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维、GSK、因美纳……都有动作!跨国药企疫后谋“变”

最新信息

艾伯维、GSK、因美纳……都有动作!跨国药企疫后谋“变”
2023-10-09 15:32:00
西安杨森成为历史,诺华剥离山德士,辉瑞疫苗事业部换帅,艾伯维“药王”地位不保……9月以来,不少跨国药企经历了从人员到部门架构再到研发管线的巨大变化。
  多年来,大中华区是不少跨国药企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更是其业绩贡献的主要驱动力后疫情时期,创新药研发不易、业绩下滑、同业竞争激烈以及行业政策持续变化等因素,都在影响跨国药企在华市场的战略调整和人事更迭。2023年的下半场到底如何走?这些药企已经率先做出调整。
  强生:西安杨森成历史
  昔日巨头强生的品牌焕新动作最引人关注。9月14日,强生宣布将旗下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将整合至强生名下。其中杨森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这也意味着“西安杨森”的标识将成为历史。
  曾几何时,“胃动力不足,请吗丁啉帮忙”这句西安杨森的广告词深入中国千万家庭,以致于其旗下的达克宁、息斯敏、采乐、泰诺……都成了家中必备。西安杨森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61年,当时比利时科学家保罗·杨森博士带着其创立的杨森制药加入强生。自此,强生制药板块实力大幅增强,处方药研发也走上了正轨。然而,2002年后,西安杨森赖以为生的OTC产品却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原有明星产品吗丁啉、达克宁已经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后续新产品难以为继,强生集团再也没有给西安杨森新的产品支持。
  2021年,迫于成本压力,强生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将消费者健康业务剥离并独立上市,成为横跨医械和医药两大板块的双业务公司。这一系列改革也让其业绩在近年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半年报显示,其总营收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其中,制药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加3.7%至271.44亿美元,免疫和肿瘤是强生制药业务领域的主要业绩来源。
  未来,强生制药将更加专注于肿瘤、免疫、神经、心血管、肺动脉高压和视网膜等领域,开发前沿药物。在人员架构方面,强生首席财务官约瑟夫·沃尔克(Joseph Wolk)曾在去年表示,由于经济压力和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分离计划,强生可能会适度削减员工人数。
  辉瑞:架构大调整
  9月起,辉瑞中国有关医院急症事业部和疫苗事业部的架构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变动正式生效。其中疫苗事业部的负责人由张凌燕变为杨蓓,下设北中国区、南中国区和市场平台,分别由郝毅凯、施印莉和金欣庆负责。据了解,杨蓓虽然是疫苗事业部的新任领导,但她已然在辉瑞奋斗长达25年之久,其余3位负责人在辉瑞的任职时间均在十年以上。
  有业内人士推测,辉瑞疫苗事业部此次换帅或与其疫苗产品的业绩压力有关。据辉瑞预测,其两大新冠产品疫苗(Comirnaty)和口服药物(Paxlovid)在2023年的收入约为135亿美元和80亿美元,分别较2022年下降64%和58%,并且新冠疫苗的毛利润还要与德国拜恩泰科公司(BioNTech)平分。
  同时,辉瑞另一款明星产品13价肺炎疫苗沛儿13,虽然在今年4月成功扩龄,但随着国内药企的追赶,沛儿13已然不是中国市场的唯一选择。2020年和2021年沃森生物的沃安欣、民海生物的维民菲宝先后上市,定价分别为598元/剂和458元/剂,价格明显低于沛儿13的698元/剂。并且早在沛儿13扩龄之前,沃安欣与维民菲宝的接种对象就已为6周龄至5岁(6周岁生日前)的婴幼儿和儿童。
  不过,从换帅举措来看,辉瑞依然对疫苗领域和中国市场保持乐观态度。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辉瑞在疫苗产品研发上增加了5.3亿美元成本。截至今年6月,辉瑞有12款疫苗处于在研状态,其中1/3已进入Ⅲ期临床。
  礼来:备战减肥药
  自10月1日起,礼来现任糖尿病联盟事业部代理负责人苑平被任命为糖尿病Portfolio事业部全国执行销售总监,糖尿病联盟事业部负责人由现任肿瘤Portfolio事业部负责人刘爱华接任。这一变动或许是在为今年下半年减肥降糖药替尔泊肽的上市及推广预热。
  半年报显示,礼来上半年总收入152.7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实现净利润31.0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其中,替尔泊肽实现销售额9.8亿美元。不仅业绩增长明显,在减肥药和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预期之下,截至9月25日,礼来总市值已经高达5243亿美元,股价为522美元/股。替尔泊肽同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同属于当下最火的GLP-1类药物。礼来替尔泊肽注射液的减重适应症已于8月在国内申报上市,预计年底有望上市。
  艾伯维:寻找下一“药王”
  近期,艾伯维连续终止了两项与中国创新药企的协议。天境生物9月22日公告称,艾伯维已终止与该公司在2020年共同开发和销售的CD47抗体候选药物来佐利单抗(lemzoparlimab)的协议,终止协议将于今年11月20日生效。据了解,CD47是继PD-1后的又一热门靶点。另一被终止的项目是艾伯维与国内生物药企加科思药业的一项关于SHP2抑制剂的授权合作。加科思在今年7月宣布该项目终止,在交接的180天内,艾伯维将继续报销预先批准的开发计划下的所有费用。
  艾伯维相继放弃两款中国创新药的决定让不少人感到诧异。有业内人士推测,是因为临床试验并未达到预期。为节约成本,艾伯维放弃这两个项目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20年,“药王”修美乐已为艾伯维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收入。但在今年初,修美乐的首个生物类似药即安进的Amjevita正式进入美国市场,此外,还有9款生物类似药与修美乐竞争,导致其销售量下滑。今年一季度,艾伯维收入122.25亿美元,同比下降超8%,而修美乐收入35.41亿美元,同比下滑超20%。艾伯维此前预测,2023年修美乐特许经营权将被侵蚀约45%,而急于寻找下一个“药王”的艾伯维,目前已经被迫终止了7个ADC药物的研发。
  罗氏:布局“新三驾马车”
  罗氏中国特药领域(眼科、神经科学、抗感染及免疫)负责人陈少峰在7月底离职,自8月31日起,罗氏总部担任速福达全球整合战略负责人的陈凯娟接任特药领域负责人职位,直接汇报于罗氏中国总裁边欣。
  去年开始,罗氏就不断优化在中国的战略产品组合。随着安维汀、赫赛汀、美罗华“三驾马车”专利保护陆续到期,罗氏正在布局新的“三驾马车”,即从单一的肿瘤领域拓展到“肿瘤、神经科学和眼科”三大领域。
  为此,罗氏曾宣布对华追加投资近2.5亿元作为营运资金。算上这笔投资,罗氏三年内在中国市场累计投入达14亿元。目前来看,罗氏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半年报数据显示,罗氏业务总收入为226.81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816.24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在中国区的制药业务收入为15.05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20.52亿元),同比增长3%,占罗氏全球制药业务收入的6.6%。
  赛诺菲:坚定“瘦身计划”
  8月31日,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宣布,其全球特药负责人比尔·希伯德(Bill Hibbard)离职。9月18日,赛诺菲将旗下11款中枢神经系统产品出售给另一家跨国药企Pharmanovia。
  在过去两年里,赛诺菲一直在通过出售消费保健品牌、17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血管疾病等领域的药物积极进行“瘦身”。这一系列“甩卖计划”是赛诺菲现任CEO韩保罗(Paul Hudson)上任以来的主张,其在2019年提出了“play to win”(打赢战略)计划,目的是在2020年到2025年间,将赛诺菲的业务重点聚焦在免疫炎症、罕见病、肿瘤、疫苗等关键研发领域。
  目前看,瘦身计划未改。截至今年上半年,赛诺菲至少有78个临床阶段项目,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上述关键领域。另据半年报,赛诺菲今年上半年销售额高达201.8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63.89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核心产品即自免领域的度普利尤单抗大卖48.7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77.7亿元)。去年获批的两款新药:用于减少患有冷凝集素病(CAD)的成年人因溶血引起的红细胞输注需求的Enjaymo和用于患有酸性鞘磷脂酶缺乏症(ASMD)的儿童和成人患者的Xenpozyme,都实现了放量增长,上半年分别增长1800%和750%。可见,在甩掉非主营业务后,赛诺菲反而更加轻松地发挥着“主场优势”。
  诺华:剥离仿制药子公司
  9月15日,诺华宣布,10月4日正式分拆其主营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子公司山德士。
  在剥离山德士这件事上,诺华用了近5年时间。最初有拆分消息传出还是在2018年,当时山德士业绩出现下滑的趋势,并拖累了诺华。虽然在仿制药领域山德士与梯瓦、晖致称霸全球前三,但山德士的仿制药2022年给诺华带来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剩下部分均由创新药创造。数据显示,2022年,诺华创新药的收入为412.96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82%;山德士的收入为92.49亿美元。
  为了成为一家真正的创新药公司,诺华近年来不断拆分。除山德士外,诺华还拆分出了最大的眼科产品以及器械公司之一爱尔康。此外,在治疗领域上,诺华也从原本关注的10多个,聚焦到心血管、肾脏和代谢,免疫,神经科学,肿瘤4大治疗领域。
  目前诺华正朝着全球第一大创新药企的目标前进。今年上半年,诺华净销售额为265.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43.14亿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46.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7.15亿元),同比增长32%。
  因美纳:业绩不佳换“老将”
  基因测序龙头因美纳在9月20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已离职。而在前一天,沃特世(Waters)宣布,任命李庆担任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
  因美纳是全球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的龙头企业,产品线覆盖测序平台、芯片扫描仪、体外诊断测序仪等科学分析仪器。但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不佳。2022年第四季度,因美纳中国区营收下滑22%,2023年一季度营收下滑28%,跌至9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65亿元)。今年半年报显示,第二季度因美纳在中国的业绩仍在下滑,营收为1.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减少3%。
  对此,因美纳解释道,全球通货膨胀、汇率、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造成业绩不佳。如今“老将”李庆已走,挑战仍在,因美纳下半年业绩能否有所回暖仍未可知。
  GSK:研发屡受挫
  近期,葛兰史素克(GSK)宣布高级副总裁兼研发主管John Lepore博士离开公司。接替他的新任研发主管Kaivan Khavandi博士将会领导GSK重组的呼吸和免疫学部门。9月11日,现GSK中国副总裁、呼吸业务负责人余锦毅(WestlyYu)被任命为副总裁、特药业务负责人,并继续作为GSK中国领导团队之一,直接汇报于GSK中国总经理齐欣。种种迹象显示,此次GSK变动的不仅是人员,更是内部架构和研发方向。
  近年来GSK的日子并不好过,特别是在投入高、风险大的新药研发上。2022年11月,GSK旗下一款ADC药物被FDA叫停;今年2月,GSK的CEO宣布将结束在基因治疗方面的所有投资;此外,GSK以51亿美元收购Tesaro获得的PD-1药物Jemperli在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仅有800万美元,远低于GSK预期。
  GSK此次高管调整或许就是想一改入不敷出的现状。GSK将研发部门划分为呼吸和免疫学、疫苗和传染病以及肿瘤学三个小组,致力于初步发现和早期临床研究。GSK方面还表示,并不会减少在研发上的投入,未来会加速产品研发落地。
  阿斯利康:加码对华投资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0日报道,阿斯利康CEO可能最快于明年离职。虽然变化在路上,但是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本土化”。2023年,阿斯利康迎来了在华30周年的重要时刻。三十年来,中国市场在阿斯利康的全球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15亿美元,投资超过1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正逐步从原先的“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
  继今年3月25日与青岛高新区正式签署总投资约4.5亿美元的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国内生产供应基地后,8月14日,阿斯利康在此前投资基础上,对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计划再增加2.5亿美元投资,以增加罐装生产能力和增加建设一条吸入气雾剂包装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供应基地产能。此外,有消息称,阿斯利康还将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
  拜耳、渤健:裁员潮要来
  9月15日,据路透社报道,拜耳CEO比尔·安德森(Bill Anderson)正考虑削减管理层,具体计划将在最近的内部战略会议上提出。同一天,拜耳战略负责人Oliver Kohlhaas宣布离职。
  虽然拜耳全球发言人拒绝对此发表评论,但拜耳的裁员行动却早就开展。今年2月,拜耳在美国加州推出“离职选择计划”,针对55岁以上且服务满10年的员工裁员55人。8月,拜耳旗下的细胞治疗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裁掉约50名员工。此外,2023年以来,拜耳股价的涨幅仅为6%,远逊于同行,诺华同期的股价涨幅为18%。据悉,未来几个月,拜耳将制定更官方的全面重组计划,以提振公司股价,而不少投资者都希望其能够拆分农业和医药两大部门独立上市。
  降本增效的不止是拜耳,7月份刚在阿尔茨海默药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渤健宣布,将通过裁员1000人、停止至少4种药物的研发等措施争取在2025年前节省10亿美元运营费用,并拿出其中的3亿美元用于新药研发。
  生存、运作效率、临床需求始终是国内外药企不断改革的三大驱动力。跨国药企们的种种改革与调整也离不开这三大因素。此外,在面对更为复杂、庞大的中国市场时,则需要耗费更多的功夫。创新药如何能进医保,进入医保后如何进行推广,如何与同类产品竞争等问题都倒逼跨国药企在架构变革、内部资源以及重点团队方面进行不断调整。
  就目前来看,对于下半年药企业绩影响最大的政策无疑是预计将持续一年的医疗反腐行动。信达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唐爱金认为,医疗反腐短期内会影响销售节奏,但不破不立。加强对于整个行业的约束与监管将利好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在销售费用受限后,药企们也将更加关注研发和创新。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艾伯维、GSK、因美纳……都有动作!跨国药企疫后谋“变”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