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试运行近一个月 国内碳市场和碳价体系仍待完善

最新信息

欧盟“碳关税”试运行近一个月 国内碳市场和碳价体系仍待完善
2023-10-26 10:04:00
本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目前已试运行近一个月。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指某些商品在生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商品进入欧盟关境时,需要向欧盟额外支付一笔款项,其数额与商品生产时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相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主要目标是预防“碳泄漏”和维护产品公平竞争秩序。其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
  在试运行即将满月的当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询问中国企业如何才能迈过这道“碳关卡”。
  电力、水泥、钢铁行业减碳压力大
  目前,碳关税的征收范围覆盖了“钢铁、铝业、电力、水泥、化肥、氢”六大行业,基本涵盖了目前的所有基础重工业品类,碳排放核算边界是“直接排放+某些条件下的间接排放”的形式,同时,碳关税费用的核算还需考虑碳排放的形式。
  近日《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3)》发布,榜单显示,上榜的百家公司2022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约50.48亿吨,接近当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
  其中电力、水泥、钢铁是组成榜单的三个主要行业,合计有69家企业上榜,碳排放加总分别达到21.99亿吨、9.85亿吨、6.25亿吨,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48%。三个行业平均碳效分别为0.07万元/吨、0.08万元/吨、0.32万元/吨,均低于榜单平均值,减碳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2年度,碳排放量最高的企业是国电电力,约排放了3.79亿吨二氧化碳。13家排放在1亿吨以上的巨头,合计碳排放达到26.15亿吨,占比超过榜单总量的一半(51.8%)。
  需要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
  碳关税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本国碳市场的碳价格和产品的碳含量。欧盟将碳价格视为必要条件,当本国碳市场的价格接近欧盟的碳价格时,即使产品的碳含量再高,也能避免缴纳碳关税。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指出,“碳关税是为了避免碳泄漏或者碳转移产生的一种机制设计,因为国别之间碳的管控力度和整个经济是不一样的”,CBAM的发布,本不是作为壁垒出现,是为了让出口欧盟的厂商与欧盟境内的厂商在碳成本的基础上站在同一起跑线。
  杜譞认为,国内首先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这在与欧盟的谈判时能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碳关税的本质是将进口产品与欧盟产品的碳成本加以平衡。这将迫使其他国家建立碳市场或征收碳税,以通过碳定价实现减排或提高碳价格,并达到与欧盟相同的水平。
  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我国不采取措施来优化国内碳交易规则、激发市场活力并提高碳价格水平,那么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壁垒将会越来越难打破,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上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下降,我国的出口规模将大幅减少。
  缩小与国际碳价之间差距
  “在碳市场中,电力行业之外的行业涉及间接排放。间接排放随之而来的大量问题都由企业来承接。因此,在国际市场决策过程中,面对‘双碳’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需求等现实问题,希望能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促进沟通。”杜譞强调。
  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认为,我国现在的头部企业还没有能够真正制定产品终端采购的规则。因此,在这场国际贸易与技术竞争中,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今后,只有我国产业处于整个产业分工顶端时,才能去定义市场,化被动为主动。
  一位电力行业的资深研究员表示,现在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启动,国内将形成全国性市场与地区性市场并驾齐驱的总体格局,我国自愿碳减排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交易品种更加丰富,并逐渐具备更广泛的国际化特征。相信随着我国碳市场的活力逐步提高,必将缩小与国际碳价格之间的差距。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欧盟“碳关税”试运行近一个月 国内碳市场和碳价体系仍待完善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