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实验·案例丨一个新合作社的秋收

最新信息

乡村振兴新实验·案例丨一个新合作社的秋收
2023-10-26 18:06:00
收割机驶过最后一趟,一排孤零零的玉米被割倒,绿色的秸秆粉碎后,撒在田里,空旷的田野里,今年的秋收到了尾声。
  这是魏宗飞回乡后的第二次秋收,从土地上走出多年,再一次回来,看到沉甸甸的玉米,让他觉得,回来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乡村,农业生产者们正在快速地老去,不远的将来,广袤的土地由谁来耕种?魏宗飞觉得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当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代替人力劳作时,科技的力量,正在通过合作社、企业这样的新生产单位,不断进入千百年传承的农田中。
  谁来种地?空心化村庄背后的困境
  2022年夏秋之际,从乡村走出多年,在外经商的魏宗飞,第一次感受到乡村空心化的真实景象。
  “开会的时候,院子里坐的全都是老人,一个年轻人都没有。”他说,“以前经常听说村里空心化,年轻人都出去了,但心里其实没什么概念,那一次,才真切感受到,空心化究竟是怎样的情景。”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推动股份合作改革,以农民、村集体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引进企业共同经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魏宗飞也在那个时候回到乡村,成立了一家农业企业,和诸城市林家村镇多个党组织引领成立的股份合作社合作,通过服务种植的方式,管理1万多亩耕地的粮食种植。
  对魏宗飞来说,农业是新的领域,对林家村镇的农民们来说,股份合作新模式,同样是新鲜事物。
  据介绍,为探索股份合作改革的模式,林家村镇各个村庄,成立了20家左右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引领的合作社,包括土地入股型合作社、劳务服务型合作社、生产经营型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作为对接单元,和魏宗飞的农业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土地整合、生产服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化的经营。
  当前,魏宗飞负责种植的耕地,超过一万六千亩,从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并不需要太多人力,许多田间管理的工作,也由各个合作的劳务服务型合作社承担,这些合作社的成员,本身就有各种农机,承担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工作,只是加入股份合作社后,服务的分工更明确,效率更高了。
  怎样种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难题
  规模化给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提供了最合适的场景。零散的小地块,和土地整理后的大田,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2022年秋天,魏宗飞回乡后的第一次秋收,恰好遇到秋汛,许多玉米泡在水里,但分散的小农户无力完成排水工作。
  在最快的时间里修建排水设施,成为魏宗飞的第一件事情,“当时我们找了很多机械,在1万多亩的农田中修建排水设施,大概几天的工夫,水就排干了,这在分散的小地块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随后,更多的现代农业科技进入整合后的大田中,在林家村镇,一万六千多亩耕地集中连片之后,由魏宗飞的公司主导,各个股份合作社共同开启了现代高产农田的建设,水电通到地头,滴灌设施铺设田间,沟渠被连通,阡陌被打通。
  “水利是农田第一重要的设施,旱能浇、涝能排,就能稳产丰产。”魏宗飞说。
  机械化的程度和效率也变得更高,“以前耕种收,大机器其实是用不上的,一家就几亩地,播种机半个小时就种完了,接着就得换地方、换种子,效率其实不高,现在集中连片,机器一趟下来,几十亩地就种完了。”魏宗飞说,“通过公司,我们还引进了很多良种、良法,产量比小农户种植更高。公司引进良种良法的积极性比小农户更高,小农户用了新品种新技术,产量提高100斤,对他们来说,区别不大,因为地很少。但公司不一样,1万多亩地,每亩提高10斤,就能带来庞大的收益。”
  钱哪里来?市场化投入补基建不足
  土地整理、农机具购买、品种引进、技术革新,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到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化之间,需要庞大的投入。
  在1万多亩集中连片的耕地上,仅灌排水设施的前期建设,投入就超过500万元,魏宗飞还建设引进了包含10座泵房、9.2万米主供水管道、11套过滤施肥装置在内的水肥一体滴灌技术和设备,投入1300多万元。
  与此同时,林家村镇各个股份合作社购买设备、农资等,同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庞大的资金投入,小农户显然无法承担,钱从哪里来?
  除了自有资金的投入,金融支撑是最重要的部分。林家村镇一位农业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和企业的投入中,一家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山东农担”为林家村镇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众多支持。“我们进行股份合作改革后,成立的公司和生产经营单位,是一个更符合市场机制的经营主体,因此也很受担保机构的青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金融支持。”该负责人说。
  农业融资难,一直都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合作社有了启动资金,企业减轻了投入压力,我们和镇里、股份合作社共同投入,建立起利益共同体,这是我们这么快实现土地整合、设施修葺、设备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魏宗飞说。
  如何盈利?集约化生产的共赢模式
  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低收益的产业。庞大的资金投入,是否可以带来相应的利润,在股份合作社中,农民、村集体、企业等不同的成员,各自又如何盈利?
  在林家村的地头,魏宗飞算了一笔账,规模化经营之后,各种成本都会降低,比如种子、肥料等价格,大规模采购,就会有一定的议价权。现实中,规模采购的价格,最低的时候,只有小农户购买价格的一半。农机服务的价格也更低,比如收割,在小地块上,社会化服务的收割机,一亩地可收50元。因为这些地很分散,一块地可能只有一亩甚至几分,收割机没收满,就要换地方了。但在我们股份合作社收割,可能只要40元甚至更低。
  “土地集约化之后,我们计算了一下,一亩地的成本大约降低了50到100元,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魏宗飞介绍。
  成本降低的同时,由于良种良法的引进、水利等设施的改善,土地上的收成变得更高,收益也相应提高。
  这些增加的收益,按照股份合作社的章程制度,会分配到每一位入社成员手中。事实上,在土地集中连片之后,魏宗飞已经将原本的土地流转费,从500-600元,提升到了900-1000元,同时,盈利的部分,扣除用于发展的部分后,还会按照股份,再次分配给所有持股入社成员。
  “规模是农业盈利的基础,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可以赚钱的,而且很快就能收回投入的成本。”魏宗飞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王颖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乡村振兴新实验·案例丨一个新合作社的秋收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