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绎文:利好政策频出,机器人产业加速

最新信息

麻绎文:利好政策频出,机器人产业加速
2023-11-28 09:38:00
直播嘉宾:麻绎文国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直播时间:11月23日13:00
  主持人:大家好,本期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麻绎文,在直播开始前,也请麻总为投资者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
  麻绎文:各位投资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直播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近期的市场观点,我是国泰基金量化投资事业部的基金经理麻绎文。
  近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A股市场的行情表现也是比较火热的,也是借此机会,希望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产业链的看法。
  一、人形机器人是什么?
  主持人:麻总提到了人形机器人。在今年,全国各地都推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利好的政策,而人形机器人也得到了新兴的发展,受到了很多投资者朋友的关注。但是人形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到底有什么区别,以及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产业当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义?可能大家还是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首先,我们请麻总给我们解答一下。
  麻绎文:人形机器人还是从机器人的形态上去做的一个划分。
  从机器人大的品类分类角度上来讲,首先可以按照它的应用领域来划分。
  第一类是工业机器人,它是在工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制造业里面使用到的,比如说机械手臂或者说自由度相对来说高一些的机器人
  第二类是服务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主要是在一些非结构类的场景当中使用,给人类提供一些相应的服务。大家比较熟悉的,像扫地机器人,也是属于服务类的机器人,包括酒店里比如说送餐机器人,或者在医院里帮助大家进行挂号服务等等的机器人,都属于服务型的机器人
  第三类是特种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实际上就是在一些高危环境,或者说在一些不太适合人类去进入的场景,去进行一些特定工作的机器人,比如说在一些地下矿井,或者说深海领域前行等等。
  从机器人的市场结构上来讲,2021年,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是分别占到41%和40%,特种机器人是只有19%,也就是说机器人下游两大应用领域还是来自于工业和服务这两块。
  刚刚咱们提到的人形机器人,实际上是从它的形态角度上划分,也就是从另一个范畴去做了划分。
  从产品的形态来讲,人形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外形特征还是比较像人类的,包括它的行动能力,也是用两只脚来走路,以及它本身的智能性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未来,它的发展方向是逐步具备整体人的思维能力,包括一些学习能力等等,以达到能够实现一系列功能,向人类的一些能力去逐步靠拢,这是人形机器人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类脚和类手两类机器人。类脚机器人就是一些能够自主移动的机器人,比如像刚刚提到的送餐机器人以及扫地机器人,它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自由移动的机器人
  类手机器人在制造业工厂里面应用得比较多,像机械臂和焊接喷涂等这样一些机器人,是在一些比较固定化的应用场景当中使用到的机器人
  和传统的类手和类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是应用已经比较广泛的机器人。从形态上它就有很大的区分度,它是比较像人类的机器人
  今年人形机器人比较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产业链维度和政策维度,人形机器人都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和催化,这也是大家今年关注人形机器人比较重要的原因。
  从市场机构的预测情况来讲,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到2028年会增长到13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也是有希望能够达到50%,这个增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的。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觉得机器人产业链会迎来一个不错的投资机会。
  二、为何人形机器人火了?
  主持人:听了麻总的解答,我们大概也了解到人形机器人跟传统机器人的一些区别。本质上来说,当下的人形机器人,它的使用场景比过往多了很多,它的智能化的程度也会更加高。
  人形机器人的概念也在很早就出现了,不管是科幻电影,还是说实际生活中,我们刚刚说接触到的送餐机器人等等。刚刚麻总也提到了,今年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提高了很多的,具体也请麻总稍微详细给我们解答一下,人形机器人为什么会在今年有这么高的关注度?
  麻绎文:大家关注人形机器人,其实和产业链得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是有一定相关性的。
  1、海外科技厂商陆续推出
  从海外来讲,很多科技厂商已经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包括波士顿动力的阿特拉斯、本田等,都有自己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特别是行业标杆--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他在去年就提到,在未来三到五年要逐步实现量产。今年,他提到后续要把第一批生产的机器人,逐步应用到他的特斯拉生产车间当中去。
  大家之前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比较担心的,担心人形机器人造出来之后,它的下游到底有没有相应的应用,或者说它的商业化情况,到底能不能符合市场的预期。
  随着马斯克的表态,未来会把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到特斯拉的生产车间。大家就发现,人形机器人未来确实能落地,能够去做商业化使用的场景,对于产业链来讲,会带来更多整体上的信心。
  2、国内产业加码
  另外,国内也在加码布局人形产业链,包括它的零部件,比如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国内产业链也在逐步切入到像海外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当中来。对于相关上市公司来说,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逐步落地,它的订单或者说它的业绩增长,还是有一定长期想象空间的。
  从整机的角度上来讲,国内也在陆续布局自己的人形机器人,而且也是取得一定的进展。近期,国内发布了第一个集合了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所以说人形机器人未来还能逐步进入到像鸿蒙系统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端制造、智能化的领域,这也是近期机器人产业链相对来说比较火爆非常重要的因素。
  3、政策扶持持续落地
  另外,政策维度,全国各地都陆续发布了机器人相关的一些产业政策。最新的政策是在11月2日,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这里面提到“人形机器人是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等的先进技术,未来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从这个表述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大家想一下过去的这几十年,泛科技投资也好,或者说产业发展也好,非常重要的三大产品就是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
  计算机时代,可能我们相对来说落后一些。但是智能手机时代,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时代,A股市场都诞生了一大批可能是10倍以上的牛股。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时代,也是属于这种颠覆性的产品。从长期来讲,它肯定也会诞生一大批产业链上有成长性、长期想象空间比较大的龙头公司。所以这块的投资机会,我们觉得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另外,从工信部提到的人形机器人长期的规划上,它也对未来的发展定下了一定的规划目标,它提到“到2025年国内要实现整机的批量生产,到2027年要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体系”,这块也说明从最高层的政策维度,还是有规划性的。
  对于国内来讲,很多高层的长远规划,往往都是会达成的,甚至很多都是提前达成的。比如2020年提到的新能源汽车长期的渗透率规划,国内也是提前达成了。所以在工信部比较高层的政策表态基调之下,我们觉得人形机器人整机的量产、国产化推进,未来还是有政策力度上的保障。
  特别是这里面重点提到的国产自主可控,也是我们可以关注的方向。我们去看人形机器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包括像控制器、伺服、减速器等等这样一些环节,目前国产化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基本上40%以下,也就是说整体国产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机器人整体系统集成这一领域里面,相对来说应用场景是比较大的,比如说汽车整车或者仓储流等等这样一些场景,国产化率相对来说也会更低。
  总体来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它的国产化率提升,还是会往这些偏高端的应用方向去逐步突破,这块的市场空间或者说它的利润率情况,可能相对来说就会更高。
  从长远来讲,不管是它的市场规模、市场增速,还是它的国产替代的逐步突破,都会给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带来长期成长空间。
  三、AI+机器人,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主持人:麻总刚刚的解答很详细,从我们国内的一些顶层规划、设计,到国外的海外巨头的各种布局,以及今年比较火的原因都做了一些梳理。
  因为麻总刚刚也提到了我们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国产替代的空间也比较大,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升方向下可能偏高端的等等。我想再多多问一下麻总,对于下一步来说,人工智能跟机器人的结合,在未来可能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麻绎文:人工智能也是今年A股市场非常重要的投资主线。从去年下半年ChatGPT发布以来,到今年的GPT-4,包括国内的讯飞、星火、百度等等,逐步发布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家对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关注度的提升也是非常快,今年上半年产业也是经历了比较大的行情波动。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大家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技术发展之后,到底未来会有什么应用?因为整体前期投入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们要去做人工智能的前期开发,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买一些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片、服务器、通信设备等等,前期的投入成本也是比较大的。
  未来它的产出到底是在一些什么方向?我们觉得主要是偏应用的方向,可能走得比较快的。比如说游戏或者影视等等这样一些行业,已经逐步把大模型应用起来,去做一些代码编写、剧情设计等等。
  另一块比较重要的就是机器人方向,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今年提到的比较火热的、所谓的具身智能,也就是指的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相结合。
  从传统的机器人来讲,在没有人工智能加持的情况之下,它所能去做的工作或者整体的运作方式,都是事先通过程序设定好的。比如像大家在送餐服务,或者扫地机器人等等,它能做的事情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包括在工厂里的一些机械臂,它也是相对来说做一些比较固定环节的工作。对于它的泛化使用,或者说它的通用性就没有那么强。
  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相结合,人形机器人会逐步具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管是它和人类的交互,还是未来在一些场景之中,它会去学习人类的一些工作方式,再逐步帮助人类去做一些工作。也就是说它的通用性、泛化性,肯定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今年海外有很多科技巨头,已经推出了像人工智能伴侣类的聊天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和人类的交互,它通过介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形式,交互能力会比较强。包括大家可以和它进行一系列对话,这些对话可能也是千人千面的。你去问它一系列问题,它跟你的一些回应和反馈,可能是丰富多样的,也就是人形机器人会提供一些陪伴能力。
  像海外也在开发物流仓储,包括在一些农场、厨师等等领域,逐步让机器人去学习人类的搬运,甚至是人类做菜的等等这样一些能。这些相对来说是非结构化的,既要去把控机器人的身体、速度、力量使用,还要去辨别周围场景里的一系列物体。比如说在仓储环境当中,要去辨别哪些是需要去搬运的东西,搬到哪个地方等等。
  整体上来讲,在一些相对来说偏工业,或者说偏实际生产的场景当中,人形机器人的学习能力体现可能就会更加明显。
  随着它具备人工智能能力之后,未来能够去做的一些工作,相对来说就会更加多样化。它的商业化落地也好,或者说它的价值体现也好,可能就会相对来说更加凸显。
  四、人口老龄化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主持人:刚刚麻总的解答非常精彩。我个人有一些小小的看法,人工智能也好,或者说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也好,本身可以说是为了替代人去做一些工作,或者说是替代人去陪伴我们,比如老龄人或者说是幼儿的陪护,或者说是刚刚特定场景的运用。这跟每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以及现实的科技生产力,都有很大关系的。
  从长期来看,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很多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是驱动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年轻的劳动力缺乏,必然需要有一些类似于机器人的劳动力去替代它。接下来,也请麻总具体给我们讲解一下,关于在人口老龄化和机器人产业方面,有没有具体的一些什么特定的关系?
  麻绎文:一个直观的数据,从全球维度上来讲,各个国家的机器人密度,也就是说机器人台数:人数密度指标,和全球各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是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从全球维度上来讲,老龄化人口越多的国家,它的机器人密度相对来说就会更高。
  我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像日本,大家知道日本是老龄化的国家。像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5%以上,也是要比其他一些比较大的国家都是要高的,它的机器人密度就达到390台每万人。
  相比较之下,像一些人口老龄化也比较高的,在20%附近的像瑞典和德国,机器人密度分别是在289台每万人和371台每万人。也就是说随着整体老龄化人口数量占比的提升,机器人的密度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
  这里面原因也非常简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相对而言,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占比相对来说就会降低。对于一些制造业的国家来讲,一方面是人力成本有一定的提升。另外,制造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之后,确实有一定劳动力上的缺口。
  在未来,我们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必要性,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当中就体现出来了。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去逐步使用一些机器人去替代人类,比如说在制造业工厂当中,去替代人类做一定的工作,一方面它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另外它也能够去弥补劳动力人口逐步下滑的缺口。
  我们去看国内整体的人口变化趋势和机器人整体的密度变化趋势,也是体现了刚刚提到的这个特征。比如15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是74.5%,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到了2021年,这个数据已经降到了68%到69%之间。也就说在2010到2021这11年当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是有6%左右的下滑。这块也是说明我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我们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有下降。
  相应国内的机器人密度也是在快速提升,由2010年的10台每万人,提升到了2021年的322台每万人,它的提升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这里面也体现了我们劳动力人口逐步减少的趋势之下,确实是有相应的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包括在未来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之下,很多老年人可能未来他的陪伴问题,我们可以逐步通过一些有陪伴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去解决。
  另外,比如刚刚提到的在工厂等制造业领域,劳动力人口欠缺的问题,也可以逐步使用一些机器人做替代,解决相应劳动力缺失的问题。
  我们觉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是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五、机器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主持人:感谢麻总。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机器人很多都是国外的,比如在国际上都很出名的一些大公司去做的布局和生产,包括日本的、美国的。在我们国家,刚刚麻总也提到,我们当下是要做一个制造业的强国以及科技自立自强,也提出来很多的政策背景。
  像刚刚麻总说的我们要国产替代,包括空间也很大,包括我们要做信创、做芯片的突破。在机器人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细致的,或者说在当下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方向?
  麻绎文:好的。从机器人整机的角度上来讲,这两年我们也在陆续发布一些人形机器人的整机产品,刚刚提到乐聚机器人发布了首款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机器人,它也搭上了华为相应的一些概念。所以在整机这一块,当前还是有一定的突破。
  但我们觉得难度或者说痛点,相对来说还是集中在它的产业链,尤其是一些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整体技术实力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从机器人的产业链情况来看,或者从它整体的构成情况来看,它的核心零部件就是三大块,就是减速器、伺服和控制器这三块。这三块在它的成本结构里面,占比差不多能够分别占到35%、25%和15%,加起来就有70%多。相对而言,机器人本体的成本占比只有10%。
  大家听这个概念就相对来说比较明确,机器人自身价值链里面最大的三块就是来自于减速器、伺服和控制器这三块,这三块是我们可以去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它的国产化率情况。
  1、减速器
  在减速器这一块,它实现的功能就类似于人类的肌腱,它是支撑机器人关节运动的关键部件。目前主要是分为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主要是用在机器人手腕上的驱动,RV减速器实际上是用在机器人机身的驱动。这两块是目前在减速器市场里面,特别是在机器人的市场里面,用得比较多的这两个减速器。
  目前的市场结构来讲,无论是RV减速器,还是谐波减速器,就是在机器人身体里面起到肌腱作用的零部件,日本厂商的市占率都是在全球排在第一的。所以这一块,几家日本头部厂商的市占率情况都是比较高的。
  从国产化率来讲,像国内的谐波减速器,它的技术实力已经逐步在接近国外海外龙头。在一些加工技术方面,它的难点已经基本上能够攻克了,能够满足一些常规的使用。
  但是在一些批量生产的场景当中,它的品控,包括它的极端使用下,这个产品整体的稳定性,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还是有一定的难点。
  在RV减速器细分领域,相比于日本产品,国内减速器的精度,包括它的耐磨性,也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这块,国内还是处于在逐步追赶的阶段。
  从国产化率的角度上来讲,像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它在2022年的国产化率差不多分别是在44%和32%,也就是说的国产化率也确实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2、伺服系统
  第二块零部件是伺服系统。伺服系统在机器人的驱动系统里面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闭环控制方式,能够去控制机械系统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它实现的功能比较类似于人类的心脏,包括肌肉等等这样一些功能。
  从伺服系统的市占率情况来讲,过去主要是被日本的几家,安川、三菱、松下等等,包括像海外欧美的西门子等这样一些厂商,占据了市场规模。
  过去几年,在国产化率的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中低端的中低功率产品,它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和海外逐步持平了。但是在一些高端市场,竞争力还是比较弱,包括也存在一些产品同质化等等现象。
  核心的一些技术,包括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里面的核心芯片、高精度的编码器,国外厂商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
  从国产化率的角度上来讲,伺服的电机和伺服系统的国产化率分别是在31%和38%,相对来说也是不到40%的水平。
  3、控制系统
  第三块零部件就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智能汽车,包括在机器人这样一些先进制造领域都有一定的使用。在机器人上面,它是发挥了大脑的功能,它会根据机器人的作业指令,包括它的传感器反馈的一些情况和信号,来逐步去支配机器人进行相应的运动。
  目前来讲,国内机器人控制器这一块,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和海外的技术差距也是比较小的。
  目前它的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软件层面,特别是一些算法的水平,包括它的二次平台开发的应用性等等,这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国产化率的角度上来讲,目前也是在30%多的水平。
  总体上来讲,像三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情况都是在40%或者40%以下的区间。
  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内高端制造技术的突破,包括前面提到的工信部对于机器人长期规划的指引作用下,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环节,我们对于的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在国产机替代突破的逻辑下,市场上还是有希望产生一些龙头上市公司。大家回顾一下,像上一轮包括在2019年、2020年,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在政策、技术突破的产业趋势引领之下,也是诞生了很多涨幅非常巨大的上市公司。
  未来,如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也出现了这样一些有技术突破、能够引领产业趋势的公司,也会带动机器人产业链取得不错的行情。所以,国产替代也是我们值得去关注机器人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逻辑。
  六、当前机器人产业估值较低
  主持人: 总结一下,刚刚我们已经聊到了人工智能、老龄化、国产替代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影响,这些可能都是一些趋势性的东西。从当下的产业估值来看,您觉得在机器人产业有没有什么当下的一些机会?
  麻绎文:机器人行业还是属于制造业,包含在机械产业里面。在机械的大行业里面,它是属于通用设备这样一个细分领域。不管是看它的盈利也好,或者说看它的估值情况也好,都具备一定的周期性。
  比如我们看传统有通用设备属性的几个细分机械设备领域,像工业母机、叉车、工业机器人等等这样一些通用的机械设备,从自身的周期维度上来讲,历史上就存在三到四年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随着下游制造业的需求反复波动。
  从历史上来讲,上一轮工业机器人的景气周期是从2019年年底逐步开启,到2021年的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当月同比的产量也是逐步到了高峰。
  随后随着像在疫情的冲击、海外加息等等一些影响下,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增速在持续下滑。
  到今年的9、10月份,已经到了历史底部的阶段。包括像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叉车等等这样一些通用设备,都是已经到了产量和销量同比增速的历史低点位置。
  当前从估值的维度上来讲,目前中证机器人指数,它的估值实际上PE估值是40.04倍,位于历史的10.59%分位,已经在历史上比较低的位置。
  大家看到今年国内的宏观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修复趋势,包括制造业PMI也好,也是从前期的低点有一定的回升。虽然说这两个月又短暂又回落到50以下,但是总体上来讲,我们觉得还是有在向上修复的趋势。
  我们看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的情况,不管是看中国的情况,还是看美国的情况,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可能也会逐步进入到补库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下,会对制造业的产业需求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拉伸作用。所以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景气度来说,也会有提升的作用。
  所以在当前阶段,我们觉得可以乐观看待机器人产业链后续的行情。
  我们去看产业链盈利增速的情况,在2023年和2024年,还是有希望恢复到一个比较高的盈利增速。
  结合当前比较偏低的估值、产业链景气的修复,以及未来盈利增速的预期,当前去布局机器人产业,还是比较有性价比的。
  七、如何布局机器人产业?
  主持人:最后我们来看看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当下想布局机器人产业,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有没有一些更好的建议给到大家。
  麻绎文:机器人产业,我们认为它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早期的、处在快速发展当中的行业。如果去选个股,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大家回顾一下,不管是新能源车也好,或者说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也好,早期上市公司之间的差异性没有那么大。未来这些企业可能存在一些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或者下游应用的区别等等,才逐步诞生了一系列龙头公司。早期如果大家看不清,或者选股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是可以考虑通过一些指数基金去进行布局。
  近期我们也上市了机器人产业ETF(159551),可以帮助大家去全面把握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机会。
  另外,当前宏观经济也处在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阶段。今年经历了两轮的降息,包括像海外的加息预期也逐步结束了,海外的流动性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再结合国内宏观经济还是处在弱修复的状态之下,一些中小市值的公司还是有一定的表现机会。
  对于中证机器人指数来讲,它的市值分布在比较中小市值的区间。机器人产业ETF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它的80个成分股平均市值实际上是比较小的,只有160多亿元,也比较契合当前中小市值行情的投资机会。
  历史行情方面,机器人产业指数相对于上证综指的贝塔系数,基本上能够达到1.17左右,也就是说它的指数弹性还是比较强的。
  当前上证指数在3000点附近,相对来说在一个比较偏低的位置,处于过去10年的20%到30%左右的分位,也就是说市场当前是处在相对来说偏低的位置。
  如果后续市场出现一定的反弹,大家可以关注一些有弹性的方向,比如说像我们的机器人产业ETF(159551),以及布局了泛科技的科创板100ETF(588120)等等。
  这样一些品种都是比较有弹性的,同时聚焦在科技制造或者先进制造等领域。在市场处在估值低位,后续又有一定的反弹空间,外围的环境以及国内的宏观经济的修复情况下,大家可以去做一定的关注。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麻绎文:利好政策频出,机器人产业加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