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举措,看“美丽广州”背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密码

最新信息

三个关键举措,看“美丽广州”背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密码
2023-12-05 00:32:00
广州将建设成为“国家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实践区、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区”,这是日前正式公布的《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定下的总体目标,到2035年建成“山青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的美丽广州。
  坐拥“湾区顶点”的生态区位及“陆海过度、山海交汇”的生态格局,广州自然资源禀赋实属突出。作为我国超大城市之一,广州又面临着高密度建成空间和超2200万实有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现实压力。
  城市要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从上述《规划》看,广州既要做好一体化的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又要依托大湾区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这并不简单。如何做好系统部署与有效实施,对广州而言意义重大。
图片  广州海珠湿地。
一体化保护:
加强区域协同和规划有效衔接
  地处东江、西江、北江交汇的陆海过渡地带,广州拥有山林、河湖、湿地、农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九片六核、三纵五横”的生态格局。多年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快速的城市化,对广州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近年来,广州开展了大量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但仍存在重单一要素修复工程、轻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重物质空间静态保护、轻生态价值重建等问题,亟须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通过功能和要素统筹配置,提升生态空间的综合价值。
  山水林田湖海的保护修复要实现“一体化”,势必要落实好全域统筹。“此次,我们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既强调非建设空间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又关注建设空间生态问题的解决和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着力提升城市韧性、完善城乡蓝绿空间休闲游憩体系建设。”上述负责人称。
  广州通过开展全域统筹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估、生境覆盖的生物多样性评估、韧性优先的生态恢复力评估、以人为本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叠加28类生态要素保护边界,绘制了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可直接识别全市生态功能受损与退化区域。如此一来,问题导向一目了然。
图片  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基于区域一体化保护,广州又构建了“湾区—市域—单元—修复项目”多尺度嵌合的生态网络体系。搭建融入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的“九片六核多廊”总体修复框架,强化外围生态空间向城市内部的有机渗透,并结合流域划分修复治理单元,针对单元特色分类明确修复路径。
  面向各个生态子系统修复目标,《规划》统筹部署了青山计划、绿水计划、蓝湾计划、锦田计划、筑境计划、一体化保护修复六项行动计划。其中,一体化保护修复计划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保护修复、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保护修复、重点流域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支撑体系、生态廊道关键点修复等6项重大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也体现在相关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串珠成链”。上述负责人介绍,此次《规划》既衔接了上层规划,落实省修复规划涉及广州的重大工程,又有效承接了生态廊道总体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河涌水系规划、湿地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和各部门“十四五”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规划内容和发展经验,在总体生态格局、各生态子系统保护修复目标等多方面与上述规划进行了深入衔接,持续探索“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治理路径。
生物多样性:
建立支撑体系,城乡均有侧重
  “如果政府当时没有狠下心关停这里的采石场,放任其开采下去,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里的花草树木。”站在广州南沙凤凰湖边,广州市地质调查院有关技术人员回忆称,此处曾是一个大型废弃采石坑。
  2014年,凤凰湖历史遗留矿山整治复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开始建设,主要利用6个废弃采石坑和虎门高速旁的洼地,打造一个生态景观湖。4年后,凤凰湖2号湖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后,“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成了它的真实写照,前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这是凤凰湖真实的蝶变史,又是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案例。
图片  凤凰大道路侧环湖碧道栈道。
图片  凤凰大道路侧望南沙新区展览馆视角。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人类的生存家园。
  近年来,广州积极开展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的全市生态空间优化规划,识别适宜生态源地与生物通廊,构建了“一横两纵多支点”的水鸟生态廊道系统以及鱼类洄游的“鱼道”体系,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着力解决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问题。
  凤凰湖的发展故事就不止于此。据了解,广州南沙创新提出“河湖连通”工程设计思路,将蕉门河(蕉门大桥—丰泽大桥段)和凤凰湖2号湖组成河湖生态系统治理,形成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通过城市“绿色海绵”建设、废弃采石坑改造、水系连通、生态绿廊构建等措施,项目建成了防洪排涝的河湖生态系统,把原本荒凉的河道和废弃采石坑变成了“清水绿岸、白鹭成群”的“风水宝地”,并荣获2020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园林工程奖)银奖(蕉门河两岸)、广东优质水利工程奖(凤凰湖)。
  又如荣获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生态修复设计单项奖”的从化区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通过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留两岸现状的竹林、树林等植物群落,建立了河道湿地系统,为水生动物和水禽营造良好生境,有效提高了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826x492_656dd2bf92e6d.jpg  鸭洞河修复前。
823x493_656dd2bf99b30.jpg  鸭洞河修复后。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成了本次《规划》的一大“重头戏”。广州绘制了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能够基于生境覆盖的生物多样性评估结果,更精准有效地指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此项工作也将重点有序地铺开。在上述六项行动计划中,“一体化修复计划”将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支撑体系,“蓝湾计划”拟开展珠江河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珠江口滨海生态修复等2项重大工程。
  结合“百千万工程”的部署,农业空间也是广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的重点领域。根据《规划》,广州将着力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乡村基堤、道路、河渠边坡,建设生态缓冲带、农田防护林,完善灌溉渠系等田间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基塘等特色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农田生物群落和生物链,实现农田生态循环和稳定。
价值转化:
探索价值实现机制,激活市场作用
  绿水青山要转化为金山银山,必须要推动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和转化,积极拓展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对于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有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更要“制度基础”与“实现方式”两手抓、两手硬。
  《规划》指出,广州要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产品指标体系、核算标准和方法。同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实践,逐步完善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针对广州珍贵的红树林资源,广州将探索建立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机制,有力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例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发布红树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并依托方法学组织对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红树林碳汇进行试核算,量化其生态效益。同时,该局南沙区分局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全市首单红树林蓝瑞生态保护保险,为全区198.18公顷红树林生长过程提供951万元综合风险保障。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始终少不了市场这一重要角色,要进一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规划》提出,广州鼓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以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为突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早在2003年,广州便开展全市范围的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完成了670个采石场的整治和复绿工作,累计复绿面积超25平方千米,积累了较丰富的矿山整治修复经验。目前建成绿色矿山18家,其中有4家矿山已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开展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具有生态价值实现成效显化快、示范意义强、社会资本参与热情高等特点,具备探索创新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修复的先天优势。
  2019年,增城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增城北片区旅游发展规划,引入企业参与派潭镇石场废弃采石坑综合修复利用提升,效果着实令人惊喜。
  据了解,2021年,该项目一期完成了1号湖(原高龙石场)生态修复整治和旅游设施建设,共完成14项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周边已供建设用地170.9亩,建成度假酒店面积约5万平方米,旅游配套设施开始运营,引领区域旅游行业发展。
图片  一号湖(原高龙石场)修复前。
图片  一号湖(原高龙石场)修复后。
  “今年,我们这儿累计吸引游客60余万人次,带动增城本地劳动力就业600多人,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矿山修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持久动力。”该项目有关负责人称。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效性,还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机制。在这方面,广州将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数据管理,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监测监管。同时,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评估体系,定期对各类生态管控要素、约束性指标等内容落实情况和生态修复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动态调整完善规划,做好批后监管。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三个关键举措,看“美丽广州”背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密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