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插上“最科技”的翅膀,古籍变身虚拟世界、游戏空间

最新信息

“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插上“最科技”的翅膀,古籍变身虚拟世界、游戏空间
2023-10-13 18:10:00
“如果说,我们的第一代虚拟展陈尝试是用数字技术表现文献背后的故事,第二代是创造出串联展品的虚拟环境,最新的‘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则是以文献为触发点,让过去和现实在参观者眼前交叠相融。”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馆员黄薇如此形容。
  图书馆里,历史文献当属“最古老”的部分。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超过5700万册(件),其中中外历史文献超400万册(件),是国内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收藏机构之一。很快,以“大汉雄风”为主题的汉碑善本展将一次性集结90件国宝级汉碑善本,这一上图年度大展预告一出就备受关注。
  “在你的印象中,古籍是什么样的?”上图馆东馆家谱馆90后馆员单舒扬问了一个问题。“厚重、艰深、贵”,听到这样的回答,单舒扬并不意外。不过,古籍在新一代眼中,或许是另一种模样。自东馆建设之初,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即在多年累积的数字人文项目和研究基础上,尝试开展数字化与文旅展示相结合的实践。可以说,“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率先插上了“最科技”的翅膀。最新成果就是黄薇所说的“第三代”——本周日起,上图东馆家谱馆联手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共同推出的“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将开启公测。
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即将开启公测”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即将开启公测
  “公测”,是从游戏中来的术语。对黄薇和历史文献中心地方文献、美术文献、家谱、名人手稿等多个主题馆馆员来说,“公测”已是相当熟悉的词汇。
  “我们的几个数字展陈项目,上手最快的往往是小读者。”戴上头显,拿起手柄,不少成年人对四周的虚拟世界如履薄冰,孩子们则是熟门熟路。“或许未来在新一代的印象中,古籍就是一个可以打开、可以游戏的世界,而不是高高在上、敬而远之的。”博物馆学专业出身的黄薇笑道,人到中年开始打游戏,正是希望贴近新一代的视角,从新的角度打开古籍的一扇窗户。
  今年被称为“元宇宙文娱”元年,随着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文化IP向数字转化的速度日渐加快。在上海,“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项目”,组合了《风起洛阳》《昆仑迷宫》《火星营救》等多个VR全感剧场的“X-META|机遇时空”国潮元宇宙主题乐园,西岸凤巢的《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体验剧,1933老场坊的“迷塔城1933”元宇宙沉浸式景区等,让“元宇宙”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内容。
  与纯商业项目相比,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各展馆打造的数字媒体展览,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实验性技术探索。2022年,美术文献馆首次推出“灵境石语——VR沉浸式交互游戏”,采用严肃游戏的模式,深度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将观众置身于作品产生的时空情境之中,通过互动体验,了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于传统的虚拟现实游戏,文博类的沉浸式游戏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观众与文物间的距离感,观众也得以体会古人的创作背景,或许能重新理解作品,碰撞出全新的知识火花。
  比如,在“灵境石语”一期项目中,馆员在“石不语——碑帖艺术与建筑文化”的数十件展品中,选择了《九成宫醴泉铭》《城隍庙碑》《龙藏寺碑》等三件作为VR互动游戏的对象。首先,对展品的文字进行识读,分析作品内容故事,撰写分镜头剧本。《九成宫醴泉铭》是欧体代表性作品,是很多读者学书法的入门帖。上图“镇馆之宝”《四欧宝笈》里的《九成宫醴泉铭》中,还有一幅著名书画家吴湖帆手绘的《九成宫》图。策展方与开发团队一起,将碑文故事复原到中国青绿山水风格的虚拟场景中,让观众化身唐太宗再现“涌泉”的历史场景。
  今年,美术文献馆陆续推出新展“游目骋怀——北宋书家的人文之旅”“斯文不灭——宋代摩崖石刻里的文字风景”,“灵境石语”新系列“雪泥鸿爪”不再以单独的作品阐释作为切入点,而是将“镜头”对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将他的作品还原到创作当时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四个场景的VR互动游戏,让读者领略山水与书法、自然与文化间的互为成就。比如,“碧空卷微云”还原的是公元1071年,苏轼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在杭州为官的场景;“河汉落酒樽”是苏轼一生最重要的黄州时期,置身黄州的茅草屋里,见到梁上的钱串和灶台上的红烧肉,才能体味出“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寒意。同样地,当读者登上小船,同样置身于赤壁的一轮明月下,不由生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感慨。
“灵境石语”新系列“雪泥鸿爪”场景
“灵境石语”新系列“雪泥鸿爪”场景
“灵境石语”新系列“雪泥鸿爪”场景
“灵境石语”新系列“雪泥鸿爪”场景
“灵境石语”新系列“雪泥鸿爪”场景
  黄薇介绍,与博物馆里的碑帖展览着重于展示文物之美不同,图书馆更侧重于向大众展示历史文献的价值,解读历史文献背后的故事,尝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最终指向的还是阅读文献本身。
  这次在家谱馆上新的“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就是从馆藏珍稀家谱文献出发,深度挖掘知识成果,在虚拟空间中搭建深度数字展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现场体验发现,展柜中的上海松江《董氏族谱》、上海《陆氏宗谱》、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这三件展品下方的展签上都有一个眼镜图案,提示参观者站在这三件展品前,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就能“触发”一个新世界
标有AR头显眼镜的展签 标有AR头显眼镜的展签施晨露摄
  松江董氏族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家族的,展出版本为清雍正间补刻康熙五十八年(1719)光训堂的刻本。董氏家族名人众多,有明嘉靖间诗人董宜阳,南京礼、工二部侍郎董传策,清初画家董建中等。“阅人”主题的人,就从他开始。以董其昌和海上画派为开端,“海派之源”展示董其昌、赵之谦、吴昌硕三位领军人物的代表画作和主要成就;随后的“华灯初上”展示以京剧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在近代上海的变革、海派文学的繁荣发展和上海电影在近代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俯仰异观”呈现20世纪中叶后上海都市的音乐、建筑、绘画等海上文化融合中西的繁盛景象。从人到作品再到故事,只需将手掌向上,从指尖轻轻射出“射线”,就能感受包罗万象的海派文化从萌芽到繁盛的历程。
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
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
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
  “阅城”由明代文人陆深家族的《陆氏宗谱》触发。陆深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从曾祖父一代开始定居在上海浦东,今天浦东陆家嘴地区就因陆氏故宅得名。“阅世界”的触发点之所以选择《北岭徐氏宗谱》,是因徐氏族人徐瑞珩带着“荣记湖丝”参加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可谓中国“世博会第一人”。
  黄薇介绍,VR(虚拟现实)展陈在国内文博场馆应用相对更多,AR(增强现实)交互的开发难度在于“少有先例可循”。“阅人·阅城·阅世界”AR交互使用微软hololens2 AR头显设备,将传统展陈和AR讲解引入“空间计算”时代。观众戴上头显设备就能在空间中观看展览,实现交互,不需要另外使用手部设备。全息影像会驻留在触发展品放置的区域,当观众与其交互时,它会像真实物体一样作出相应反应,例如复原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观众可以触摸和转动。AR头显设备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虚拟的世界,同时也不会隔绝真实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一虚拟体验不是“单机版”世界,同时戴上头显设备的观众与观众,观众与馆员之间可实时互动,如同真正进入元宇宙的世界。“珍稀古籍需要‘休息’,难以长时间向公众展示,而数字展览会一直保存在‘元宇宙’中,随时可以再度进入。它不仅是对展览物理空间的还原,更是一个可以交互的空间。”
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戴上轻便的头显设备,无需额外的手部设备就能实现虚拟世界的交互
同时戴上头显设备的观众与观众,观众与馆员之间可实时互动同时戴上头显设备的观众与观众,观众与馆员之间可实时互动
  阅人、阅城、阅世界,这是上图东馆开办之初就希望传达给读者的理念。家谱馆所在的上图东馆4楼,还有地方文献馆、名人手稿馆、全球城市馆。“阅人·阅城·阅世界”数字展陈以家谱馆展品为触发点,串联起整个4楼的主题馆。地方文献馆的“上海之源·文化年谱”树、名人手稿馆的版画等藏品成为“彩蛋”。
  “这次增强现实展陈设计是对传统虚拟展览和AR讲解的突破,我们前进的一小步希望为图书馆界打开更多思路。”黄薇说,希望读者在这个空间里看到海派文化的种种流变,看到上海这座城市里人与城的联系,看到图书馆人用知识和技术搭建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努力。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插上“最科技”的翅膀,古籍变身虚拟世界、游戏空间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