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适宜融合” 让每一名听障儿童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最新信息

全面推进“适宜融合” 让每一名听障儿童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2023-11-11 17:37:00
高质量融合教育是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形式,同样是广大听障儿童就学安置、实现最大限度发展的现实需求。
  11月6日至9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让每一名听障儿童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2023年听障教育学术年会暨融合教育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会议以“听障教育学校改革发展与融合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近500人参与现场研讨交流,6万余人次线上观摩。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长唐淑芬在会上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特教事业从有质量到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次年会以听障教育学校改革发展和融合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回应了新时代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儿童听不见声音,就很难学会说话,进而影响以后的言语发展,而融合教育是进一步提升听障儿童的社会角色模仿认知、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途径,打破了听障儿童局限的、枯燥的日常康复训练模式,与正常同龄儿童融合交往、互动,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机会,更能提升他们进入普幼普小的适应性,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健康成长。
  提高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当今,我们正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如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据记者了解,我国聋儿康复工作从1988年开始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到2007年已形成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中心,以33个省级聋儿康复中心为骨干,以602个地市级语言训练部为依托,以983个县、乡、社区语训班点为基础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目前聋儿入普幼普小率达到24.5%,年收训能力近2万名。随着人工耳蜗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全国已建立10个小儿人工耳蜗康复基地。一些聋校也建立聋儿学前语训班。截至2019年8月,参加融合教育的听力障碍学生已有35425人,比2018年增加1247人,比2017年增加6842人。
  但是,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表示,聋生入学率在学前阶段小于20%,义务教育阶段 80%,高等教育阶段不足1%,主要的问题在于各地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尚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大多数听力障碍学生在融合教育中无法通过有声语言进行有效交流和学习,这对他们的交往、学业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听力障碍儿童要想参与融合教育,至少要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并达到一定标准,能与人进行日常对话;口语能力成为听力障碍儿童及家长的唯一的选择,语训成为融合的前提。
  潜在的含义就是手语是残疾和无能的标志,手语被标签化。改变这一点,学校与家长需要明确适合的残疾观、融合观。融合教育这种当代最主流的特殊教育理论因听力障碍教育的特殊性备受争议,主流环境中口语被鼓励和优先,手语被压制;技术的作用被放大,选择的余地在变小。以人工耳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发展在解决了很多问题的同时,又创造了很多问题,如人工耳蜗技术的滥用,以及康复效果低下导致的问题等。随着聋人权利意识与身份认同逐渐兴起,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随之改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处长黄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实现历史性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法治体系实现不断完善、投入保障实现较大增长、普及水平实现较大发展、教育质量实现较大提升、融合教育实现新的发展。但听障教育面临生源数量、生源结构等新变化,未来发展一应拓展学段服务,推动听障教育向义务教育两端延伸。二应创新课程教学,探索科技辅具与听障教育教学融合。发挥科技赋能优势,积极探索手语识别、语音识别转写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对教学模式创新的支持辅助,构建优质高效的无障碍课堂教学。三应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推进听障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保障机制,继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促进听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回望聋教育走过的路,面向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新时代,我国聋教育如何按照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和时代发展提出的培养“时代新人”新要求,根据聋教育规律和听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聋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聋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内容。
  唐淑芬强调,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听障教育工作者要牢记教育使命,培育时代新人。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探索新时代特教高质量育人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协同创新。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教工作者要面对残疾人群体、各种障碍类型的学习困难群体以及学有余力的超常人才群体,包括特殊职业教育、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等各学段各类型的教育,如何加以统筹,实现协同创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需“跳出特教看特教”“跳出教育看教育”,理清思路,大胆探索。三要科技赋能。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冲击着学校的育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特教智慧学校建设与普教智慧学校建设有不同的样态,为此,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创造性地落实好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开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邓慧兰表示,聋教育涉及的专业知识颇多,从业人员必须了解聋教育的专业发展,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基础知识,听力支持及言语康复手段,教育与课堂环境中导致沟通压力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交技能与同伴关系,等等。聋生的正规教育起源于聋校。配备聋人教师的聋校是手语跨代发展的摇篮。聋人教师既能为聋生提供手语语言知识,也能为聋生社会性发展提供支持,作为社会榜样帮助聋生确立自己的身份。聋生最终要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这就需要开展全纳教育,建设聋健共融学校,让聋生和健听学生通过沟通建立同伴关系,互相认识、互相接纳。
  据记者了解,在聋生入学安置方面,香港教育政策要求,轻中度聋生进入主流学校,重度聋生进入聋校。在传统主流学校(有个别聋生)中,聋生借助听力设备,以口语接受教育。在手语双语主流共融教育(有一定数量聋生和一定数量健听学生)中,聋生借助听力设备,采用口头语+书面语+香港手语+英语,健听学生也采用口头语+书面语+香港手语+英语。聋校则负责照顾在校聋生,并为主流学校的聋生提供支持。若聋生无法适应主流教育,可进入聋校就读。香港从2006年开始实施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通过聋健协作教学,鼓励直接沟通,避免手语翻译;通过开展聋人节活动,把聋人文化带入主流学校。聋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与健听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
  显然,手语口语双语社交互动在创建聋健共融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全面推进“适宜融合” 让每一名听障儿童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