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球科创“候鸟”成为常客,广州南沙设立琵鹭人才基金

最新信息

让全球科创“候鸟”成为常客,广州南沙设立琵鹭人才基金
2023-09-27 10:4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南沙报道
  位于珠江口的万亩南沙湿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补给站和越冬栖息地。在秋冬季,这里每天傍晚都可以观赏到万鸟归巢的震撼景象,其中由“过客”渐渐成为“常客”的就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
  “正是南沙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保护动物到湿地栖息、孕育。南沙是未来之城,我们也希望在琵鹭基金的护航、领航之下,全世界人才如同琵鹭,在南沙找到家园,在南沙成就事业。” 9月26日,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沙科金控”)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希勤在琵鹭人才基金发布会上表示。
  据悉,琵鹭人才基金聚焦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南沙科金控下属全资子公司广州南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南沙产投基金”)发起设立,是首支南沙区属国资牵头运营的风投创投基金。
  如今,创业者如候鸟一般随气候、环境变化迁徙往返,对于各地的科创环境也更加敏感。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连续创业者们,正在以实际行动,为南沙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未来,投上关键一票。
  聚焦“投人”,解决科学家纵深项目融资难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基金纷纷探路基金“投人”模式,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创始人往往来自高校院所,具有很强的核心技术储备,但是技术应用面偏窄偏深,更适合“投人”,而非局限于“投项目”。
  在琵鹭人才基金发布仪式现场,耕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创始人马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团队都来自香港,公司首席科学家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教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香港分部主任钱培元教授。基金特意提到了支持港澳人才,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
  据介绍,耕海科技(广州)在全球推出首个基于海洋生物活性物技术、利用仿生原理研制的无毒高效防污添加剂,可广泛作为海洋装备、船舶防污涂料的绿色替代,并且在目前全球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防污效果和性价比,“我们不生产涂料,聚焦的是涂料添加剂。这样的初创项目属于非常细分领域,它并不那么容易拿到融资,所以这种针对人才的投资更能够关注到我们。”马烨说。
  庄希勤介绍,设立人才基金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阶段限制,无论是天使轮、A轮、B轮还是Pre-IPO,基金都能够追随人才发展的脚步,把握每个阶段的融资机会;二是突破地域限制,依托南沙,服务湾区,把握南沙在港澳与内地科创人才合作方面的特别优势;三是突破年龄限制,“做个时下流行的比喻,创业者可能是主动投奔的‘杨戬、哪吒’,也有可能是渭水垂钓的‘姜子牙’,只要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创业,我们都希望能够投资他们,成就事业”。
  根据琵鹭人才基金发布信息,基金认缴总规模1亿元,期限为5+3+1+1年(投资期5年,退出期3年,可延长2次,每次1年),投资方向重点支持省市区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包括港科大系、中国科学院系、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资领域重点投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南沙区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我们调研走访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发现,纵深型技术项目的另一面就是广度不够。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没有办法达到规模效应,而资本投进小微企业,永远都不满意它的成本、收入,渐渐就会有一个情况发生,就是大家不愿意投了。”南沙产投基金总经理李雨桐介绍,除了琵鹭人才基金,南沙科金控已拥有22支天使子基金、近20支创投子基金,与各赛道的龙头企业合作,导入完整的产业生态资源,“我们来搭建横向的平台,拉宽广度,集结各种纵深性的技术,寻找市场能够广泛接受的、能够变现的应用技术场景”。此外,琵鹭基金将采用“四个同步”一体化运营模式,同步整合人才资源、科创资源、基金群资源、园区资源(包括“琵鹭牧场”),构建投资生态。
  在广州芯里钠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勇看来,南沙在广州地区首推人才基金,代表着区域科创与资本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广东人务实,所以投资基本上都是看项目。据我所了解到,在广州地区,南沙琵鹭人才基金是第一个人才基金。当然,美国等其他地区早就有了这种投人、投早期的基金模式。我认为南沙这次设立人才基金,对于广州吸引高科技人才,从商贸之都转型成一个科创之都,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面向湾区,强化南沙科创生态环境优势
  琵鹭人才基金发布活动当天,广东量术科技(筹)、耕海科技(广州)、广州芯里钠储能科技、中析生物信息、拓诺稀科技5家由境内外科学家领军的项目进行了路演。
  记者采访了解到,路演项目覆盖了量子计算机、海洋生物科技、超低温高倍率电池技术、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室自动化、第四代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外延技术等世界前沿技术领域,且都是新近落地南沙,或是与南沙刚刚达成合作意向。
  广东量术科技(筹)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冯芒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的首个科研转化成果。今年下半年,冯芒团队在南沙建成了广东唯一拥有四个纠缠量子比特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技术平台。“我们是一个处在超冷环境的实验室,但是经常有人来,大湾区有很多合作意向单位,这是大湾区做科研转化的优势。基于平台,我们将聚焦生物科技、化学材料、金融分析、轮船制造、大数据等多个行业领域的量子技术产业应用。”
  8月初,南沙科金控股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约,计划3年内支持培育孵化港科广5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本次路演的耕海科技(广州)、拓诺稀科技就来自港科大。拓诺稀科技首席技术官廖逸民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目前在香港、南沙两个实验室同步推进研发,立足在南沙,我们可以和周边包括佛山、东莞的很多半导体企业能够形成一个集群效应。”
  当天,广州市委组织部、南沙区委组织部、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等党政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活动,也体现了广州市区层面对该支人才基金的重视度。南沙区人才发展局负责人出席活动,形象地称南沙人才环境为“一线”的生活配套,“二线”的生活成本,“三线”的生活环境,在人才政策方面,南沙今年发布《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实施尖端人才领航行动等九大行动,提出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人才奖励、人才项目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技能人才纳入人才政策等多项措施助力南沙引才育才。
  记者还发现,除了产业基础、科创生态、生活配套等环境要素,南沙连接港澳的“窗口”优势也成为了科创企业青睐的关键理由。
  中析生物董事兼研发总监刘伟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将研发总部设在南沙,一方面可以利用广州乃至广东地区软件和自动化产业基础,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经过前期调研分析,利用好外向型市场走出海外,凭借产品和技术性价比,“打开另外一片天地”,“我们也在积极布局,预期是通过香港,比如说在东南亚设立制造工厂,或者贸易公司。”
  每一个成功创业者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南沙琵鹭”能否成为南沙“以投促招”、打动全球科创人才的好故事,值得期待。
  【通讯员】方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让全球科创“候鸟”成为常客,广州南沙设立琵鹭人才基金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