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到“23645” 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之变背后 藏着三大密码

最新信息

从“6”到“23645” 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之变背后 藏着三大密码
2023-11-28 06:42:00
2016年,上海的产业“梁柱”只有6根。而今,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已形成“2+(3+6)+(4+5)”格局。
  数字变化,缘自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7年前,《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出台,聚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和石化钢铁六大重点产业;到“十三五”末,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上海进行先导性布局,创新提出“3+6”架构,“3”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6”调整进阶为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产业;再到2021年,上海又酝酿并启动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即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
  以上布局,加上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低碳两大转型,“2+(3+6)+(4+5)”产业体系逐渐清晰。
  相比7年前孤独一个“6”,如今的“23645”,代表着上海产业发展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各产业自也堪当重任——根据规划,到2025年,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要达1.8万亿元;六大重点产业中,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四个产业,三年内要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期,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产业总规模剑指5000亿元;四大新赛道也都已制定了相关行动方案,根据现有基础,到2025年要力争突破2万亿元;五大未来产业相对眼光长远,规划到2030年,产值达5000亿元。
  “23645”,这些领域的融合演进,助推着上海制造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自主创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新范式,以及“爬高”成为关键词。
  自主创新为核
  如今让上海引以为傲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等产业,若放在20年前或是这样的——
  中国飞机市场虽大,逻辑却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医疗装备行业全球壁垒森严,CT(计算机层析成像)、MR(磁共振)等设备基本靠进口;还有汽车领域,丰田、通用等巨头令人仰望,中国车想打入门槛极高的欧洲市场?梦都不敢这么做。
  但现在的上海,国产大飞机C919早已成功首飞,中国商飞近期又收获东航百架客机的史上最大订单;今年12岁的联影医疗,已实现国产高端医疗设备首次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还有上汽集团,让眼光苛刻的欧洲成为其海外业务第一个20万辆级市场。
  “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专程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联影医疗上汽集团,他的殷殷叮嘱,激励上海更坚定地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
  国产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人的中国梦,其关键核心技术,讨不来也买不来。C919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有国内20余省市、200多家企业、30多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制。比如,C919驾驶舱显示系统和A664网络交换机的研制任务,均由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下属上海航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SAVIC)承担。
  如果把发动机比作飞机心脏,航电系统便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SAVIC是大飞机中独立承研安全保障等级最高的A级航电分系统的国内供应商。所谓A级,意味着失效概率必须低至10的负9次方。这对SAVIC团队而言,相当于从“全运会”直接走向“奥运会”。
  “但不参加‘奥运会’,你永远不知差距。我们这代人不干,下一代人也要干。”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金岩说。
  于是,团队日夜埋头于民机适航标准规范,比照国外标准逐句研读,不断消化吸收,边干边建,力求每一步都有证据支撑,一点一滴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民机研发体系。
  C919在2017年5月首飞成功后,接下来的适航取证同样不易。C919驾舱超复杂显示系统,仅系统需求就有近2万条,软件代码更是超过330万行。犹记2020年第三季度,C919项目推进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工作量远超预估。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大量相关领域专家千里驰援项目攻坚。最高峰时,40余家单位、550多名研发人员同时在现场会战。直到2022年8月27日,项目团队完成了TC(型号合格证)取证前所有研制工作,有力支撑了C919的适航取证。
  “高端医疗装备,难度不亚于航空航天。”今年9月,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这样分享。
  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是联影医疗所处行业的典型特征。2011年联影创立之初,国内高端医疗装备市场中,80%的CT、90%的MR、100%的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产品均为外资品牌,核心部件均掌握在老外手里。联影医疗义无反顾选择“三个必须”——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联影明白,不全线发力,无法撼动行业固有格局;无自主研发,不足以打造差异化品牌。
  “总书记的来访,鼓舞我们有更大决心和勇气持续攻坚卡脖子技术,坚持自主创新,推进产学研医融合,共同攻克重大医学难题,努力实现中国医疗科技的世界引领。”薛敏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研发CT引导的直线加速器时,同行称之为“无底洞”,联影不信邪,宁可花10倍时间寻找技术突破点。因为在华山一条路上,唯有领跑,才能让别人看到。在此信念支撑下,九年前总书记观摩体验的联影128层CT、3.0TMR、96环超清高速PET-CT等产品已实现多次升级迭代,整体性能指标达国际一流水准。联影更推出了2米PET-CT“探索者”、全身5.0T磁共振uMR Jupiter等一系列“世界首创”,填补了国际空白。
  高端医疗装备界价格亲民的新国货,开始与西门子、通用电气、美敦力等外资巨头同场竞技。市场也用脚投票,2021年起,联影的优势产品在国内增量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出海”方面,联影的设备已入驻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影还同全球顶尖的临床及科研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包括耶鲁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
  总书记牵挂的国产新能源车同样捷报频传。上汽捷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负责人邵华,是当年总书记在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参观新能源联调试验时的陪同者之一。她记得,当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起步,但在九年持续攻坚下,上汽集团的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技术已从第一代迭代到了第三代,甚至部分技术已向跨国车企巨头反向输出。
  新进展还包括,我国汽车行业首个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上汽星云”已然成型,能灵活兼容未来科技、不断完成自我进化,技术水平已问鼎国际顶尖;上汽零束科技所打造的国内首个云管端一体化智能车全栈1.0解决方案,已实现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云管端全栈软件架构、智能车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现搭载上汽高端智能电动车智己L7、LS7和飞凡R7、F7量产落地;有着极致安全性能和超高能量密度的颠覆性固态电池技术亦有突破。2022年,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成立联合实验室,目前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相比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0%以上,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高达1083公里。
  自2020年以来,上汽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狂飙,尤其在欧洲发达国家市场,今年1至9月,上汽出口主力之一的MG4 EV累计销售5.4万辆,夺得“欧洲纯电紧凑车销量冠军”。目前,上汽MG品牌已进入28个欧洲国家,建设服务网点830余个。有此底气,今年7月,上汽宣布将在欧洲建设生产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执着坚持,正一步步助推中国制造业强国梦照入现实。
  “数”“绿”新范式
  某光缆生产车间,一场旨在消除产业链上下游各说“方言”的运动,为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落下生动注脚——一日,车间正赶工英国订单,但突然又来一印尼急单。好在工厂已提前布局工业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标识解析,赋予制造业中每一个产品、零部件、设备等实体物体,或工艺、算法等虚拟资产一张唯一且全国互认互通的“数字身份证”,相当于要求各生产要素都说“普通话”。在此语境下,小规模、多样化、交付周期可控的柔性生产成为可能。所以半小时后,印尼订单成功实现“加塞”。
  被数字“附体”的同时,上海制造又在追求极致绿色。建设中的林清轩位于松江的碳中和科研智造基地,在绿色低碳这件事上费尽心机——用分布式光伏和风电来替代绝大部分传统发电,又依托数字化能效平台计算出生产最佳减碳方案,实在难以杜绝的碳排放,则将通过公益种植中国红山茶花树来抵消。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说:“这并非作秀,而是未来企业产品出口海外、畅行市场的基本门槛。”
  各园区也劲刮绿色风。耐克公司位于上海周边的亚洲最大物流园区、德国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位于张江的亚太地区最重要生产中心,它们的降碳都靠上海本土企业远景智能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该系统可实现实时精细化用能管理、风光充储荷多能协同优化及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帮助耐克打造首个风光一体化的零碳智慧物流园,年减少碳排放约8000吨,并在物流园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覆盖基础上,通过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将未完全消纳的绿电环境权益供耐克在中国的办公室和零售门店使用。
  产业数字化、绿色低碳发展,是上海产业发展的基本范式,也是企业的内生动力。
  摆脱进口依赖就是动力之一。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中微半导体的一台刻蚀机中有约1.4万个零部件,2017年之前,大部分零部件依赖进口。正是这年,中微公司将内部IT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中微汇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数字为驱动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供应链伙伴硬核输出其严格的质量标准,强势培育符合中微标准的本土厂商,现直接供应商达千家。“现在我们的刻蚀机制造整条供应链中,国产零部件已逆袭成了大头。跟着我们一同奋斗的本土供应商们,从最初只有数十人规模,发展到现在至少有4家正在IPO过会。”中微汇链总经理董祥国不无骄傲地说。
  但他强调,以数字为纽带串起链上伙伴的最大目的,在于提升供应链国产化率,甩掉受制于人的被动。
  破解“越干越亏”困境,是上海产业既“数”又“绿”的另一大动力。
  七旬老厂上海汽轮机厂有个巨大烦恼。近年来,工厂抢到不少全球订单,但打开电费账单却傻了眼——产能每提升10%,就要多交21%的电费!
  工厂不得不计划部署新能源,但8万平方米厂房该铺多少光伏?兼用储能技术,每天进出量能否与产能匹配?更关键在于,工厂多离散制造,排产中充满变量,对多参数、多实时变动下的能源供给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每秒的计算量如果靠人算,需要不眠不休算100万年。
  上海从来就不缺优秀的“揭榜者”。依托于上海电气数十年积累下的超过300个基于工业与能源的机理模型和算法,上海电气数科“星云智汇能碳双控平台”为汽轮机厂提供了方案,预计先期可为上海汽轮机厂每年节省600万元电费,减排超过6000吨二氧化碳,5年内可收回投资成本。
  寸土要生寸金
  除了绿色低碳和数字化,眼下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热词莫过于“登高”。
  在浦东新区,蓝帆医疗的8层“智造空间”预计将在明年7月结构封顶。这里,将承担人工心脏瓣膜、微创外科手术器材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一企业原先分处城市两头的研发基地与生产车间终于能够“在一起”。
  企业效率也将大不同以往。在金地威新闵行科创园中,从事智能安防系统集成的思慧德的产业链已完整搬入一栋6层楼房,从软硬件设计到零部件测试,全部在一栋楼内搞定,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思慧德今年年产可达12万套以上,较“上楼”前提升50%。
  这些变化都跟今年6月出台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有关。该计划再度明确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的红线。守住这一目标,务必向上要空间,盖“摩天工厂”,让寸土生出寸金。
  近期上海市经信委举办的一场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8个区介绍了最新进展。其中闵行区首批排摸出了6个项目,容积率从原0.8提升至2.0。这些特殊厂房的层高也被精心设计,底层层高达8米,2至3层为6米,4层及以上为4.5米,重型生产、轻型生产、研发办公可各取所需。
  据悉,工业上楼模式的发明者是国土面积仅73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出现“堆叠式厂房”,以应对土地资源紧缺,同时成倍提高亩均产值和税收。在国内,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第一个工业上楼项目,于2015年建成。深圳南山智造红花岭项目更破了工业上楼容积率纪录,高达6.63。
  上海也拿出了非一般的办法。今年9月印发的《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为上海制造“立体增长”扫清政策障碍,明确尊重产业规律和企业意愿,按实际需求确定项目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工业用地涉及规划调整,目前权限已由市级部门下放到区。各区可走简易程序,用时从过去动辄两个月缩短至一周。
  根据“智造空间”若干措施,上海力争三年内推出3000万平方米高标准、低成本现代化厂房。但短短数月间,上海已摸排出符合条件的产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方米,今年已开工近700万平方米。
  这些面貌一新的产业空间,既是对先进制造的召唤,也是对低端产能的替换和告别。高质量的“上楼运动”带给上海产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从“6”到“23645” 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之变背后 藏着三大密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