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为“双碳”把脉献策: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最新信息

院士专家为“双碳”把脉献策: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2023-11-14 14:17:00
11月13日,在第十五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表示,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巴黎协定》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同时,“双碳”目标也倒逼经济模式转型,形成绿色发展理念。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目标,基本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2021年中国碳排放量仍达到105.2亿吨,虽然国际科学合作组织预测我国在2022年碳排放会下降0.9%,但2021年中国碳排放量仍达到105.2亿吨,仍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因此,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的碳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侯立安分析称,首先,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2022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居世界首位。其次,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存储受限。最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成本高且不成熟,低碳技术体系涉及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领域,不同低碳技术的技术特性应用领域、边际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差异大,系统集成难,技术种类多,成本昂贵,比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成本高昂,需要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也指出,我国能源领域碳中和任务最艰巨。“比如,我们加速太阳能、水电、风能、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以此来解决对化石原料依赖问题,但是我国80%的电力依靠煤炭和石油,实现碳中和以后这个比例从80%降到20%,没有革命性的新能源进步,要实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
  “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江桂斌表示,如光伏发电对太阳辐射、生物多样性和动物自由出行等的影响。
  针对以上挑战,专家呼吁加强科技创新和顶层设计,构建中国特色绿色产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进污水垃圾绿色低碳处理模式,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同时,也需要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以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江桂斌表示,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顶层设计,科技要先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实现“双碳”目标,来提高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来确保民众的健康。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二级巡视员、教授杨尚宝表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关战略性新型产业以及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还包括相关的水、电、核能等各方面怎么安全有效合理协调发展。同时,碳中和碳达峰中的碳核算体系建设、碳排放市场怎么合理交易等,都是需要下一步做的工作。
  侯立安建议,在“双碳”目标下,加快构建我国特色绿色产业体系,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推进污水生活垃圾绿色低碳处理模式,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新型“智慧水厂”,强化新污染物治理,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同时,也应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支持,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政协副主席王金南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已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低碳技术创新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全球温控目标的核心措施。
  王金南表示,电气化、智慧电网、光伏和风能发电、氢能、工业零碳技术、CCUS等负碳技术将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优先布局,这些领域投资将成为全球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总投资的70%以上。
  “目前,中国既是排放大国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国,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上排放压力最大,综合降幅最快,转型任务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复杂系统工程,预计到2050年中国以能源绿色转型的产业投资将超过150万亿元,展现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王金南表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将朝着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稳步前行,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院士专家为“双碳”把脉献策: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