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学城1-7月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创新韧性逐步增强,蓄势待发”

最新信息

张江科学城1-7月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创新韧性逐步增强,蓄势待发”
2023-09-27 06:27:00
张江科学城新气象频现。
  “我们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目标审评日期为11月,有望成为上海第一个出海美国的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话语中难掩激动。自今年5月呋喹替尼在美国的上市申请获得优先审评以来,目前正按计划推进现场核查。与此同时,位于张江的和黄医药创新药生产基地预计将于本月底竣工,实现创新药研发成果在上海的就地产业化。
  对于我国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而言,微创机器人堪称“破局者”。9月19日,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继去年首个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应用于泌尿外科后,新增获批应用于普通外科、妇科、胸外科腔镜手术,引领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目前已占10%的市场份额。9月15日,其首个搭载自研机械臂的“鸿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悄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研发型公司转为全产业链公司。当下,全过程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张江科学城“弹奏”的最新“乐章”。
  今年上半年张江科学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2亿元,同比增长10%。从1-7月的数据来看,张江科学城主要指标全面恢复增长,特别是经营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发挥了浦东经济“压舱石”作用——
  经营总收入6451.3亿,同比增长15.2%;税收收入296.5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年预计首次突破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11.9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营收1779.6亿元,同比增长7.3%,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新引入企业1861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同比增长32.4%,投资活力加速释放。
  相比年初目标,新增一批优质重大项目落地,截至8月底,累计开工32个,完成年度目标的78%,总投资约390亿元。
  【创新策源,“发动机”强劲】
  好比一辆跑车,关键在于发动机是否强劲。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策源功能首当其冲。
  去年底,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工作井隧道全线贯通,未来它将为能源、生命、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上海光源线站工程7月全部建成投入试运行,新建线站重大成果产出初现成效;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和用户装置完成项目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战略科技力量在张江加速集聚,大科学装置产出的不仅仅是科技成果,还有难以量化的“溢出”效应。
  5月,李政道研究所牵头对暗物质可能的电磁性质给出了国际上迄今最好的测量结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李政道研究所,已形成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量子基础科学三大研究方向,汇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科学家,外籍科研人员占比约40%;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构建“数学+”核心能力,着力破解产业技术背后的底层数学原理问题;上海科技大学合作的“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首个由地方高校作为依托单位新增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张江,科研机构能级持续提升。
  1-7月,张江科学城PCT申请量968件,同比增长11%;蓝箭航天总部入驻张江科学城,其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发射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C919大型客机在东方航空投入商用,第二架C919正式入列东航机队;利用5种代谢物组成的复合分子表型,可预测未来5年内老年痴呆的发病情况,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张江持续“涌出”。
  从“溢出”效应到“撬动”投资再到成果“涌出”,张江科学城在创新策源上动力强劲。
  【未来产业,策动“核爆点”】
  作为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开拓者”,微创机器人是首批入驻张江机器人谷的企业。这里不仅汇聚了一批行业标杆企业,还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形成呼应,实现“研发-生产-应用”联动发展。“针对企业的难点、痛点,张江还推出了一系列功能性平台,帮助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微创机器人总裁何超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科技创新是一个“从0到10”的全过程,包含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科技创新必须完成整个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为加快形成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张江科学城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加快未来产业和新赛道布局,依托张江硅谷、医谷、智谷开展全产业链招商。
  1-7月,三大先导产业引领优势明显。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约818.8亿元,同比增长23.2%。4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人工智能产业营收约428.1亿元,同比增长25.2%。张江未来之城项目启动,将打造数字孪生AI城市2.0新范式;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约921.5亿元,同比增长2.1%。新增上市企业7家,首发募资总额332亿元,总市值达1800亿元。
  创新先导,策动未来发展“核爆点”。3月,张江获批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5月,张江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发布,预计到2025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数据流通交易最活跃、数商企业集中度最高、数据产业发展生态最优的集聚区。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创新平台、面向二氧化碳的光子科学研究平台正加快建设中。
  【力争成为新质生产力引领者】
  “从张江科学城1-7月的经济指标来看,亮点明显,让人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科创中心建设增强了信心。”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周文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尽管受到外部冲击和三年疫情影响,但张江的创新韧性在逐步增强。
  过去西方认为,创新只能在完全的市场中实现,“但张江用市场力量谋事、用资本力量做事、用政府力量组织攻关的实践,破解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难题。”周文认为,值得关注的是,从2018-2022年,张江科学城经营总收入复合增长12.9%,税收总额为前10年税收总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前10年投资总和。2022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85件,远高于全市的41件。“张江科学城内在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让人看到其未来更大的成长空间,可谓蓄势待发。未来,张江要争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引领者,以更大的格局和更宽的视野,前瞻性布局,高质量谋划。”
  对于企业在张江未来的发展,崔昳昤和何超不约而同表示“信心非常足”。
  信心来自张江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环境。“和黄医药在张江21年了,我们一直舍不得离开,这里就是做创新药最好的地方。”崔昳昤说。以往,我国药品注册与生产“捆绑”在一起。在张江这个新制度、新技术、新模式的先行先试地,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上海首个获得创新药许可的试点品种。最新数据显示,自2018年上市以来,呋喹替尼在我国三线结直肠癌患者中市场占有率从2%上升至今年第二季度的47%。“如果不是受益于这一制度的委托生产,这款创新药的产业化恐怕要延迟3年。如今,我们在张江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今年就能供应临床用药,约2025年可供应商业用药。”
  这样的先行先试还在张江持续发生。就在本月,率先试点产业用地弹性规划和功能复合政策,创新存量产业用地用途转换路径;率先开展上海生物医药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试点,发布科创特色营商环境10大举措;扩大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白名单企业”至11家,如果企业通过了风险评估和综合评估,一年内进口多次无需再重复评估;探索张江全球人才指标体系设计,开展人才高地10项便利化政策措施。
  信心也来自张江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在张江,可以找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企业可以专注于科技创新。”何超说。
  崔昳昤难忘一个细节。在和黄医药创新药生产基地选址过程中,张江科学城的工作人员上午刚在图纸上确认位置和规划,下午就陪同前往实地勘察,“从营商环境建设到生态体系打造,从行业需求把握到人才基地支撑,这正是我们多年来所感受到的张江的专业、速度和温度。”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张江科学城1-7月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创新韧性逐步增强,蓄势待发”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