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跨境消费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最新信息

大湾区跨境消费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2023-11-07 08:15:00
【国事论衡】
  大湾区内双向跨境消费的日常化,在消费行为模式持续演变下,未来将会对商场提出更高要求。
  王国龙
  今年以来港人跨境消费成为一大热点。十一黄金周期间,“港人北上消费”的热度有增无减。与内地相比,香港虽无整周假期,但短短三天北上消费的人数已十分惊人。
  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今年9月30日至10月2日的公众假期,入境的内地访客约为48.6万人次,但出境北上的香港居民更多,达60万人次。过去几个月,各方就香港市民北上消费热潮的原因已有多次探讨。
  在我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双向跨境消费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趋势。早在疫情之前,香港市民就有北上消费的习惯,如今这一趋势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疫情期间被压抑的北上需求短时间内集中释放,消费规模出乎意料;另一方面则是南下消费的内地游客数量由于汇率变动等原因有所减少,形成鲜明对比。
  站在商业资产投资管理的角度,探究市场趋势的动因往往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面对双向跨境消费的长期趋势,商场运营者要如何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谁又能在这场变局中成为赢家?
  香港消费者显然热衷于“泡商场”。香港人的商场“情结”与本地的市场特点密切相关。众所周知,香港寸土寸金,人均居住面积仅16平方米。因此,对于大多数本地市民而言,商场不但是购物消费、满足日常所需的场所,还是节假日与亲朋好友相聚、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空间。
  正如咖啡店所贩卖的不只是咖啡,商场之于香港人,也不只是购物场所,高度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让地铁沿线或其他公共交通便捷的商场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主要服务周边居民的社区商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类商场以邻近社区为服务主体,提供丰富的餐饮选择及休闲娱乐设施和服务。这类商场是香港人的“生活好伙伴”,在一定程度上更已经成为 “家的延伸”。
  即便前往大湾区其他城市旅游,香港人也并未改变这一消费习惯。以深圳为例,跨境消费的香港市民“扎堆”地铁沿线各大商场的景象今年多次登上媒体头条,尤其是距离福田和罗湖口岸较近的会展中心和国贸、东门周边商场。数据显示,位于会展中心附近,汇集吃喝玩乐设施的领展中心城,今年上半年客流及销售均录得增长,7至8月暑假期间,商场总体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80%;餐饮增长趋势亦甚显著,椰子鸡、酸菜鱼等港人喜爱的美食品牌热潮持续,酒吧业态较去年同期皆增长约50%。
  过去几年,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和新冠疫情给大湾区内的线下商场带来不少挑战,如今热衷线下消费的香港“游客”大量涌入,对商场运营者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但长远来看,当双向跨境消费更为日常,香港消费者也会逐渐从地铁沿线商场走向其他旅游和消费目的地,要吸引和留住他们,与香港要吸引和留住内地消费者一样,最终都需要转变思维,把传统商场改造为功能更丰富的“第三空间”。
  在香港,居住面积狭小让商场成为普通人生活的 “第三空间”;而在内地,便捷的网络购物则要求商场必须做出改变,锁定线上无法满足的社交需求,成为休闲生活的“第三空间”才能更好地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深入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多元化和创新消费体验。
  我相信,大湾区内双向跨境消费的日常化,区内一小时生活圈的效益会不断提高,在消费行为模式持续演变下,未来将会对商场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携手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不断求变,才能将挑战化为机遇,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系信托基金业资深人士)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大湾区跨境消费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