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竖起来了?

最新信息

横店竖起来了?
2023-12-06 15:06:00
  干了将近20年电影美术,如今在浙江横店做道具租赁生意的朱冬青万万没想到,轮椅竟然成了库房里剧组争抢的热门道具。
  “为啥要借轮椅呢?因为要表现主角命苦嘛!怎么个苦法呢?天生残疾,要靠轮椅代步,够苦了吧?”似乎是预判到了记者的不解,朱冬青干脆抢先一步自问自答。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朱冬青其实也是在半年前才琢磨出来的。并且他很快发现,自家的轮椅在这些戏里的出场时间至多不会超过1分钟。
  因为,在这1分钟里,出场时还坐在轮椅上、一脸窝囊的主角必然会突然站起来,突然化身霸道总裁或是修罗战神,突然开启一段复仇或是“逆袭”之旅……说到这里,朱冬青把自己逗乐了:“这半年里轮椅借出去几十次了,都是这个套路。”
  这些找朱冬青借轮椅的剧组,都在横店拍摄同一种东西:竖屏微短剧。
  去年初试啼声,今年便迎来爆发式增长,竖屏微短剧当下的火爆已无须多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各平台总计上线481部微短剧新作,每个月都有近300部微短剧提交备案。业内人士预测,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今年或将达到250亿元。
  作为国内影视重镇,横店毫无悬念地成为竖屏微短剧热潮的风暴眼,还催生出了“横店变竖店”的网络热梗。身在行业一线,活跃在横店的影视从业者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变化。面对竖屏微短剧这一新生事物,他们在短暂的困惑与质疑过后,不约而同地选择投身其中;而在享受当下红利的同时,新的困惑与担忧也在他们心中悄然滋生。
  “没见过这么拍戏的”
  对于竖屏微短剧,朱冬青的态度是: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行业大环境不景气,朱冬青的道具生意这几年不咸不淡。但是从今年6月开始,找上门的新剧组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相比以前打交道的剧组,这些新面孔对道具的需求量往往并不大,而且租期普遍非常短,最长不过两三天,最短的当天借当天还。开门做买卖,对于这种“跑量生意”,朱冬青乐见其成。只是看着这些剧组的名字,他还是不禁好奇:这帮人拍的到底是啥?
  “出现最多的不是‘总裁’就是‘战神’,反正就是各种排列组合。最多的时候一天来十几拨人,每个剧组的名字都大差不差。登记册上记了一排‘总裁’,看多了我自己都犯迷糊。”从那时起,朱冬青算是和竖屏微短剧有了交集。在深入了解后,他意识到,这是和过往自己所熟悉的电影和电视剧几乎完全不同的东西。
  单集时长不过几分钟、一部剧动辄数十上百集、主要投放在小程序上、前十几集免费后续内容充值解锁……微短剧的商业模式朱冬青前所未闻,作为一个影视行业老兵,他对微短剧的制作方式感到震撼。他说:“没见过这么拍戏的。”
  单个竖屏微短剧剧组满打满算通常在30人上下,实际拍摄则控制在7天左右;两个月做剪辑和后期,第三个月过了平台的审批就能上线了。惊人高效的背后,是微短剧极低的制作成本。朱冬青告诉记者,依照横店目前的“行情价”,一部微短剧的成本通常在40万元左右,早些时候甚至还有十几万元的。如此低的成本,也决定了微短剧对于道具的最大要求就唯有一个“省”字。
  说起这些在自己看来奇奇怪怪的剧组,朱冬青总有说不完的段子:“前段时间我跟了一个剧组,有一场戏是男主角生气掀桌子。以前拍这种戏码,肯定是要一桌的东西摔碎才过瘾。现在倒好,开拍前导演和制片人先在一边算成本。道具砸坏了要赔钱,那就减道具。减到最后,桌子上只剩一个平板电脑——还是个摔不坏的塑料模型。”
  这么“便宜”的剧,真的能赚钱吗?朱冬青一度觉得,那些“单日充值2000万元”“8天充值过亿元”的新闻都是夸大宣传。直到后来又做了不少功课,他才恍然大悟:人家做的,才是真正的“跑量生意”。
  与40万元的“行情价”相比,竖屏微短剧真正的成本大头是“投流”。
  所谓“投流”,即是指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微短剧切片的信息流投放。观众一旦被这些切片吸引,就有可能跳转到小程序中进一步付费观看。如今市面上的“爆款”微短剧,无一例外都是靠海量投放“堆”出来的。一部数十万元制作成本的微短剧,背后的“投流”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
  虽然本质上“投流”与电影宣发的作用类似,但是微短剧的付费模式能够让投资方在短时间内根据充值情况迅速做出判断,是继续追加“投流”还是及时止损。同时,微短剧的低成本也让“多头下注”成为可能,从而摊薄投资风险。看似内容产品的微短剧背后,是一套数据驱动的广告逻辑。
  “以前400万元投资拍一部戏,一锤子买卖,拍砸了就血本无归;现在400万元能拍10部戏,10部戏里只要有1部成了,另外9部就当没拍过。”对于这门火热的“跑量生意”,朱冬青这样总结。
  “抽耳光和被抽耳光”
  成本低、周期短,竖屏微短剧简单直接的商业模式让资本跃跃欲试。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影视从业者,则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工具人”。无论自己参与的是“成了”的那1部,还是“当没拍过”的那9部,这场关于流量和数据的游戏,都和他们并没有太多关系。
  在酒店客房改出的化妆间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做造型的薛玉琼。当天,她新接的一部竖屏微短剧就要开机了。
  薛玉琼不是科班出身。在横店当了12年演员,她在“横漂”序列里的段位是“特约”。相比一般群众演员,“特约”在影视剧里有更多露脸的机会,有时还能说上几句台词。“特约”的薪资待遇相对更高,每天从500元到800元不等。
  这一年里,薛玉琼已经前前后后出演了十几部竖屏微短剧。虽然单日片酬增长并不明显,但是接的戏实打实多了。而且在这些戏里,她扮演的不再是一晃而过的路人甲、乙、丙,而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只是这些角色多少有些雷同,不是坏妈妈,就是恶婆婆。
  “反正都挺坏的,一上来抽主角耳光,后来被主角抽耳光。”正说着,化妆师在薛玉琼的眼角处重重描了几笔,镜子里随即出现了一个吊眼梢的恶毒女子。薛玉琼说,自己演的这些微短剧,剧情都差不多,角色设计也差不多,甚至连台词也都差不多。起初,她也琢磨过怎么把这些千篇一律的“坏女人”演出特色、演出层次,后来她发现这些都是无用功。
  “导演唯一的要求就是快,一遍过。表演要尽可能夸张,不需要酝酿情绪,更不需要细腻的表演。演得太细导演反而会生气,觉得你拖慢了节奏。”镜子里的“坏女人”柔声细语,然而接下来,她就会在片场尖叫着向女主角甩出巴掌——这样的戏码,这一年里她已经重复了十几次。
  一两分钟一集的剧集要抓住观众,终归还是要靠年轻漂亮的脸蛋。人到中年,薛玉琼自然与女主角无缘。不过即使是在微短剧里一再自我重复,在薛玉琼看来也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以前一个月到头,半个月的时间有戏拍已经算多的了。现在只要自己不挑,基本不愁没戏演。我算懒的,接的戏不多。我一个朋友,和我年纪差不多,今年演了百来部微短剧了。”
  一年演上百部戏,在如今的横店并非天方夜谭。单部微短剧的拍摄周期不过一周,“恶婆婆”之类的配角,两三天就能杀青。每天在横店取景的微短剧剧组至少数十个,对于在横店已有一定积累的“特约”,演戏的机会俯拾即是。薛玉琼说:“以前是演员找戏,现在则是戏找演员。”
  自己参演的那些微短剧,薛玉琼一部都没有看过。她对那些荒诞不经、极尽狗血的故事毫无兴趣;那些浮夸造作的表演,更是令她感到尴尬。她记得第一次参演微短剧时,和他对戏的年轻男演员瞪眼张嘴说台词的样子,让她几乎笑场。
  然而,薛玉琼还是选择在那一方竖起的屏幕里,一次又一次地抽别人耳光,然后在若干集后等着被别人抽耳光。在她看来,唯有先吃饱饭,才有谈论诸如梦想、艺术、创作之类“大词”的资格。眼下,这无疑是能让自己“吃饱饭”最快的方法,她没有理由放弃,也没有必要挑挑拣拣。至于被当作“工具人”,她并不觉得反感,因为她觉得演戏不过是一份工作,演员其实也是打工的。
  薛玉琼偶尔也会在片场感到一阵恍惚:“这句台词,前两天是不是刚说过?”
  “一费脑子就坏事儿了”
  流量游戏的规则冰冷无情,然而“吃饱饭”的机会也实在诱人。当风口近在眼前,除了纵身一跃,别无选择。
  叶新晨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工作与生活。一部竖屏微短剧的摄制过程,由此完整呈现在了她的朋友圈里:11月28日,由叶新晨担纲主演、同时参与编剧并出任制作人的微短剧《贴身女侍卫的契约婚姻》在横店开机。12月4日,全剧杀青。不多不少,刚好7天。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1月22日,叶新晨还在朋友圈里招募男演员饰演剧中的“霸总暖男男一”和“斯文腹黑男反一”。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叶新晨是胡歌的本科同班同学。和不少女性同行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行业留给她的机会与空间越来越稀少。最近这些年,叶新晨逐步从台前转至幕后。今年11月,她在杭州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制作公司,瞄准的就是竖屏微短剧这个当下最大的风口。
  叶新晨的微短剧处女作出品方是一家杭州的头部MCN机构。11月初,这家企业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发布消息称,公司的小程序短剧平台已在试运营当中,自制短剧正在拍摄,自制内容与平台预计12月正式上线。
  科班背景与资本加持,叶新晨显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成了”的那一部。然而仅凭她发布在朋友圈里的片场照和招募演员时发布的角色描述就不难判断,至少在剧情上,叶新晨的这一部相比市面上的任何一部并没有创新之处。毕竟,在微短剧的这套广告逻辑下,不断重复已经被验证的内容才是真正的“安全牌”。
  叶新晨并不讳言自己的剧本对其他爆款作品的“借鉴”。她告诉记者,微短剧的剧本不少都是跳着写的,相比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微短剧的剧本更关注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放钩子”。
  “微短剧的剧本和传统影视剧有本质区别。传统剧本讲究剧情的起承转合,但是微短剧不在乎这些。一两分钟一集的长度没时间让你铺垫故事,微短剧要强调的是快节奏,要持续地提供最直接的刺激,要让你分泌多巴胺、让你分泌肾上腺素。”说起微短剧的快节奏,叶新晨的语速似乎也不自觉地快了起来,“我们不要复杂的剧情,不要叙事轨迹,不要反转又反转。总之就是不能让观众费脑子,一费脑子就坏事儿了。”
  不费脑子,或许是竖屏微短剧的核心所在。虽然几乎每一部微短剧都能让观众在开场10秒钟之后就脱口而出“这集我看过了”,却又有着一种让人上瘾的魔力,让观众在明知道是同样套路的情况下,依旧期待着下一次多巴胺与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而一集一集地把整部剧追完。
  然而叶新晨也承认,千篇一律的“套路”终究会不可避免地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当观众最后的容忍度被消耗完,也就是“套路”走到头的时候了。不过,换一个角度想,叶新晨的话或许也在暗示,在“套路”被彻底透支之前,这股微短剧风潮带来的红利仍会不断地释放。只是这红利还能释放多久,没有人有答案。
【记者手记】
给“不费脑子”的微短剧一个机会
  记者结束在横店采访的第二天,朱冬青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照片是某部竖屏微短剧的开机仪式,配文:祝影片充值过亿元;薛玉琼也在朋友圈里发了自己新的定妆照。照片上,她的眼梢依旧飞翘。显然,她又将出演一个“坏妈妈”或是“恶婆婆”;在连着熬了几个大夜后,叶新晨的朋友圈暂时归于平静。她的处女作会成为“那1部”,还是“那9部”的其中之一,很快便会有分晓。
  在外界的渲染下几近疯狂的微短剧,并没有让横店真的变成“竖店”。
  事实上,近期在横店开机的传统影视剧组数量依旧可观。这条中国影视工业的重要流水线,始终在夜以继日地持续运转。以横店作为观察样本便不难发现,微短剧的兴起确实在短时间内盘活了国内影视行业的各类生产要素,也为长久缺乏兴奋点的行业注入了新的动能,更为广大基层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切实的工作机会。因此,纵使野蛮生长,微短剧的横空出世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始终是件好事。
  然而,微短剧内容良莠不齐、运营模式乱象频出、产业生态鱼龙混杂,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就在11月21日,“咪蒙系”的爆款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被下架,成为行业一大轰动事件。相信随着一系列监管措施的落地,狂飙突进中的微短剧赛道也将进一步规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监管工作的精细化,避免行业陷入“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以至于白白浪费这一久违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微短剧的背后虽是流量逻辑,但其呈现形式始终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产品。微短剧瞄准的是广阔的下沉市场,长久以来,这个市场的需求事实上是被忽视乃至被歪曲的。如今微短剧爆火,将这些需求摆上了台面。某种意义上,“不费脑子”的微短剧确实将观众当作了巴甫洛夫的狗,眼巴巴地等待着下一次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但是在缺乏更优质的文化产品的情况下,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与其居高临下地对微短剧的“俗”与“土”口诛笔伐,莫不如给“不费脑子”的微短剧一个机会。如果通过合理的监管与引导,能将这一新生业态的发展引上正轨,从而在满足下沉市场需求的同时,为目标受众带去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这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横店竖起来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