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储能公司大撤退:行业同质化严重 欧洲市场需求或被错判|行业观察

最新信息

跨界储能公司大撤退:行业同质化严重 欧洲市场需求或被错判|行业观察
2023-12-07 09:41:00
财联社12月7日讯(记者邢祺欣)近日,多家跨界企业剥离储能业务的话题甚嚣尘上。
  赛道的火爆与产业的遇冷,让储能行业显示出冰与火的两面。有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即使储能产业确确实实在快速增长,市场规模还是架不住几万家储能公司一起发力,有企业退场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此以外,行业对今年的欧洲市场预期较高,储能电芯目前主要围绕动力电池去延伸,让公司逃不脱同质化严重的修罗场。有业内人士感叹,在发现当前的竞争状态下很难找到方向后,主动退场也是不失体面的一种方式。
  部分跨界公司退场储能领域
  根据EVTank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110.2GWh,同比增长73.4%。其中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01.4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2%。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1892.7GWh。
  出货量屡创新高,那是什么原因让部分跨界公司选择剥离储能业务?
  清华四川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储能产业确确实实在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的新型储能装机量,基本上等同于过去所有年份装机量的总和,国内国际新型储能市场都在快速增长。但尽管如此,由于新型储能产业仍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绝对的市场规模较小,2023年全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600亿元左右。几百亿的市场规模还是架不住几万家储能公司一起发力,有企业退场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此轮剥离储能业务的企业中,有部分企业还只是号称要来储能跨界,但并没有实际的投产,只是来这个行业摸摸底。但在发现当前的竞争状态下很难找到方向后,主动退场也是不失体面的一种方式。
  某储能领域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淘汰的更多是上游电芯、电池PACK等相关产业,一方面由于行业竞争,价格持续下滑,盈利能力有一定压力。同时重资产行业规模化效应明显,意味着市场份额越高越具有优势,因此没有基础的新企业,生产、制造、成本、研发等方面没有优势,难以与龙头企业竞争。
  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储能研发部负责人楚攀博士也持相同态度。他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退场的企业,都不是核心储能产品研发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资源型企业,不具备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也很难做出有竞争力的储能产品,所以在今年极度内卷的情况下,储能业务迟迟打不开局面,不得不收缩,战略性暂时“放弃”储能业务,聚焦主业。
  对于当前一些对“低端产能盲目扩张”的概述,楚攀持保留意见。“产能不分高低,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就好。目前储能领域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电芯领域,电芯领域的‘供过于求’是去年就能预料到的。至于是否是盲目扩张,则要看从谁的角度。对于电池巨头来说,可能是战略布局,也可能是逆周期投资。对于电池新手来说,才是无序扩张。”
  与此同时,陈永翀表示,新型储能里90%左右主要是锂电,电化学储能电站用的锂电池基本上都是动力电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储能专用电池。所以新入场的企业无论是做生产电芯,做集成,还是做应用,其实都是围绕着动力电池来做事情。这导致同质化很严重,一些企业也是因此剥离储能业务。但这是市场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市场自然优胜劣汰的行为,不能因此否认市场的作用。
  欧洲市场需求或被错判
  除了投资“过热”,储能市场需求问题也屡屡被摆上台面。
  今年上半年,多家便携式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订单下滑与库存积压现象,就曾引起市场关注与广泛讨论。
  以便携式储能为主业的某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透露,造成这个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对今年的欧洲市场预期较高,二是随着欧洲用户经历去年的暖冬后,对于能源价格逐步常态化,需求较去年出现明显回落。“目前公司在欧洲便携储能产品的清库存周期正在顺利推进,今年欧洲的销售同比出现较大回落,预计明年初可以恢复至正常需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传统印象中因电价不稳定等因素对储能需求高的发达国家以外,新兴市场的需求也不可忽视。
  上述公司的内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东南亚、澳洲、中东非等新兴市场潜力较大。公司也将持续地投入新市场的发展,开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细分场景的产品需求在逐渐加大,例如阳台、房车等解决方案,针对性解决用户痛点,公司也在积极地推出相关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楚攀表示,储能行业的发展不存在真正的“过热”情况。“过热的是参与者的关注度,是投资方的聚焦度。储能市场是不断发展、持续增长的,碳中和实现之前,都不会出现收缩。 投资热度可能会收缩,关注度可能会收缩,但储能产业只会越来越好。储能公司来来去去很正常,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是需要必要的新陈代谢。”
  对此,陈永翀也不止一次提出,储能要由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出口。“让产品服务国内市场,技术服务海外市场。通过授权当地生产或者是共建产业链等形式的合作,可以在降低贸易壁垒带来风险的同时减少当前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跨界储能公司大撤退:行业同质化严重 欧洲市场需求或被错判|行业观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