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百年考古 探问“何以中国”丨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周五首播

最新信息

立足百年考古 探问“何以中国”丨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周五首播
2023-10-19 06:39:00
现代中国的政治、观念、社会形态、家庭、经济模式,均可视作古老中国的延续。理解今天的中国,就要走进之前的中国,一个由考古学家复原出来的真实、可感知的中国。
  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系列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10月20日起每周五20:30将在东方卫视、百视TV同步播出。
洛阳求学学子,剧照洛阳求学学子剧照
  纪录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以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为依托,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与早期形成和发展。用总导演干超的话来形容,所谓“何以中国”,即用考古实证,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程故事。
  “透物见人”,回到历史现场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纪录片《何以中国》共8集,以《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为题,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帝国讲起,进而溯源至新旧石器之交,见证中国大地的人们走向农业定居社会,建立美学和信仰,组成家庭和社会,开始天南海北的文化交流,形成城邦和区域国家,最终诞生广域王权国家,形成早期中国大一统格局。纪录片入选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
蒙恬剧照蒙恬剧照
  “中国,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干超介绍,考古学的宗旨是“透物见人”,纪录片以大量的全国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且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片中,文物并非只是珍藏在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珍贵物件;经由影视化呈现,文物回到它所处的社会,回到先人的使用场景中,或是日常生活器物、或是王族礼器,最终建构出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礼制。“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文物或遗址,被扩展到一个更大的时空格局里,纪录片讲述文物、遗址之间的内在关联,包括这些物质遗存跨时代、跨区域之间的呼应,以此阐释当时时代和文化的面貌。”
  从2021年初启动筹备,《何以中国》纪实摄制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跋涉超过四万公里,到访全国考古遗址、考古工作站、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主创团队梳理文字资料300多万字,前后脚本撰写达40万字。摄制组进入中国几乎所有最高等级的博物馆、考古所,90%的文物都是从玻璃柜中被取出拍摄的,观众因此得以近距离观摩文物的细节。
纪录片首集剧照纪录片首集剧照
  尤为特殊的是,摄制组进行了难得的组合拍摄。安徽凌家滩遗址07M23号墓,随葬玉石器多达300余件。纪录片拍摄时,摄制组特意请考古学家复原了这批玉石器的摆放位置。“300多件玉石器分四层摆放,分布于墓主人的身上、身下、头部、耳边等。我们没有孤立地去拍文物,去讲它们的造型、纹样、技术,而是让人穿越时空,走进那场5000年前的盛大葬礼,看那些代表身份的尊贵玉器,怎样一件件按礼制放在重要位置,这些东西又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干超说,这是《何以中国》的视角,即透过文物,看到它的文化意义以及它在历史中的深度。
  再以殷墟时期的亚长将军墓为例,摄制组邀请体质人类学家复原了亚长骨骼的摆放原状,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哪一根肋骨是受过伤的,那是他当年沙场征战的痕迹。他骨头上残存的花椒,则是当时所流行的“花椒葬”的礼仪。
  每一个细节,都有考古实证
  《何以中国》是干超拍过“最艰难”的一部纪录片。“甚至艰难到,怀疑它能不能做出来。片子基于考古学成果,必须尊重考古人的共识。每一句解说、每一个画面的分量都很重。”
  有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佐证。纪录片在创制上汇聚了强大的电影团队,将纪实、电影、重建等表达手段融为一体,其中,电影再现部分共拍摄近400场,演员人数超过4000人次,根据考古成果复原制作的服装多达2268套,复原饰品1500件,复原道具3600余件,复原场景仅史前部分就达到惊人的100余处。
  纪录片首集《秦汉》,讲到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公主进入营帐的画面只有几秒钟,但乌孙营帐的造型、公主的服饰、托盘上的动物皮毛等该如何呈现,摄制组寻求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干超还记得,金器样式询问的是北大边疆考古的老师,服装问的是社科院服饰研究的老师,动物皮毛问的是动物科普专家。“每一个场景,不光是导演组的心血,考古学家、专家也会反复推敲,找到更坚实的证据。”
解忧公主,剧照解忧公主剧照
  这般精益求精的细节不胜枚举。从礼器的摆放形态、家具陈列,到服饰造型,甚至一句解说词、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背后都有考古依凭。在《何以中国》中出现的一张西周都城图,主创甚至和考古学家反复修改了三四十遍。
  演员胡歌在纪录片中扮演悬泉置的啬夫弘,他的装扮严格按照汉代出土陶俑进行还原。而在反山墓地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就着摄像机的灯光绘制反山20号墓。“那天是晚上拍摄,很黑,很安静。我就在20号墓的边上,看着这座5000多年前的良渚,王一级的大墓。用我的专业知识,画完了墓主人复杂的、非常能够代表良渚用玉礼仪制度的葬仪过程。感谢《何以中国》,能够为大家提供如此生动,可以跨越时空的另一种对话场景。”
胡歌出演啬夫弘胡歌出演啬夫弘
  在《何以中国》中,观众也能看到一个个历史中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生平,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封家书、一片破损竹简上的只言片语。干超说,记录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这是上海电视台从《纪录片编辑室》起,一贯以来的传统。“做一个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做一个现实题材。”在他看来,历史是多维度的,既不能摒弃王侯将相的书写,因为他们墓中的出土文物,代表了一个时代物质成就的高度,也带来关于社会高层如何建构的描述;也要记录小人物炊烟袅袅、日升月落的日常生活。所以纪录片中有悬泉置的啬夫弘,他是悬泉置存在前后数百年间,任职最长的一位;也有秦军中的普通士兵黑夫和弟弟惊,他们写在木牍上的信,在20多个世纪后终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黑夫和惊,剧照黑夫和惊剧照
  “这个中国诞生的故事,从‘皓月凌空’、迈向一体化的秦汉帝国开始讲起,再到封邦建国成就‘天下国家’的周王朝,到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青铜王朝大幕的开启,由‘月明星稀’的王国时代,又上溯到了‘满天星斗’、邦国林立的古国时代,再溯源至东亚大陆各地异彩纷呈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农耕文化。就这样,以黄河和长江这东亚大两河流域为中心,从多元到一体的文明史演化脉络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评价。
  干超同时期望,《何以中国》是一部可以一直被剪辑下去的纪录片。“随着中国考古本身的深入,关于‘何以中国’,它未来能回答的面貌一定会更清晰。随着新的考古发现的出现,片中的观点,或可被进一步深入解读,或可被颠覆。”他希望,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还能成为一部档案。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立足百年考古 探问“何以中国”丨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周五首播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