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公募正处于转型的痛苦磨砺阶段,亟需改变唯规模至上思路和单一考核模式

最新信息

专访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公募正处于转型的痛苦磨砺阶段,亟需改变唯规模至上思路和单一考核模式
2023-10-30 10:34:00
财联社10月30日讯(记者闫军)毋庸置疑,公募基金在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整体管理规模突破了27万亿,以ETF为代表的指数投资更是日渐深入人心。但是另一方面,前几年蒙眼狂奔的发行热潮,让不少投资者高位入场,如今,业绩不仅成为了基金公司被诟病的话题,也成为了基民不愿直面的一道疤痕。
  由过分重视规模而带来的行业阵痛原本可以用市场的进一步上涨来抚平,但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换挡,资本市场出现了持续的回调,就在市场的持续磨底过程中,投资者的亏损也被进一步拉长。这带给行业的影响变成了:从“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抱怨,到“基民不赚钱,基金公司也赚不到钱”的囚徒困境。
  该如何破局?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基民,同样也困扰着整个公募行业。
  日前,财联社记者专访了诺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福祥,希望从这位兼具基金公司高管与清华教授身份的专业人士处得到答案。
  潘福祥,2006年参与组建诺德基金,亲历了公募行业的发展壮大;除了诺德基金董事长这一身份,他同样也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自1991年至今一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主讲《证券投资学》课程,30余年从未间断。
  “我在清华大学教了30多年《证券投资学》,我经常告诉学生,在资本市场中,投资理论和体系都应该是不断发展迭代、丰富和完善的。但坦率说,现在却是压力最大的时候,让投资者持续承担亏损是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当下最大的遗憾。”潘福祥直面,并真诚的说道。
  回归到理性分析,潘福祥表示,作为从业者,我们仍需要客观看待与理解当前公募行业中的问题。我们始终认为,权益投资是广大投资人分享国家经济增长红利的方式之一,在过去几年中,传统经济模式下的龙头企业为投资者带来了相对可观的回报,但随着中国经济从过去靠投资拉动的数量型发展,转向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模式,资本市场理应要承担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培育新龙头企业的责任。所以在这过程中,市场表现出无明显投资主线,风格轮动快等特点,本是不确定性的特征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的难度。
  在潘福祥来看,当下的困境并非无解,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之下,基金公司正在转变思路,对此前唯规模至上思路、单一考核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过这一过程仍需时间。我们相信,在经济发展找到新的支撑力量,以及个人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加入等多方共振下,公募行业一定能够再次腾飞。
  理性看待当下基金行业“囚徒困境”
  近两年,国内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持有人的投资感受。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公募行业赚钱效应不佳这一问题?
  潘福祥认为,当下对于整个行业、基金公司和产品的批评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这是经济转型期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经济增长模式腾飞之前的一种痛苦磨砺。
  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与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而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尤其是权益类投资也是分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公募基金能够获得非常高速的发展,有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很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崛起,成为了创造社会价值财富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龙头公司保持了10%-20%的长期、持久、稳定的增长率,让投资者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但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过去靠投资拉动的数量型经济发展,转向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这种转型反应到资本市场中,则体现为传统龙头企业的增速已经不能让投资者感到满意,而新龙头还在蓄势之中。回到权益投资领域,我们认为,如果还希望通过靠筛选传统行业龙头,并长期持有这些公司股票来获取收益、分享行业增长红利的时代大概率已经过去了。但同样,去挖掘新经济模式下未来的龙头企业,并陪伴这些企业成长,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必然对权益投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自身结构、运作模式也正在经历转变,例如推出注册制,公募发行满足不同类别投资者需求的创新产品。过去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有财富创造能力的公司逐渐进入到资本市场,让投资者分享到了这些发展的成果。但就当下而言,资本市场需要转变成为培育新龙头的场所。
  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募基金除了在继续做好传统权益类产品布局的同时,也争相在固收+、ETF等指数产品上频频发力,力争用各类产品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需求。这也让公募基金从单一品类产品包打天下的模式中,逐渐转型成为通过不同且丰富品类的配置去为客户创造回报。
  潘福祥认为,基金公司已经不可能再靠“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或是一个“光环”产品、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就能坐享规模和业绩的增长。在潘福祥看来,当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相信,真正能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长期、持久、稳定且产品符合风险偏好需求的时代正逐渐到来,尤其是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推进之下,为公募基金能够实现新的突破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潘福祥说道。
  破解之道:改变唯规模至上的思路,转变单一的考核模式
  当经济高速发展与公募基金行业的迅速扩容叠加,蒙眼狂奔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的上演了。这表现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公募基金发行产品最多的时期,行业亮眼的收益率吸引着投资者跑步入场,然而几年过去了,不少投资被高位套牢,造成了不好的投资体验。
  潘福祥直言,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坦率说,这也是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最大的遗憾。“作为资管行业,投资人把钱交给我们去管理,不少产品不仅没能为持有人创造收益,还让他们承担了巨额的亏损。”潘福祥表示,在行业发展的波谷阶段,除了客观上经济转型带来的问题之外,也需要我们对国内公募基金的运作结构、模式和传统的发展路径进行反思。
  如何改变当前的困境?潘福祥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公募基金非常有必要根据新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去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和产品的运作模式。谈及具体做法,潘福祥归纳为两点,一是把握好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关系;二是转变短期、单一的考核模式。
  首先,改变太看重规模的思维。过去几年我们没有把握好规模与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市场好、基金业绩表现突出的时候,老百姓情绪高涨,全行业都加快了新发产品的速度,这也让当时涌现出了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爆款产品。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高增长是超常规的发展,最终因市场回调造成了对投资者收益的反噬。
  公募基金历史上曾经有过两轮大的发展:
  第一轮是2006年到2007年期间,上证指数从1000点上涨到6000点,当时入市的投资者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被深套,亏损时间长达七八年,直到2014年后的牛市才逐渐解套。在亏损期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是以没有增量为代价在消化彼时权益疯涨的“恶果”。
  第二轮大发展就是2019年到2021年期间,当时在结构性行情之下,白马股、赛道股的收益非常诱人,投资者基于投资回报和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信任,大规模入市。但就当前来看,不少当时发行的三年持有期产品现在依然处于亏损中。
  因此,整个行业应该要认识到不能再单纯以规模扩张来作为标准,而是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关注基金产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契合度,顺势而为。例如,相比权益类基金,行业正在加大对固收+、量化等创新领域产品的布局,最终是要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配置不同风险收益的产品来帮助客户抵御市场波动,获取一定的收益。
  其次,行业需要转变短期、单一的考核模式。任何一种投资运作模式、投资组合背后都反映了基金经理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个人判断。而如果我们单纯以净值增长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尤其又过于看重短期业绩的话,那么基金经理的思考维度就会发生变化,毕竟那些剑走偏锋、押注式的投资有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取更高的收益。
  “对基金经理投资业绩的考核要从单一净值、单一排名转变成综合投资管理能力考核,对应到产品上,就要求基金产品要有长期稳健的增长。此外,考核中还需要增加基于投资的感受指标,我们不仅要看产品为老百姓赚了多少钱,也要看不同持有阶段投资者的获益情况。”潘福祥表示,在考核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些减分项,例如波动大,回撤明显,投资策略过于激进等。
  近年来,监管也加大了对公募行业考核的指导。2022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践行“逆向销售”。
  潘福祥表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公募行业在考核方面的指导,在高数量发展阶段之后,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核心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让投资者真正通过持有公募基金,长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与红利。因此,公募基金要努力打造出尽可能多的且满足不同风险收益特性的产品,力争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类别的产品组合。”潘福祥表示,不论是提供流动性管理的现金类产品、还是被动指数型工具,再到高风险的权益类基金,以及具备一定资产配置能力的固收+产品,公募基金应该去丰富产品的“工具箱”。
  此外,潘福祥还指出,当前行业也在通过降费让利等形式陪伴投资者一起渡过当前的艰难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基金公司应该要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基金行业若想要获得长期发展,根本还是应该立足于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基金公司费率的设置是相对开放的。好的产品、创新型产品依然可以收取较高的管理费率。例如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这类产品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收取2%的管理费,明显高于当前权益类产品1.2%的费率,但前提是需要为投资人赚取可观的业绩回报。”潘福祥表示,此外,还有与规模挂钩、与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基金管理人可以通过不同的设置进行分阶段、分规模的收费与让利。
  主动管理能力不会被市场淘汰
  资本市场具备资源配置能力,这种配置能力的背后依靠的主要是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风控能力、产品创造能力、运作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
  不过近年来,主动管理型产品饱受争议,相反指数基金大行其道。作为资管机构,该如何看待这个趋势?潘福祥表示,就提升整个资本市场效率来看,指数基金与主动权益类产品并不冲突,属于市场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的不同选择。
  潘福祥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在美股长牛的格局之下,美国共同基金战胜标普500指数的比例处于三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二的共同基金都比较难跑赢市场指数。那么在这个时候,与其去投资主动类产品那不如配置一个指数ETF。但中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过去20年间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战胜沪深300指数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
  “我们从来不认为在这个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是可以靠买一个指数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潘福祥表示,在新龙头还处于蓄势阶段,“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指数就成为了相对聪明的选择。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经济行业的发展,尤其在龙头企业再次涌现之后,我们相信这类个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一定会超过行业指数,我们也坚信那些真正具有较强主动管理能力的产品、基金经理会被再次发现、关注。因此,对于选择何种投资形式、哪类产品只是基于当下市场环境的选择,第一没有优劣之分,第二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基金经理。
  那么在当前经济转型换挡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抓住新的黄金期进行布局?潘福祥表示,这就需要基金管理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投研水平、专业能力,要紧跟宏观、实体经济的运作脉搏,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布局去选择政策扶持、具有政策红利以及符合未来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行业,努力提高对科技发展大方向的把握能力,并强化夯实研究工作,在靠对企业、产业的深度理解后构建投资组合,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此外,潘福祥也表示,就整个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且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来构建和市场容量相匹配的产品组合,从而让投资者能够获得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业绩回报。
  公募基金需走差异化道路
  在潘福祥看来,公募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日益加剧,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走差异化发展的路线是相对明确的。但是要想让一些具备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做出成效,势必需要经过酝酿、储备、培育、磨合等一系列过程,这就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团队的配合,当然更需要时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才能水到渠成。
  潘福祥表示,差异化发展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尤为重要。对于大部分的基金公司来说,想要通过去拼渠道、拼产品甚至是拼基金经理的号召力,都并非易事。但如果能借道差异化发展去打造公司的独特核心优势,反而更容易突围。
  从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来看,不少新的策略反而是中小公司最先提出的。潘福祥以桥水基金为例,其主要是通过风险平价模式创立了全天候的大类资产配置结构,现在不仅成为了市场中主流的资产配置方式之一,同时也让公司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资管机构。
  公募基金有较大优势坐稳居民理财C位
  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规模超过了银行理财规模,市场也热议公募基金能否取代银行理财,成为居民理财的C位?潘福祥认为,这是整个公募行业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成果,这也意味着,中国资管行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他进一步解释,中国资管行业过去以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为主,但在资管新规后,对产品有了净值化的要求,公募基金产品的优势就得以体现。同时,这一转折也反映出市场运作模式,资管机构风险和收益评价机制、客户服务体系,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整体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思考怎么开发出能够更好满足客户风险收益偏好的产品,如何能够在市场波动的行情下,创造出相对稳定且持续的收益,以及在面对投资者情绪反复之时,如何真正做好陪伴,做好投资适当性教育等”潘福祥说道。
  整体而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为公募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但潘福祥坚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募定将会成为资管市场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专访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公募正处于转型的痛苦磨砺阶段,亟需改变唯规模至上思路和单一考核模式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