场的主体。”刘伟林指出,从中长期的维度,市场走势更多取决于自身的基本面和政策的预期,资金行为更多是内生于市场表现而非市场表现的决定因素。
  他还提到,近3年以来,北向资金流向对市场后市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前瞻意义,反而在其大幅净流出阶段,往往对应市场回调的末期。例如2022年10月、2022年3-4月、2020年9月和2020年3月,北向资金的大幅流出更多反映的是下跌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但后期市场均有相对较好的表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北向资金的前瞻性与准确性不高,如果投资者长期将北向资金作为投资决策的择时信号,很可能会造成对A股市场态势的误判。
  总体来看,北向资金的成交金额及持有数量占内地A股市场的成交金额及总股本比例仍然相对较小,北向资金流动对核心指数的影响有限,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将北向资金作为投资“风向标”。
  外资未来有望逐渐回流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不必对北上资金单日波动过度担忧。
  事实上,日度的资金流向数据在较大程度上容易受交易因素影响,不一定体现资金中长期配置思路的变化,因此短期内北上资金的波动加大未必意味着外资降低对A股的配置意愿。
  而且,北向资金并不能完全代表A股全体外资。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渠道除了陆股通以外还有QFII、RQFII等,2020年以来至今历年QFII及RQFII的持股市值占全A比重一直稳定在2.3%附近,即QFII/RQFII层面来看过去数年外资并未有明显的主动减仓行为。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指出,如果从年度视角来看,2014年陆股通开通以来北上资金历年都是净流入A股市场的,今年以来的累计净流入规模仍达1200亿元,显示外资长期看好A股的趋势尚未改变。
  荀玉根表示,尽管近期A股市场面临外资流出的压力,但从长期视角出发,A股市场对于外资机构而言仍然具备明显的配置价值。从我国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国际地位来看,截至2022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约18%、A股市场市值占全球市场比重约11%,已是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主体。
  然而相较而言,目前海外资金对A股的配置仍不高。
  他指出,从海外投资者持股市值在市场总市值中的比重来看,截至2022年中国台湾股市里外资持股市值占比约40%、日股30%、韩股27%,而同期A股市场中外资的持股市值占比不到5%,可见外资在A股市场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此外拉长时间来看A股市场其实具有明显的赚钱效应。2016年以来沪深300考虑分红后的年化收益率约为6%、全A指数年化收益率约4%,而同期陆股通50指数(陆股通持股市值居前的个股组合)年化收益率更是接近8%,股票型基金总指数年化收益率近10%。
  “由此可见,长期来看A股市场对于外资等专业机构投资者而言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当下A股面临外资阶段性流出,究其原因,或一定程度上源于今年来我国经济复苏存在波折,进而引发了外资阶段性交易。”荀玉根强调,目前随着稳增长政策的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已在逐步企稳向好,后续待基本面修复趋势进一步明确,外资将有望回流A股市场。
  专家建议: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频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A股现有北向交易盘中信息披露透明度过高,特别是涉及特定交易时段的交易,极易引起市场误解。
  例如,在收盘集合竞价时段,由于申报时间和成交时间存在3分钟分离,使得北向已用实时额度单边快速增加,然后骤然下降,易被误解成尾盘发生境外资金“异动”,出现境外资金大举买入,随后迅速卖出的情况,这在国际指数纳入A股调整的当日更为明显。
  比如近日,2023年9月15日为富时罗素2023年三季度全球指数定期调样的实施日,收盘时段3分钟,北向资金出现“流入”上百亿后“流出”近50亿的现象,因此,有不少有人认为是“尾盘异动”。
  事实上,如果投资者将尾盘现象误读为北向资金在尾盘短时间内砸盘,可能会引发市场恐慌情绪。
  对此,刘伟林表示,散户在A股仍占交易主导,比较容易受到北向资金高频数据的影响而进行非理性交易。考虑到目前境内市场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2022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虽然已降至60%左右,但相比成熟市场仍处较高水平。
  “机构投资者由于相对专业,更多基于基本面对市场进行分析,北向资金流向仅仅是其中的部分参考性指标。但是对于广大的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专业程度有限,其交易行为往往更加关注容易理解的简单数据指标。他们往往通过行情软件和媒体报道去跟踪实时和当日的北上资金净流向,并以此作为短期交易的参考依据。最终的结果不仅是放大了市场资金和价格的波动,同时个人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可能也会造成自身投资的亏损。”刘伟林称。
  基于此,刘伟林认为,过度披露北向资金信息,既可能因为“跟风效应”放大市场资金和走势在盘中的波动,而且散户投资者在跟风的过程中可能也会造成投资损失。
  他建议,未来可以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的频率,例如取消盘中实时流向和交易情况的披露,或者降低在日内披露的频次,仅在收盘后详细披露当日的流向和交易情况。
  “这样既保留了北向资金阶段流向披露的透明度,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其对于市场盘中造成的扰动。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降低散户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对个人投资者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刘伟林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理性看待北向资金波动 专家建议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频率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