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内卷”、产业链“变形” 成本压力下主机厂向供应商“要效益”

最新信息

市场“内卷”、产业链“变形” 成本压力下主机厂向供应商“要效益”
2023-11-03 11:03:00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车市激烈竞争时,汽车供应链体系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一场深度变革已悄然上演。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链状”供应链生态决定了主机厂仅专注整车制造的单一角色。时至今日,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高速转型中,主机厂须对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触达,供应链各端的角色愈发“模糊”。随着汽车供应链多元化、网状化的转变趋势不可逆,成本管控带来的影响开始持续向下传导,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与利益关系亦变得敏感起来。
  汽车供应链从“链条”转为“网状”
  “2030年中国、欧洲和美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主要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分别为33%、27%和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2023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表示,围绕这三个核心区域将会形成本地化或近地化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动化供应链,目前全球约70%的电池产能在中国。”
  此背景下,中国汽车供应链扮演着全球汽车供应商迭代的引领者角色,关于“创新供应链”、“供应链变革”的话题近年来被广泛提及,业内亦在多方面、多角度达成共识。
  在地平线总裁陈黎明看来,当下供应链正在进行深度的变革,将从原来“链状”的供应链转向专业分工更加融合的“网状”结构。“原来主机厂主要与Tier1打交道,现在新的网状供应链关系下Tier1、Tier2、Tier3仍然存在,但是主机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主机厂)不再只关心Tier1提供的零部件、控制器,现在大家对于关键零部件、关键功能更加关注,主机厂与Tier1到TierN都在进行深度探讨。如果不与主要零部件和功能的供应商进行直接接触,很难实现系统成本的控制,这是供应链发生根本变革的驱动力。”
  “未来的汽车供应链属于‘网状融合’,当下则处于一个‘平行四边形’非常不稳定的状态。”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朱祥文亦认为,在网状融合的非稳定状态下,供应链的管理必须做出从“管理交易”到“管理合作”的转变,需关注运营的总成本最低,而不是采购到每个零部件的成本最低。“未来的供应商关注的是技术领先性,主机厂需围绕感知、运算、控制、执行等方面进行汽车结构品类的重新划分,且要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可控与韧性。”
  成本压力加剧供应链创新成“解题思路”
  各行业供应商的变革,总是伴随着“成本管控”与“多风险”等课题同步出现,汽车产业亦如此。
  张永伟直言,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会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和发展,“降本提质”可以帮助整个企业降低成本,且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新的技术要靠供应链导入,拥有成体系的供应链战略才能具备健康发展模式。
  “真正要降的成本,一个是信任成本,通过透明,建立信任,来降低双方的互相猜疑和信任成本。第二,通过数字化降低协同成本。”站在物料成本角度,蔚来汽车供应链发展副总裁潘昱举例说明,“智能电动车的物料超过40%是新增的新品类零件,无论是‘三电’,还是智能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零件是原来传统车上没有的。想要满足降本需求只能采用创新供应链,由主机厂和供应链一起来布局这个赛道。”
  近年来,“电池”、“芯片”的供给危机早已被业内广泛关注。以芯片为例,张永伟将汽车芯片市场比喻为“三高”体质。首先是高风险性,每个国家都在构筑自己的芯片战略,围绕这个领域很容易出现脱链、断链;其次是高不确定性,“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仍然是高不确定性的,一旦出现会对供应链产生巨大冲击;第三,汽车芯片市场非常脆弱,“芯片产业链在每个国家都是高脆弱的,承受不住脱链、断链的强大冲击。”
  伴随电动智能化的深入转型,多位企业高层一致认为,车市与技术“内卷”带来的成本压力已显而易见。“如今的高端汽车品牌,三四十万元的车都在往三十万元下探,二三十万元的车又往二十万元下探。一些主流车型都配置了L2+、L2++的域控制器,芯片用的都是大算力芯片、200TOPS以上,相当于自动驾驶领域在军备竞赛。车企研发费用急剧上升,对于开发过程的成本控制、研发投入等都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痛点。”陈黎明表示。
  主机厂与供应商合作模式的转变,本质上是整条汽车供应链的一次自我革命。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所说,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多产业融合发展时代,传统汽车供应链是以制造业为主,而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属性已经发生变化,产业也在随之改变,并带动了整个汽车供应链链条的“跨界”。“当前的时代,‘边界’已经打开,变得模糊,而供应关系目前还未定型,未来很可能会在新的、电动智能领域被重塑。”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市场“内卷”、产业链“变形” 成本压力下主机厂向供应商“要效益”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