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时代,腾讯教育的To B想象力

最新信息

AIGC时代,腾讯教育的To B想象力
2023-11-27 17:44:00


K图 00700_0
  教育行业,正处在两大变化的交叉点上。

  过去几年,政策的调整让资本降温,在经历了寒冬的洗礼与过山车般上行与下探后,教育行业开始回归“理性”,并注重高质量发展。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革经济和社会的底层逻辑。以5G、AR、VR、AIGC、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化与普及,为教育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开辟一条新通路,也为教育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增长点与机遇。
  身处行业变革中的公司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优劣势,剥离出清的同时,更聚焦能充分发挥价值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在正式成立的第五个年头,腾讯教育迎来人生里程的重要转折点——聚焦B端业务。借助云+AI+连接,协同行业生态伙伴,践行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助手。
  “国家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目标,二十大报告更是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布局,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价值,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1月22日,在腾讯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表示。
  李强称:“面向新一轮的科技变革、产业变革,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速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至关重要。”
再出发,聚焦To B
  站在新起点上的腾讯教育,面对的是万亿的教育数字化市场。
  作为一项系统性教育创变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教育者及管理者的信息交互,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革、教育体系的重构。
  2023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速之年,牌桌上迎来更多玩家,既有希沃、鸿合、佳发教育等老牌教育信息化公司,也有华为、联想、TCL等硬件厂商;还有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等原来的一批教培巨头,在“双减”下纷纷转战教育数字化赛道。
  互联网巨头们也没有错过这趟快车。腾讯教育按下重启键,开始了又一次自我重构,这也是多次内部变革后的自然选择。
  变化要从五年前溯源。
  2018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三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下称BG)的基础上重组为六大事业群,被外界称为“930”变革。
  其中一个新成立的事业群便是与教育产业息息相关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这是腾讯成立25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完全To B的大业务单元。
  To B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原本分散在各个事业群下面的To B业务,获得了统一的接口,将以更加聚合、更加高效的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以教育为例,此前腾讯的教育业务长期处于分散状态——20多个教育业务散落在六个BG各自生长。随着CSIG的成立,腾讯首次对教育业务进行彻底梳理,“腾讯教育”成为腾讯面向整个教育领域的统一出口。
  整合后的腾讯教育业务版图,包括腾讯开心鼠英语ABCmouse、腾讯课堂等一众To C产品,也涵盖腾讯教育企业合作、智慧校园、腾讯微校等面向B端的解决方案,覆盖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和内容。
  彼时腾讯教育服务用户数就已超过四亿。
  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培训受到限制,校内教育作为主阵地的说法被不断强化,教育To B市场迎来更多关注,行业内公司也随即反应并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高速发展因为外界变化被按下暂停键,腾讯教育也开始思考和调整自身的布局——聚焦B端。
  如果给腾讯的教育业务加上关键词,代表上一轮尝试的应是C端、B端“全面开花”,而本轮的改革关键词则为“聚焦”B端。
  战略调整的背后逻辑,既是结合外界变化和自身能力的选择,也是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思考结晶。
  中国互联网早已走过中场。媒体人方浩曾在《大厂都在All in下半场》中总结,互联网下半场的核心是C到B的切换,C端流量是根基,B端客户是增量;上半场比拼的是对C端的运营能力,下半场比拼的是对B端的服务能力,这正是腾讯教育面向分散而又海量的教育领域,最大的优势。
  借助腾讯的用户、数据积累和产品能力,结合大数据、AI、云计算等基础技术能力,通过推出一系列技术产品来帮助教育行业数字化。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行业负责人石梅曾表示:“我们在C端的积累会为我们在B端的市场提供经验与帮助。”
云、AI、连接
  与教育信息化 1.0 时代强调硬件设备不同,教育信息化2.0阶段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2022年是教育信息化2.0的收官之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向数字化转型,其核心在于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教育行业数字化最大的难点,在于其数据的分散、断裂,形成了一个个难以连接的“数据孤岛”。家长、学校、老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用户多维度下,教育场景和逻辑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决策链,这也是教育数字化最难做的地方。
  因此,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孤岛”,其次是各场景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和生态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在基础教育领域,除了从县区模式做“数据打底”,腾讯教育也通过数字基座为教育主管机构提供决策等数据支撑。2022年,腾讯教育联合中国东信,打造了广西省自治区智慧教育平台,覆盖自治区3.3万所学校、23万教职人员,各级各类用户都可在同一个组织架构下进行无缝协作,技术与连接,使这个平台成为了一个链接师、生、家、校、管、五大用户主体的超级连接器。
  随着底层技术的发展和生态伙伴的加入,智慧校园变得更“智慧”了。
  腾讯教育近日新推出智慧校园服务云,基于腾讯云的底层云技术能力,通过Edu Link连接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小程序、乐享、微卡等工具,同时向生态伙伴的教育内容、应用和服务开放,为学校及教育主管机构提供包括教育数字基座、智慧校园、混合式教学等解决方案。
  以中山大学为例,其在广州、珠海、深圳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物理空间的分散布局给大学带来资源分配的挑战。
  腾讯教育借助weda低代码开发能力,把原来离散的流程归类;同时用腾讯电子签打破原来“线上提交,线下审核”的瓶颈;通过微卡为师生、访客、校友等赋予线上可信身份,同时解决学校用户消费、缴费等多种需要身份核验的场景,解决线上线下身份割裂的问题。
  腾讯教育产品负责人朱亚娟介绍,深圳罗湖、厦门同安、天津和平区等多个区县教育局,以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等多个学校,通过企业微信连接了用户,教育体系内部沟通更高效,家校互动更紧密。
  腾讯教育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发力点,正是连接。
  “我们期望通过连接优势,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更广泛的触达,腾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超级连接器,今天不光是教育,我们面向其他行业的时候,腾讯的价值优势也是在连接这件事情上。”石梅表示。
  除了数据的连接与统一管理,与技术产生连接同样是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比如,当下的大模型时代,高校科研团队的AI for Sciense、大模型训练等需求快速增加,算力需求也不断扩大,高校的科研基础设施面临着资源总量有限、算力不足、网络性能制约、数据分散且类型多样等挑战。
  对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方向,腾讯云的HCC高性能计算集群、TACO AI加速套件、星脉高性能网络和向量数据库等产品,为相关科研业务、学科教学、应用开发等提供解决方案。
  在算力基础之上,腾讯教育还提供科研平台,可以联通各类软件与大模型,共同支撑新材料、生物医药、计算机科学等方向的研究。通过TEFS(腾讯云材料多尺度计算模拟平台)联通了vasp、Pwmat等丰富科研专业软件,让科研软件部署不再是科研路上的掣肘。
  随着AIGC浪潮兴起,腾讯教育也在探索教育AI,并形成了自己的两大方向,一是AI教育,二是AI助力教育。前者指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生提供AI教育实训平台等技术支撑;后者通过腾讯混元大模型助力教育提质增效,包括支撑教育企业在内容生成、问答助教等流程上优化效率。
  以广州市为例,作为教育部指定的AI教育示范区,该地1500多所中小学应用了腾讯教育提供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覆盖学生数近百万。
  “早年学编程,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调代码、调试,整个编程环境、算法、数据学习很枯燥。”腾讯互娱用户平台部总经理、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负责人郑磊称,“但现在孩子使用的腾讯扣叮编程平台,通过拖拽、示例等,把学习门槛降得非常低。”
  从学校端来看,一直以来,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都面临着AI硬件设备投入高、机房配置要求高等困难,让不少学校望而却步。
  广州市中小学引入腾讯扣叮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3D仿真技术将机器人等硬件进行抽象建模和仿真还原,并支持搭建。同时结合AI技术进行仿真运行,极大地降低教师对于硬件教具的维护和管理成本,也降低对教室环境的要求,让广大中小学校可以高效率、低投入地开展人工智能教学。
  在对技术的运用上,腾讯教育的优势在于将技术更好地与教育主体产生连接。
  在石梅看来,技术需要给过往不能解决的问题带来变化,而变化的本质是将资源连接起来,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连接起来,将人与知识连接起来,让人在知识面前的接触机会变得越来越平等。
  面向B端的连接,最终指向的是“生态”——这个教育数字化最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普惠的生态,正是腾讯给予教育行业最大的想象力。
AIGC时代,教育 To B的想象力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从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计划”开始,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热潮开始在教育行业兴起。除了专注教育数字化的企业之外,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打算深耕其中。
  迈过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如今教育数字化已步入智能化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过程中的数据挖掘、智能服务实现,迈向智慧教育的全新时期。尤其是ChatGPT引爆大模型热潮的今天,国内巨头竞相开展一场围绕大模型的军备竞赛。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聊天机器人,还可以与操作系统、浏览器、各种应用软件紧密融合。几乎可以说,它比任何技术都无限接近于与教育的无缝衔接,甚至可以预言,未来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频率可以超越PPT。”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钟柏昌教授称。
  在此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将与大数据、物联网、混合增强智能技术等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立体生态,服务于大部分的教育应用场景,对教育变革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以腾讯混元大模型为底层支撑,教育企业在教学测练评的各个环节都有了助手。
  比如,大模型最直接的应用场景——文案创作,老师可以用大模型来写各种材料;其次是文生图、图生图能力,可以让老师备课环节快速生成所需的图片。
  在此前提供的教育AI PaaS作业批改能力基础上,教育企业结合混元大模型,手写体的识别和数理公式的理解大大提升,可以为作业批改、论文审阅等场景提供更准确的判断。
  对于教企而言,营销场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现在通过大模型来分析对话内容,在两周时间内基于用户五个画像标签的训练,准确率达90%以上,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工填报的效果,极大提升了企业效率。
  腾讯教育企业总经理杨晖认为,在训练大模型时,教育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数据安全,所以我们选择为他们提供底层能力,包括算力、网络和工具链等基础能力,让他们可以基于腾讯的MaaS服务训练专属大模型,最终服务于C端用户。
  教育数字化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和产品帮助B端和G端提升效率,这考验的是To B服务能力,以及打通不同产品间的数据沟通和连接。这个“打通”既包括同一集团产品体系内部的打通,还包括与不同公司产品之间的互联,然而中国教育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厂商、不同设计理念信息化产品盘根错节。
  “目前推进智慧校园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比如个性和统一难以调和,新技术的的复杂性和成本一般中小学无法承担,教育信息系统缺乏持续性的维护。”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导余胜泉认为。
  “一个学校能为教育信息系统所付出的成本非常低,一二十万都是一笔大钱,但是对它的要求又特别高。”余胜泉称。
  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推进智慧校园的核心应从关注平台和资源转型为关注服务。“教育数字化不应该有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支持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的教育服务。”因此,智慧教育服务的建设,是智能技术转型的必然。
  余胜泉认为,大模型的竞争,对于上述的结构性问题是一种激发,而不是彻底的解决,只有将技术与服务更好的结合,才能在新技术的起点上,搭建更加完整的智慧校园生态。
  教育数字化的大潮,正好和腾讯教育的努力有着暗合之处。不同于其它教育公司,腾讯教育切入教育To B市场依旧遵循“在云、AI技术的基础上,强调连接、生态”的原则。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行业负责人石梅表示,腾讯教育非常坚定地看好教育To B市场,也将坚持科技助教、育向未来。
  “现在还不能确定AIGC会让教育发生怎样的变化,整个行业都在探讨、摸索。”石梅称,“但我们从这种不确定性中看到了很大的机会和需求,比如数字校园建设、高校科研协同、中小学科学教育等。腾讯教育将最大化发动生态的力量,一起为教育主体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AIGC时代,腾讯教育的To B想象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