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网购业绩”引发监管关注 明码标价买业绩背后

最新信息

银行员工“网购业绩”引发监管关注 明码标价买业绩背后
2023-10-09 21:53:00
明码标价卖业绩指标,某平台商家写明“试点区域非试点区域都可支持”等字样。
  10月9日,贝壳财经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近期有关媒体报道的银行员工“网购业绩”已经引起了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目前正在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解,但暂未安排银行统一排查工作。
  所谓“网购业绩”的情况,是指银行员工在完不成考核指标时,通过“网购”平台来完成银行下达的任务指标的情况。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字人民币注册都变成了商品被明码标价。
  另有媒体称,有城商行正配合开展员工“网购业绩”排查工作,包括员工为完成业绩,在电商、社交等平台购买相关代理服务,涉及个人养老金开户、贴息揽存、补贴放贷、数字人民币账户开通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的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但其背后反映的是银行内控风险仍存一定问题,银行员工任务“摊派式”的粗放经营模式弊端显现。同时,追踪这些“网购业绩”中客户信息来源、确保客户信息安全亦势在必行。
  银行员工网购业绩?有渠道随行就市明码标价
  “如果完不成银行下达的业绩指标,那么就意味着可能会影响收入。”北京地区一位银行从业者王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银行考核指标之下,确实有部分银行员工通过一些购物平台来“购买”相关业绩指标。
  让王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底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刚刚开闸之时,多数银行均向一线员工摊派了开户指标,一些银行要求每个员工在3个月内完成开户200余个,这对于一些没有太多资源的一线员工而言并不容易。但为了完成银行考核,部分员工则选择了通过网站购买的方式来“凑指标”。
  王先生回忆道,当时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指标价格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翻了好几倍。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闸后的前几天,一个指标最多需要50元,但在随后1个星期内,每个指标的价格一路上涨至最低150元。但随着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百日行动”接近尾声,这些网上销售的指标价格也逐渐有所回落。
  贝壳财经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软件,输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后发现,还有部分商家写明“试点区域非试点区域都可支持”等字样,但具体价格则需另行详谈。
  一位股份制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尽管这些商家都打着保真等字样,但其背后的指标来源各有不同。有一些是地推,但有一些数据来源不明。所以即便是银行员工买了相关指标,但最后大多数都变成了“僵尸户”。员工虽然完成了指标,实际对业务发展没有帮助。
  网购业绩难以排查买业绩背后不合理摊派同质化竞争
  “网购业绩、与中介机构合作,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部分银行员工公开的秘密。”一位银行信贷业务一线员工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但同事之间也不会说破,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渠道。
  正因银行员工讳莫如深,银行对于“网购业绩”的排查工作也是难上加难。华东地区某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此前该行曾经就“网购业务”进行过排查,最终结果是并未排查出1例。
  他认为,这一方面说明“网购业绩”并非普遍现象,其危害性比违法中介小很多。但另一方面他同样认为这与银行自身内控和风控能力分不开。因此并非是银行员工单方面的问题,银行也需要从自身寻找问题。
  “如果银行风控相对严格,批量开户等容易造假的可能性较低,员工通过网购来完成业绩的情况就会比较少,因为网购来的客户不一定能够真正变成业绩。反之则可能会增加这一数量。”上述华东地区某银行负责人表示,银行不合理的任务摊派、考核奖惩机制,以及同质化严重所带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均加剧了相关问题的产生。
  实际上,在某社交平台上,贝壳记者看到了部分银行员工因业绩考核过多而焦虑的发帖。一位网友发帖称,她因无法完成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指标而焦虑到失眠;另有银行员工发布照片并说明,称其所在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任务太多,截至她发文时仍未完成,因此可以额外私下付给开户客户10元“立减金”。
  另有业内人士还指出,这些“网购业绩”背后或还存在客户金融信息保护的相关问题。网上商户售卖的客户数据从何而来,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甄别和调查,进一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银行员工“网购业绩”引发监管关注 明码标价买业绩背后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