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扫货”抗体偶联药:生物科技公司狂喜 “卖水人”偷乐

最新信息

外资巨头“扫货”抗体偶联药:生物科技公司狂喜 “卖水人”偷乐
2023-10-25 11:38:00
重磅交易的数量从每月一起到一日两起,这一变化在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大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10月20日,跨国药企默沙东、GSK(葛兰素史克)分别从日本药企第一三共、国内药企翰森制药购得ADC产品。当日,默沙东的“旧爱”科伦博泰停牌。周末一过,后者的母公司科伦药业公告,其两款临床前ADC遭默沙东退货。
  再往前看,ADC领域的卖方名单越来越长,既有科伦、石药这样的传统大药企,也有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礼新医药、百力司康等专注于该领域的年轻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买方则包括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等老牌MNC(跨国公司),BioNtech(百欧恩泰)、百济神州等国际新贵,以及华东医药、齐鲁制药、浙江医药等正在创新转型的国内老玩家。
  可以发现,除了交易日渐频繁,这一领域中,中国药企的身影越来越多,被“挑中”的产品也逐渐从HER2等已被充分验证过的经典靶点,转向新靶点潜在的First-in-class(同类首个)、Best-in-class(同类最优)。
  在这场ADC掀起的巨浪中,可以窥见新药领域的一瞬。牌桌上的MNC和一众国内biotech,以及身后的CDMO公司(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组织)有着不同的处境和考量。
  经过一轮剥离整合,创新成为MNC的共识。而随着专利悬崖逐渐逼近,各家都在众多新兴疗法中寻找下一个重磅炸弹。将所有人的视线带入ADC领域的是阿斯利康引进自第一三共的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中文商品名:优赫得)。
  这款靶向HER2的ADC分别于2019年和今年2月在美国、中国获批。其在头对头III期试验中击败罗氏的前辈产品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中文商品名:赫赛莱),一举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竞争格局。随后,该药的适应证还拓展至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大癌种。
  实际上,Enhertu已经是第三代,而非首款ADC产品。早在20多年前,辉瑞的第一代ADC Mylotarg就在美获批。不过,由于当时连接子(linker)不稳定导致非靶向毒性,该产品在2010年退市。此后,除了罗氏、Seagen等药企外,各家都进展寥寥,或离开该赛道。
  因此,当新一代ADC再度亮相时,MNC的首选并非自研追上,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搜索优质标的,补上这一领域的布局。
  而对于国内biotech来说,ADC更像是一份自己擅长的考卷。
  在此前一段时间,fast-follow(快速跟随)是不少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策略。这种在国外药企身后一拥而上、亦步亦趋的方式让国内新药研发领域看似热闹,但实则竞争力有限。
  典型的例子是,新冠疫情期间,新疗法mRNA火热,国内不少公司也收获大额融资,频频更新进展,但囿于基础研究、工艺积累,最终的结局远低于市场预期。反而是在这一领域深耕已久的BioNTech、Moderna(美德纳)借新冠疫苗一举成名,股价和业绩齐飞。
  相较之下,ADC领域“更适合”中国biotech的原因在于,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下ADC并非“从0到1”的创新,而是“从1到99”的优化、改进。
  ADC药物由抗体、连接子、毒素三部分组成,研发关键之一是将连接子与抗体进行偶联。当下,第三代ADC药物的技术突破在于从随机偶联发展成定点偶联,提高了药物的抗体偶联比(DAR)均一性,从而降低了非治疗性毒副作用,拓宽了药物治疗窗口。
  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在于筛选新的毒素,及配套连接子、偶联方式。东曜药业是国内较早研发ADC药物的玩家。公司CEO兼执行董事刘军向界面新闻表示,ADC与抗体药物不同的是整体的工艺投入变化,其要求远高于抗体,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更多经验积累,这是国内比较擅长的方面,也是目前国内ADC研发火热,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被MNC认可的原因。
  除了掘金的药企,身为卖水人的CDMO自然也不会缺席。
  由于ADC研发生产工艺复杂,生物偶联药物开发的外包率约为70%,远高于其他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2021年6月,荣昌生物的原研ADC爱地希(维迪西妥单抗)在国内获批,成为首款国产ADC。同年,多家公司就在该领域的CDMO业务上有所动作。
  其中,药明合联成立于当年5月。其“含着金钥匙出身”,两大股东分别是生物药CDMO龙头药明生物,及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小分子CDMO合全药业。这也使它成为业内唯一同时握有小分子毒素、连接子和抗体生物药的公司。
  同时,前述东曜药业正式转型,成为完全的ADC CDMO服务商。其自身提供单抗生产与ADC药物CMC(化学成分、生产与控制)工艺开发、偶联、制剂灌装等服务,小分子毒素和连接子由合作伙伴皓元医药等公司提供。由biotech孵化而来的还有荣昌生物的迈百瑞、信达生物的夏尔巴生物等。
  另一类玩家则是其他寻求突破的老牌CDMO,如小分子CDMO公司博腾股份凯莱英等。
  当下,建厂扩产以接住未来的订单成为各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药明合联和迈百瑞分别于今年7月递交港股招股书、今年6月在创业板过会,融资扩产。今年9月,药明合联位于无锡的新商业化厂房启动GMP(良好生产规范)生产,将实现产能翻番。
  一个月后,东曜药业的全球研发服务中心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据刘军介绍,全球研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公司的工艺开发能力,例如细胞株构建。同时,将工艺开发集中到全球研发服务中心也将释放厂区内GMP商业化生产的一些潜在产能。目前,东曜药业具备抗体原液年产能30万升,制剂年产能2000万支;ADC原液年产能600公斤,制剂年产能超过500万支。
  百迈瑞则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拥有2.7万L细胞培养体积的生物反应器,以及满足商业化需求的ADC偶联反应釜。
  更看重“差异化”研发
  不过,在当下烈火烹油的ADC领域,上述三种角色的考量略有差别。
  一方面,从MNC和biotech买卖双方的角度而言,产品的差异化和与双方管线的匹配程度成为考量的重点。前者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后者对MNC来说是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本身的优势领域,对biotech来说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大厂将对授权产品花费多大的心力。
  这从默沙东重金加码ADC就可见一斑。其重磅产品K药的一些关键专利将在2028年到期。而ADC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更精准的化药,因此未来其与PD-1联用将在一些适应证上取代当下的PD-1与化疗联用。这也让ADC也成为默沙东维持K药王者地位的关键。
  今年4月,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了K药联合ADC产品Padcev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为首个获批的“PD-1+ADC”的联合疗法。值得一提的是,Padcev是一款Seagen研发的Nectin-4 ADC。默沙东曾有意收购Seagen而后失败,今年3月,后者落入辉瑞囊中。
  首款出海的国产ADC爱地希或也基于类似的原因,其采用的是MMAE毒素。买方Seagen也一直在这一毒素上着力颇多,认为该毒素与PD-1联用效果比拓扑异构酶毒素平台效果更明显。
  此外,作为一种药物类型,ADC技术可以开发的靶点颇多。biotech的产品本身还需要在各自的靶点上做得“又快又好”,才可能从MNC身上借力,进入国际市场,否则甚至面临被抛弃的命运。界面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默沙东此次终止的科伦博泰两项临床前ADC,与默沙东后买进的第一三共产品靶点存在重合。
  而从今年下半年的数起交易来看,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第一三共、翰森制药被挑中的管线均布局在B7H4、HER3、B7H3、CDH6等新靶点上,热门靶点HER2、TROP2、CLDN18.2已难在交易中出现。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第一三共在HER3、CDH6靶点,翰森制药在B7H4靶点上分别是进度最快的公司。宜联生物虽然在HER3靶点上稍稍落后,但其TMALIN技术平台也颇受业内关注。
  另一方面,对于“通吃”的CDMO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淘金者能在这座富矿上停留多久?
  毕竟,上一座富矿CGT(细胞基因治疗)也引来了不少公司布局。早在2017年,药明康德成立全资子公司药明生基,率先布局CGT业务。博腾股份、金斯瑞生物、康龙化成等国内CXO龙头随后纷纷跟进。但截至目前,这一业务的前景并不明朗。今年3月,药明生基更是关闭了位于上海临港的生产基地。
  在ADC热潮的可持续性上,刘军认为,从技术的成熟度上说,相比于CGT,ADC领域距离第一个产品获批又发展了20多年。2018年之后,每年都有2-3个产品获批,可见该类药物的技术水平已经比前期好很多,业界公认其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上升期。从药物类型上看,小分子毒素链接的除了抗体,还可以是多肽偶联物、寡核苷酸偶联物等各种类型的生物偶联物,这也意味着广阔的开发空间。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ADC产品不会像CGT一样买到百万的天价,相比之下,产品商业化上会容易一些,同时前者也不需要克服细胞疗法“一人一药”个体化的问题。
  当下,在订单方面,药明合联招股书披露,公司已完成两个整体项目的程序验证,并帮助准备提交BLA(生物制品执照申请)。东曜药业则在今年中报中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其CDMO业务在手数量45个,同比增长96%,其中28个为ADC,并获得3个pre-BLA ADC项目。这意味着药物获批后,前述公司或将有项目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外资巨头“扫货”抗体偶联药:生物科技公司狂喜 “卖水人”偷乐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