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寒潮来袭 迎峰度冬保供压力几何

最新信息

多地寒潮来袭 迎峰度冬保供压力几何
2023-12-14 22:30:00
大雪已过,又一股寒潮席卷国内大部分地区。不仅北方多地气温接近历史同期最低极值,南方也将上演冷暖逆转,能源保供“迎峰度冬”进入关键期。
  14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称,受强寒潮影响,预计14日至17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降温8~12。
  目前,煤炭仍是能源保供的“压舱石”。最新一期《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分析周报》显示,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价格为937元/吨,环比上涨0.5%,与前期基本保持平稳。同时,受益于近期煤电容量电价等机制的出台,煤电企业“买不到煤”“买不起煤”的经营困境已成过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表示,与2021年国内部分地区能源供应一度面临的紧张状况不同的是,今年全国的保供工作做足了准备。无论是煤炭的产能还是煤电联动的机制,都针对性地解决了现阶段保供可能遇到的较大障碍。“不排除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雨雪天气的特殊情况,使得当地煤炭运输和使用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全国煤电保供形势是有保障的。”
  进口煤贡献新增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生产原煤3.9亿吨,同比增长3.8%。1到10月份,生产原煤38.3亿吨,同比增长3.1%。
  国内原煤产量持续增长,是多家煤炭企业产能稳步提升的结果。中国华能集团本月初发表消息称,2023年公司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资料显示,中国华能现有煤矿26处,核定煤炭产能11880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
  对比国产原煤的小幅增长,进口煤的激增更为显著。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进口煤炭4350.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4.6%。1~11月,我国共进口煤炭4.3亿吨,同比增长62.8%。
  为何在国内原煤供应能力没有减弱的情况下,进口煤却出现了六成以上的增长?
  易煤研究院总监张飞龙告诉第一财经,国际能源市场形势转变,使得进口煤更具“性价比”是企业用脚投票的关键因素。他表示,此前俄乌冲突爆发,欧洲等地对于天然气供应存在恐慌情绪,出现了抢煤的态势,使得煤炭价格一路飙升。到了今年,天然气供求格局基本重塑,从管道天然气转变为液化天然气进口,对于煤炭的需求降低,所以进口煤价格明显回落。
  “今年欧洲市场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一度跌破100美元,有些进口煤甚至比我们签的长协煤还便宜,即使算上海运费,进口煤依然比内贸煤更有优势。”张飞龙认为,预计今年国内煤炭消费量的增长约与国内原煤产能的增长幅度持平,如果没有进口煤的补充,国内煤炭供需大约维持在紧平衡状态。但海外煤价的走低,使得国内煤炭供需呈偏宽松状态,为冬季保供提供了物质基础。
  国家发改委消息显示,当前全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33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各类储气设施入冬前应储尽储,天然气合同实现全覆盖,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张飞龙表示,由于气温降低、叠加“迎峰度冬”补库需求,往年12月通常是煤炭价格和日耗的高点,对应的是煤炭的去库存,但在今年电厂存煤量较高,去库不明显。尤其是明年1月以后,许多工厂进入停工放假阶段,需求进一步下降,一季度煤价存在下行风险。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受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2024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的要求也进行了局部调整。例如,2023年要求电力企业中长协签约全覆盖甚至105%覆盖,2024年这一比例恢复至80%~100%,对耗煤增量的限制相对放松,签约弹性较2023年有所增加。
  保供的另一个主体煤电企业也在今年底迎来了重磅改革政策。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通俗来说,在此前实施的煤电单一电量电价机制下,煤电机组只有发电才有收益。近年,煤电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叠加燃煤成本的倍数增长,使得几乎完全依赖“绩效”生存的煤电企业叫苦不迭。然而,新规为不同容量的煤电机组增加了与其固定投资成本对应的“底薪”,让煤电企业的收入结构更稳定、更多元。
  “过去两年,煤电资产的效益一直不好,对集团新能源的投资也形成了一定的掣肘。坊间流传很久的容量电价终于落地,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过去煤电保供再亏钱也保下来了,今年形势这么好,没有理由干不好。”一位大型能源集团中部地区高管对第一财经称。
  清洁供暖加速登场
  尽管煤炭保供已经有了基础保障,但是对于推进双碳目标而言,只求安全仍是不够。为此,清洁能源的替代成为一项重点工作,而这也给多地冬季能源保供带来了新的挑战。
  据第一财经梳理,近年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先后出台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煤改电清洁取暖工作目标和方向,并多次要求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实际上,多地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支持文件,下达清洁取暖改造计划。以内蒙古为例,2022年起,内蒙古设立清洁取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清洁取暖项目实施。2023年,中央和内蒙古财政共投入改造资金14.23亿元,累计完成上述四地清洁取暖改造21.26万户。
  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今年中央财政安排330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之一是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截至去年底,农村已经完成3700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今年将再增加200多万户。
  然而,部分地区在落实清洁取暖过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位长期研究低碳能源转型的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尽管很多地方清洁供暖要求在短期内完成建设,推行电供暖、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应用,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至今阻力依然较大。例如,电采暖的电价较高、补贴到期难以续补,热泵在高寒地区的效率不高。总体而言,一是经济性不足,二是替代能源的供应质量不高或者存在短缺风险。
  该人士建议,在推动供暖清洁低碳转型中,要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供暖,利用地热资源或生物质资源等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现在还缺乏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经济性等问题还有赖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市场和环境效益价值的不断发展。”
  林伯强认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清洁供暖替代难题的终极路径,只有通过规模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才能期望其在社会中得到认可,从而真正实现大面积推广。
  刘炳江在上述会议中表示,目前,我国清洁取暖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重为主,转到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现阶段和下一步将切实抓好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巩固成果,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机制,确保运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续、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复烧。有序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正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暂时未开展改造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多地寒潮来袭 迎峰度冬保供压力几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