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提升宏观政策协调,大力提振发展信心

最新信息

评论丨提升宏观政策协调,大力提振发展信心
2023-12-14 09:02:00
庞溟(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再次强调稳中求进,特别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说明稳的基调更加明确,进的要求更加积极、立的步伐更加扎实,说明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发展信心上积极作为、奋发有为,要通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来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望到中国道路,感受到中国力量。
  此处表述首次提出“非经济性政策”“科技(政策)”“环保(政策)”,可以理解为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经济安全观类似,也应有总体性、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政策视角、格局、眼光。各项政策应注重协调有力、协同共进、强化预期,推动供需两端持续恢复,提升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协同性、组合性、针对性、有效性、创新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强力度、提升效能,成为担纲稳投资、稳消费、稳增长、防风险、优结构、促发展的主力和主角。应继续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在支出、减税降费、专项债券等诸多方面加力提效,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项目储备和投后管理,促使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共同发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展期降息、强化定期监审评估等方式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结合围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等重点群体落实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一揽子税费支持政策,以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统筹好保障民生、扩大政府投资、支持经营主体纾困、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工作,增强发展动力、提振市场信心,使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继续恢复向好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精准有力、稳慎有效、灵活有度,更加注重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升货币政策质效、更加注重与财政政策加强协同、做好配合。货币数量和社会融资总量还有适度宽松、合理增长的空间,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还有稳中趋降的空间,结构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开发工具还有加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预计货币政策在延续稳健态势、保持有力适度的货币条件、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加灵活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调整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等方面,保持定向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发挥已投放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作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力提效、广义财政适度扩张、准财政工具接续发力、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提供更有针对性、稳定性、时效性的支持。
  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次出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表述。之前的表述基本上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事实上,“名义经济增速”恰恰是“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的结合体,但这次特别单独提出要考量“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说明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全面考虑发展基本面、宏观经济增长形态、供需形势、价格水平、市场预期,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
  在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应以提升企业和市场主体预期、信心、意愿和能动性为抓手,以重点项目、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绿色转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独角兽企业等为承接,推动相关主体抓住时间窗口尽快增加投资和长期投入、提高生产研发效率、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拓宽海内外市场,促进资本和资金更精准、畅达地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以量的合理增长支撑实体经济企稳向好、加快恢复,以质的平衡优化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以效的改善提升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加强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应继续稳步提升民营企业信贷增速、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提升对民营经济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以直接、公平、普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企业降低成本端压力和现金流压力,促进企业在其他必要的方面增加投入、拓展投资、加强动能,落实好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政策,配套做好风险判断、信贷管理、征信记录、尽职免责、产品创新、续贷办理等方面工作。在考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绩效时,应通过给予合理调整和评价,充分考虑和鼓励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各类支持性信贷政策、差异化信贷政策的实行。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考虑到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隐蔽性、专业性、复杂性、突发性、反复性、交叉性、扩散性、传染性,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应当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风险识别,防范、化解、处置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精准性,对区域性、局部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存量高风险、重大风险隐患做到高度重视、提前布局、稳妥处置、积极化险,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快和稳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动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和涵括了从预警和防范、隔离和化解到救助和处置的全方位多环节立体式防线,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发展大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关键是继续统筹做好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化险工作和稳步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要继续推动压实属地维稳和金融风险处置化解各方责任,积极稳妥解决实际风险高于账面水平、处置消化存量风险、区域风险相对集中等问题,继续坚持“一行一策”“一司一策”,聚焦做好重点区域高风险机构处置工作。要推动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通过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转股协议存款等创新方式或使用应急可转债、其他一级资本债、长期限金融债等方式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积极稳妥引入基金、年金、外资金融机构等长期、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以提高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和夯实风险抵补能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损失吸收能力。要压实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主体责任,依法让股东和债权人承担风险损失,同时以公开透明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步推进改革重组,提升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以及依法从业、合规管理、审慎经营意识,做到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并重。
  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中心是把立足当下从需求端和供给端稳定房地产市场与着眼长远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适应我国城镇化格局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趋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继续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力度,有效解决部分地区纾困资金审批流程长、覆盖面有限等问题。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持信贷、债券、股权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和常态化,特别要让优质房企激活资产、接续负债、补充权益、提升预期,带动房地产行业的现金流状况、投资活动、并购重组回到正常发展轨道。要依法依规帮助有需要的涉房企业化解、处置风险,并妥善处理和有序推动部分无法主动完成业务调整和经营转型的企业的市场化出清。要针对房地产行业特色、注重监管差异性,通过更加严谨、科学、精准的监管措施,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对房地产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强化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压实主体责任,确保行业整体防风险能力提升。要加快推广落实房地产企业压力测试机制、分级评价机制、融资结构优化调整机制、行业风险预警机制,促使房地产企业降杠杆、缩规模、控风险。要指导房地产企业精准稳妥选择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规范发债行为,有效防控与及时化解潜在的头部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海外发债和外部金融风险的蔓延扩散。要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的弊端,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房地产行业对宏观经济大盘的支撑,促使房地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稳慎扎实地推进下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评论丨提升宏观政策协调,大力提振发展信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