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下滑 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亟待重塑

最新信息

市场规模下滑 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亟待重塑
2023-10-14 10:28:00
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过去,“十一”黄金周是理财产品扎堆营销的时候。但从今年的市场看,营销力度不如往年,专属节日理财产品数目也有所减少,且多数产品为一年期及以上长期产品而非短期理财产品。
  这种不温不火的现状不仅是今年“十一”黄金周理财产品的销售特点。总结来说,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新发数量和募集规模都显乏力。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银行在活动宣传、特色产品开发、打破产品同质化以及提高产品本身竞争力等方面还需加强;同时,也需要在服务质量、产品创新和风险防控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提升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
  理财产品发售遇冷?
  普益标准研究员尹铃越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展示了2023年“十一”黄金周的理财产品发售及募集情况。
  从理财产品发售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10月8日,普益标准检测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10月2日至10月8日内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计85款,较2022年同期减少27款;“十一”黄金周前一周即9月24日至10月1日,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计552款,较2022年同期数据增加53款。从募集情况来看,“十一”黄金周前一周即9月24日至10月1日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初始募集规模总计约为749亿元,较2022年同期数据有小幅减少,“十一”黄金周10月2日至10月8日内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规模总计约为243亿元,与去年同期接近。
  综合节前和节假日期间的发行情况来看,尹铃越认为,总体募集维持去年同期水平,但节假日专属产品发售有所减少。
  记者梳理发现,多数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售卖的理财产品,并非短期理财,更多的是一年期及以上的产品。
  “在全面净值化以前,节日专属理财产品主要以短期、高收益为主,其设计的目的是满足投资者闲置资金在假日也能获得收益的需求,因而节日专属理财产品对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逐步深入,理财产品业绩随市场波动而变化,节日专属理财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难以形成实质性差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因而节日专属理财产品降温。”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分析称,全国性银行的客户群体较大,在专属理财产品上不容易做出特色,以简单让利的方式做专属理财产品成本过高,综合因素影响下,今年中秋、国庆的节庆专属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均为中小银行。“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债券市场调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表现随之出现小幅波动,故而近期预售的节庆专属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同比有所回调。”
  谈及2023年双节黄金周节假日专属银行理财产品新发遇冷,尹铃越认为,首先是活动宣传动力不足,在低利率环境中,利差收窄使得理财产品发行机构面临竞争和盈利压力,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方式仍然主要集中于生活消费的折扣和立减金,从而对发布节日特供产品积极性下降并且缺少节日氛围;其次是特色产品的缺乏,分别以“中秋”和“国庆”为关键词搜索新发产品,仅检索出4只双节黄金周特供产品;最后是产品同质化与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缺乏创新,仅靠费率优惠已难以吸引投资者,并且近期理财产品收益波动,有下降趋势,产品本身吸引力降低。
  在理财产品发售、募集乏力的同时,记者注意到,双节期间,国债逆回购的年化收益率诱人,若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27日操作,便可收获11天利息,且9月26日沪深两市的国债逆回购的年化收益率一度攀升至4.9%。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宣锦分析称,相比于理财产品而言,国庆假期逆回购具有一定优势。“一般来说,由于国庆假期是长假,市场上往往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逆回购收益率会大幅攀升,国庆假期逆回购的收益率相对货币基金、定期存款和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等稳健类产品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国债逆回购的风险相当于国债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明确战略主轴,形成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2023年以来,理财产品的发售及募集情况一直不理想。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存续理财产品3.71万只,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不仅低于2022年同期的29.15万亿元,而且低于同期公募基金的27.69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首次低于公募基金。
  与近期的公募基金等产品相比,理财资金是否具有竞争力?
  陈宣锦认为,在市场利率下行、非标资产减配、债市波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回落,对资金的吸引力随之降低;同时,由于净值化转型导致净值波动,部分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此外,近期债市、权益市场表现不佳,虽然公募基金募集难度也在增加,但是公募基金受近期降费政策的影响,对资金的吸引力逐渐提升。
  “综上所述,理财产品对资金的吸引力是相对而言的,并且会随着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和投资者需求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当前资产荒的背景下,宏观不确定性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综合考虑收益、风险、灵活性、定制化、宏观风险和投资者偏好的情况下,理财产品似乎并不是资金的最优选择。展望未来,当地缘风险缓解,政策逐步放松,经济强劲复苏时,理财产品作为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很可能再次迅速吸引资金流入。”陈宣锦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到,根据公开披露数据,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自2022年6月达峰后已出现连续下滑,2023年上半年市场规模较上年年末下滑超2万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强,以及2022年年末理财“破净”导致的伤痕效应依旧显著。但是,未来横亘在银行理财领域长期健康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被公募基金所超越的核心原因是理财产品类型的结构性失衡,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主要方向仍是存款和债券,缺乏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及定制化投资建议。
  在尹铃越看来,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新发数量和募集规模的变化,反映出银行在活动宣传、特色产品开发、打破产品同质化以及提高产品本身竞争力等方面还需加强。同时,也需要在服务质量、产品创新和风险防控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提升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
  中行研究院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重塑迫在眉睫。在保本保收益时代已经过去的背景下,银行理财的优势下降,大资管竞争加剧。理财如何利用销售渠道禀赋来吸引更广泛的客群,丰富自身产品体系以应对投资者多元化需求,提升投研水平,通过收益来留住客户,决定了其在增量市场和存量博弈格局中的发展前景。
  某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会将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对比,未来银行理财需要平衡好收益与波动,建设丰富、分层的产品体系,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长期可持续的收益回报。
  中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应明确战略主轴,在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是多渠道获客,通过营销手段发现销售线索,并依据线索跟进实现客户转换,把潜在客户真正转化为机构财富管理客户;二是多场景黏客,培育“专业”与“专心”两大核心能力,前者指为客户提供基于其财务需求的理财规划、产品组合建议以及远程顾问服务,后者指以权益、服务、内容等为抓手,为客户提供全周期陪伴,优化客户体验并提升客户黏性;三是全流程管客,分析复盘整体客户经营策略,通过效果分析、客群筛选和策略排序识别需重点投入的方向,以及对策略进行迭代优化。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市场规模下滑 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亟待重塑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