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轮空气污染过程主要受不利扩散条件叠加区域传输影响

最新信息

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轮空气污染过程主要受不利扩散条件叠加区域传输影响
2023-11-02 21:52:00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27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静稳高湿等不利扩散条件下,区域污染物浓度明显抬升。受污染积累及区域传输影响,北京市空气污染水平逐步上升,27日1级优,28日2级良,29日4级中度污染,30-31日在高压扰动及减排措施作用下改善至3级轻度污染,11月1日再次转差至4级中度污染,2日东部高压扰动后西北高压作用,扩散条件逐步转好,入夜污染过程结束。针对此次污染过程,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一、不利扩散条件叠加污染积累京津冀鲁豫五省形成区域性污染带
  从区域演变来看,27日,区域污染开始形成,主要位于河南南部;28日,在西南风作用下,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快速传输,最终堆积在燕山山前,形成覆盖京津冀鲁豫五省的区域性污染带;29日,南风持续作用,高浓度污染物继续向山前堆积,南部污染缓解,北部污染加重,区域污染高值中心位于邢台、衡水和保定,达到重污染级别(其中,小时浓度峰值达214微克/立方米,出现在07时河南周口);30日,高压扰动,污染物在弱北风作用下整体南移,北部污染略有缓解,中部污染达到最重,沧州-衡水-石家庄以南纷纷陷入重污染(浓度峰值一度达到241微克/立方米,出现在10时河北邯郸);31-1日,区域污染基本维持,但重污染带有所北抬和缩小,主要分布在邢台-保定一线及沧州;2日,上午东部高压扰动,下午西北高压南下,扩散条件改善,区域污染自北向南逐步解除。
  分析污染背后成因,一是受厄尔尼诺偏暖气候背景影响,10月华北冷空气活动弱,温度明显偏高,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处于不利形势;二是过程期间,持续低压、高湿度、强逆温,造成区域污染积累迅速,形成中重度水平的区域性污染,且由于冷空气活动弱导致区域污染物滞留难以消散;三是近期区域主导风场以偏南偏东风为主,造成区域污染物向山前区域汇聚,快速推升北京市空气污染水平。
  图1 27日以来区域污染演变情况
  二、北京市本轮污染过程,区域传输贡献达七成
  从北京市来看,27-29日PM2.5浓度分别为27、65、134微克/立方米,对应级别分别为1级优、2级良、4级中度污染,其中,受区域传输影响,28-29日PM2.5级别出现跃升,从2级良直接上升到4级中度污染;30-31日高压扰动叠加减排措施,浓度下降至108和85微克/立方米,2天均为3级轻度污染;1日,受区域高浓度污染传输回流影响,导致日均浓度反弹至129微克/立方米,4级中度污染;2日入夜,PM2.5浓度下降,污染过程结束。本次污染过程,北京市PM2.5峰值浓度为188微克/立方米。
  根据CMAQ-ISAM模型结果,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北京市本地贡献约占23%,区域传输贡献达77%。对北京市传输影响最大的城市是唐山市、天津市和廊坊市,分别贡献12%、9%和7%。从传输路径来看,东南通道的输送贡献为33%,西南通道的输送贡献为16%。
  图2 27日以来区域污染传输情况
  三、区域联防联控,“削峰降速”效果显现
  针对本次区域性的污染过程,周边共20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包括:天津市,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等12个城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和临汾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鹤壁等5个城市。北京市于10月30日12时启动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这也是自北京市10月25日发布最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以来,首次发布橙色预警。新版应急预案进一步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同时,针对北京市污染特征和主要问题,新增了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本市核发号牌(含临时号牌)的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载货汽车、道路设施防腐和道路沥青铺装等VOCs排放大的工序等管控要求。预警启动期间,各省市积极落实措施要求、减少污染排放。从前期预报的浓度水平和最终实际的浓度水平来看,预警启动以来,30日和31日北京市空气质量保持轻度污染水平,较预报浓度降低了一个级别,“削峰降速”效果明显。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本轮空气污染过程主要受不利扩散条件叠加区域传输影响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