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

最新信息

国家卫健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
2023-11-02 15:11:0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而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1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扎实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公益性为导向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雷海潮介绍称,“十四五”期间,国家、省、市县分别支持建设不少于750个、5000个和1万个临床重点专科;争取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使其医疗机构能够达到三甲医院水平;全国至少100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重点推进1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城带乡、县乡一体和乡村一体发展格局。
  据记者了解,为不断提高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我国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目前已经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今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支持新建5支国家防控队,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体验,而且影响群众的获得感。
  今年以来,老百姓的看病就诊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的诊疗人数达到了51.1亿人次,与2019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总诊疗人数分别增长了12.4%和6%。
  而从住院服务的情况看,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出院人数达到了2.2亿人次,与2019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6.7%和18.9%。
  再从医疗服务提供方看,今年1~9月份,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了80.2%,与2022年同期相比提高了6.4个百分点。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51.4%,比去年提升了7.6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54.9%,比去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
  “从这些统计数据上看,无论是跟去年同期相比,还是跟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相比,老百姓的看病就诊需求都得到进一步释放。另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得到持续提升,这些都是宏观上表现比较良好的状况。”雷海潮表示。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随着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2021年到2025年是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公立医院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
  就此,雷海潮表示,下一步将着力从四方面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二是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三是不断促进公立医院人才、技术、学科和管理等方面高质量发展。以专科建设为重点,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和便利作用。通过组建城市医疗集团、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及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巡诊服务和专业技术人员派驻服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改善管理水平。四是与有关部门一道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疗机构的收支结构,统筹做好支付方式和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和综合监管,促进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被认为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抓手。不久前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表示,通过推动这两项改革,各示范城市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更加优化,公益性导向也进一步强化。
  薛海宁还提到了福建省三明市的改革经验,她称,通过持续挤压药品耗材的虚高价格,11次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三明市公立医院的收支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通过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年薪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这些都是好的做法”。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是保障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最直接、最现实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连续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特别是今年以来,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覆盖各级医院和广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雷海潮表示,从患者的视角出发,着眼于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到2025年能够在20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49.2%。未来预约诊疗服务还将进一步提升、改进。
  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门诊等候等环节的时间也在大幅压缩。雷海潮称,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通过调整上下午门诊的出诊医生数量,使得出诊医生数过于集中在周一上午、周五上午的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现在北京的一些医疗机构,在下午同样能够看到比较多的专家号,这一方面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纾解城市大医院周边的道路交通拥挤状况也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
  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据了解,有2767所二级以上医院至少开展了一类如麻醉、疼痛、药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新型门诊,门诊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健全和丰富。另外,我国还建成了2700多家互联网医院。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设置了13个不同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其中仅今年就遴选49个项目。
  我国还在81个城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在827个县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雷海潮表示,今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还将推向更多的省份和县区,覆盖面会进一步扩大。
  派出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帮扶共建,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路径。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首批试点项目——河南省儿童医院为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主体单位之一。在过去几年中,先后有100多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坐门诊、查房、做手术、培训,帮助创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此前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把病人留在当地,“让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每一个医生都能够看到除了常见病、多发病以外,一些复杂的疑难的病,这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在当地快速成长”。
  今年以来,为方便居民就近就便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健委还制定发布了2023年~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10项具体举措,包括预约号源,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号源要向基层开放、下沉,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开展周末疫苗接种等。目前,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正在推进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及时总结各地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推广,让居民在看病就诊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医患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良性互动。”雷海潮表示。
  在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近年来,为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经费标准稳步提高,2023年已达到人均89元。
  “今年10月份,我所在的卫生室对50多位6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这是国家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免费的,很受居民欢迎。”11月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位基层医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项目已开展多年,上级卫生院派医生到辖区,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累计让上百位居民受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早诊早治、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为8988万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1亿名高血压患者、3763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较2022年同期分别提高了40%、3.3%、6.9%。
  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
  新冠疫情的暴发,让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变得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表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我国持续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重大疫情防控和应对处置能力。
  其中,在监测预警方面,主要是在提质、扩面、增效上下功夫。
  一是提高了信息报告质量。优化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调整相关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并调查处置。印发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开展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进一步压实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疾控信息系统数据自动交换,变“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
  二是拓展监测渠道。建立完善发热门诊、哨点医院、病毒变异、城市污水等监测系统,探索开展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多病原的监测试点,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推进跨部门监测数据和信息共享,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会商,共同开展传染病疫情风险研判。
  王贺胜还表示,在应急处置方面,着力在建机制、强队伍、提能力上下功夫。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持续完善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已经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今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支持新建5支国家防控队,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医防协同、多渠道互通,完善监测机制,以国家级和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为支撑,形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提升国家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王贺胜说。
  据记者了解,早在新冠疫情前,我国已开展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建设工作,如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浙江)在2018年初步建成;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湖北)则组建于更早的2012年,当时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由各省疾控中心负责承建,承担参与国内外传染病防控任务,重点承担各省传染病防控任务等。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国家卫健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