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化“双减”改革 校内提质增效是后半程关键

最新信息

北京深化“双减”改革 校内提质增效是后半程关键
2023-11-23 21:37:00
“‘双减’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校内的提质增效。”11月23日,北京市副市长刘宇辉在结合审议“双减”工作情况开展的专题询问上表示。当天,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获悉,北京市“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双减”工作进入更深层次,对更加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聚焦校内,对加快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根本问题的期待更为强烈。下一步,将坚持减量提质发展范式,统筹考虑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做好教育“加法”向做好“乘法”转变,推动育人质量整体提升。
  推动“双减”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
  11月23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听取审议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报告显示,北京市政府各部门多措并举,以议案办理为抓手,以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首都基础教育体系为目标,“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指出,北京市主要通过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从严治理校培乱象、务实推进提质增效等工作,稳步推动“双减”落实。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方面,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制定落实措施和文件,先后颁布《治理违规学科培训工作指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指导手册》《关于非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准入工作的衔接意见》等20余个配套治理文件,还率先出台了课后服务教师绩效激励经费保障政策,每年专项安排4.7亿元。
  从严治理校培乱象方面,在学科培训治理上,全面停止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落实“营转非”“备改审”为抓手大力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存量,全市学科类有证机构从“双减”前的1480址降至332址,压减近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通过综合施策实现平稳过渡,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矛盾。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培训,常态化开展联动执法检查,建立“五必巡”机制,一体推进防范、查处。
  在非学科培训治理上,在全国率先创设“行业归口+行为监管”治理模式,建立价格监测、预付费监管机制,紧盯随意涨价、大课包、退费难等群众反映突出的行为,对7000余家非学科类机构进行全覆盖排查整改。
  此外,务实推进提质增效方面,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200余所学校建设“双师课堂”。建立高质量作业设计机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压减。建立考试命题创新机制,推动考试评价从知识立意向能力、价值观立意转化。组织4万余名教师交流轮岗、近700所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推动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动等。
  “大减法、小加法”,推动校内提质增效
  报告指出,经过三年的努力,“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更加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聚焦校内,对加快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根本问题的期待更为强烈。在结合审议“双减”工作情况开展的专题询问上,刘宇辉表示,“‘双减’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校内的提质增效”。
  报告显示,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新时代首都发展转向减量发展新范式,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也要摒弃“聚集资源求增长”的传统模式,转向“转型升级提质量”的新赛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处理好“减和增”的关系。
  具体来看,减去低效无用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据悉,北京市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全部15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全面加强新课标的实施指导;充分利用接诉即办的“探针”作用,认真梳理中小学教学管理相关诉求,在市委“每月一题”工作统筹下,聚焦作息时间、教学安排、考试作业管理等高频共性问题,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减去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提升作业质量。北京市编制了中小学作业指导手册,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化作业的十条建议,作业内容从注重知识立意、方法再现向更注重学习思考、领悟创新转变,达到高效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力争用最少的作业量获得以往依靠大量重复训练达到的学习效果。
  减去学生课余时间参加校外培训的负担,提升课后服务供给水平。为深化校内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市在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基础上,发动各区、校和教科研专业力量共同参与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实践研究,在东城、朝阳、昌平等区召开了工作交流展示现场会,强化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贯通设计,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回归校园。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在今年刚公布的中考科目的调整,也是“大减法、小加法”的体现。虽然在考试科目上做了减法,但是让“小四科”回归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状态,在学科教学拓展资源,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动力上做加法。
  深化教育综改,重构教育生态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表示,要巩固深化“双减”成果、认真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双减”工作统筹推进机制还不健全;校内以“减”促“增”改革共识不够,课后服务供给不足;校外培训依法治理发力不足,市场环境有待净化和优化;协同育人良好生态尚未完全形成这四方面。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建议,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双减”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久久为功。要自觉从政治上看“双减”,坚持从民生上抓“双减”,突出从规律上谋“双减”。尊重教育科学规律,突出首都特色,以首善标准研究制定本市教育强国战略举措,将“双减”与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
  其次要强化主阵地作用,挖潜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狠抓课堂质量效率。优化课后服务供给,把课后服务作为育人新载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聚焦科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做好课后拓展服务;科学核算课后服务成本,建立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等。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加”好,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着力点,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科学类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首都科教资源优势,强化社会化协同,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
  同时,完善制度供给,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多渠道扩充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育家精神指引教师专业发展,完善“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完善考评激励,强化人文关怀,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等“双减”核心能力纳入教师考评指标体系等。切实减轻一线教师非教学任务,保障课后服务教师的权益,发放与课后服务时长相匹配的补贴,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充分爱护与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完善依法治理,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与转型发展。推动本市实施《民促法》办法修订,抓紧制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加强相关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法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严防妥处“退费难”等问题,维护好市场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推动转型发展,统筹校外培训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分类施策,在规范机构监管、稳定行业预期、支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出“新招”“实招”,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防止“一刀切”。强化行业自律。
  此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构高质量基础教育生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化五育融合,推进“四个评价”,不断提高中高考命题质量,促进科学育人、公平选才,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深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增量上提高教育资源初次分配标准,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在存量上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持续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要素和优质资源有效流转。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落实职业教育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协同创新,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提供学生更多教育选择,从制度供给和社会认同上真正缓解教育焦虑。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北京深化“双减”改革 校内提质增效是后半程关键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