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上海怎样吸引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喜欢这座城、扎根这座城

最新信息

学林随笔|上海怎样吸引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喜欢这座城、扎根这座城
2023-11-22 07:15:00
对一座城市来说,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需要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更有为。
  “要我来”与“我要来”——
  我们正处于由以资源、要素驱动的传统城市化向以创新、人才驱动的新型城市化转型期。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模式转变,提出了从“要我来”到“我要来”的视角与思维转变。
  大致来说,“要我来”更多是基于政策驱动招才引智,很容易被“抄作业”;“我要来”则主要是从青年的视角出发,围绕他们的需求“量身定制”宜居宜业之城,让人们来到这座城、喜欢这座城、扎根这座城。
  报告显示,虽然城市的硬性发展指标,如房价、收入、医疗条件等是众多00后选择城市的常规考察指标,但他们对生活细节如便利度、包容性、美食、烟火气等也具有更明确的需求。青年人不再只满足生存与安全的“低频”需求,还在意幸福与自在的“高频”趣味。
  上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吸引青年?“生活方式”与“文化”无疑是两个重要抓手。报告显示,超过40%的00后认为城市“文化活力”和“交友氛围”很重要,有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愉快玩耍是这一代青年的“生活大事”。
  在这方面,是否可以尝试打造“友好骑行之城”?上海市区拥有大量弄堂、无数林荫小路,还规定了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可以为骑行者打造相对舒适、有腔调的通道。借鉴丹麦、荷兰的经验,可专门为骑行完善城市规划,一方面缓解交通拥堵、倡导低碳出行,另一方面也可倡导延伸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让青年更近距离感触城市底蕴。
  除此之外,激活绿色空间,打造露营派对等野趣活动以及徒步、攀岩等新潮户外运动,都可以让青年更松弛地生活,增加“我要来”的吸引力。
  “省点钱”与“省点心”——
  00后向往的友好之城、理想城市,不仅是精神充盈,还应当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能让人省心。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具有“瞻前顾后”思维,为青年租住房提供安居之道,办事、通勤提供安身之法。
  就像一位人大代表谈到的,一些海归人才刚到上海时,常常会把精力消耗在搬家、找房子等琐事上。如果把服务做细,帮他们办理人才引进手续,协助他们寻找住处等,就能很快让他们在上海找到归属感。
  还有一些人不愿意留在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时间、长距离的通勤。的确,漫长的通勤会在无形中消磨梦想与激情,影响睡眠、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研究显示,5公里内通勤是“幸福通勤”的最大阈值,45分钟是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理想通勤”时间分界线。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指出,将继续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轮渡为特色、出租汽车为补充、共享出行为拓展的多层次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让交通出行更加便利。
  在五个新城建设中,推进产城融合应尽可能实现职住平衡,减少通勤与交通拥堵,实现工作生活“零切换”,尽量给人提供良好的通勤体验。
  在创新创业中,亦可打造高效便捷的办事程序,通过“一网通办”“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以及不见面审批等,运用数字红利和智慧媒介为人们节省时间精力。
  比如,徐汇区把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工作台“散”到各个园区、商圈和社区,市民与创客走出办公室、逛个商场甚至在小区附近就可以办理各种事务,可谓便捷高效。
  “激励人”与“成就人”——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靠兴趣爱好驱动行动,城市需要激发其热情、成就其发展。在中国,从事插画、游戏、动漫、手办制作等行业的青年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展现出“破次元”的发展前景。如果城市能为这些拥有不同爱好的青年人提供从创意、制作到产品的全产业链,提供多元化生态社区,就可以顺势而为,助玩物“成”志。
  还应看到,特大型城市不仅要给高精尖人才提供机会,也要关心普通青年,促进各个层面的青年得到发展。
  在上海,大宁路街道不仅为外卖员、快递员设立新心驿站,提供冰箱、微波炉、医药箱等,还提供爱心义诊、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各种便民服务,并聘请一些青年成为“民情观察员”参与基层治理,增进大家的责任感、归属感。
  (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行政管理系曾琳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袁浩)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学林随笔|上海怎样吸引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喜欢这座城、扎根这座城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